來自武漢的“戰地”日記

日期: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地點:黃岡市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

今天是我來黃岡的第23天了。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我已經是個老戰士了。

2020年1月28日,剛踏上荊楚大地時,心中只有一腔“抗擊疫情,報效祖國”的熱忱,但對於如何開展工作還是有些迷茫。醫療隊的領隊李丕寶院長與當地負責人高效率地溝通、協調,很快便制訂了工作方案。在他們制訂工作方案的期間,我們抓緊時間培訓防護、診療流程,並全員通過嚴格考核,獲得上崗資格。2月1日,我們第二批所有隊員進駐病房,從此開始了我艱辛、溫暖、戰績斐然的戰“疫”之旅。

說它艱辛,是因為工作強度大,病人數量多、病情重,還有很多合併其他疾病。我們每次穿著防護服一忙就是6小時以上,臉上深深的壓痕,汗水溼透的衣服,餓得咕咕抗議的胃,負重工作的膀胱,以及有點拖不動的雙腿。剛來不到十天,有一次接班,剛換上防護服,我就有一種心慌、胸悶的感覺,衣服瞬間溼透,當時我想“壞了,要壞事了。”我怕影響戰友們的情緒,沒有吱聲,便進了病房,走廊的窗戶開著通風,我站在窗前,涼風一吹,好多了,然後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因為有那麼多病人等著我呢。事情過去好多天,我給愛人打電話不小心說漏了嘴,還讓她好一陣擔心。

說它溫暖,是因為我們醫療隊就像一個大家庭。領隊和組長像兄長,戰友們之間像兄弟姐妹,大家互相鼓勁,越是危險的操作,大家越搶著上,“我年輕,我來。”“不,我經驗多,我來”……誰都知道這些操作感染的風險大,但誰都覺得有義務保護戰友不受傷、有義務全力救治病人。下了班,回到住處,累得不想吃飯,只想洗刷完畢癱在床上,微信群裡大家又會收到“好好吃飯,好好休息,養精蓄銳,爭取勝利”的信息。還有保溫箱裡一直暖暖的盒飯,戰友們互相鼓勵加油的動作,病人們感激的目光,以及來自黃岡當地的,來自遙遠家鄉的慰問物資,這些無不溫暖著我們前行的路。昨天,一名志願者獨自從濟南開車14小時到黃岡,為黃岡基層衛生院和我們醫療隊運來了物資。司機師傅一身疲憊,當他看到我們醫療隊員時眼眶紅了,我們紛紛為他豎起了大拇指,我們應該像所有為疫情防護做出貢獻的人們致敬,沒有他們的付出,救治工作不會取得這麼大的進步。

說它成績斐然,是因為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決策下,在各界的共同努力、支持和配合下,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的工作獲得了良好進展。出院病人數逐漸增多,新確診病例數穩步下降。

為了進一步加強重症患者救治力度,根據醫療隊工作安排,山東醫療隊第二批隊員將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南1號樓7樓西區病房改建,併成立了一個擁有18張病床的重症病房。該病房配備了呼吸機、無創呼吸機、高流量氧療、血氣分析儀、超聲機、監護儀等設備。我們迅速改建完畢並投入使用,我被調整到這個重症病房值班,我們一定讓每一個重症病人都得到好的重症監護治療,不放過每一個救治機會,全力挽救病人生命,讓他們迴歸家庭,迴歸社會。相對於抗擊疫情的勝利,所有的苦和累都不值一提。

這二十多天來,身邊太多太多的事情感動著我,志願者、酒店的服務人員、來自家鄉的關愛、不分白天黑夜接送我們上下班的司機、我的戰友們……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這些力量看似很微弱,但大家的力量交織成網,成為一張堅硬的、必勝的網,成為一種“戰必勝”的中國力量。

這次的工作經歷,將對我的以後產生巨大的影響,等戰“疫”勝利回到工作單位,我會繼續發揚“戰地精神”,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病人,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承諾、一名醫生的初心和使命。

冬天已經過去 ,春天悄然而至。我們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加油,中國必勝。 (記者 翟詠雪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