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 云广播助力攻坚乡村防疫心理战

除夕前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让万家灯火黯淡了不少。面对疫情,我国迅速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传染病管控力度与速度来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共同的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甚至表示,虽然会有一些经济损失,但中国采取了超常规的有力措施,中国在很多方面为应对疫情提供了榜样。此次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是对中国没有信心,相反,世界卫生组织相信中国的疫情一定能得到遏制。

可无论什么样的措施,在这种危及生命的压力下,人心中始终都会有一根弦在紧紧的绷着,这是一种应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在的心理反应。

从情绪方面来说,人的情绪体验会更加敏锐,这虽然在初期有一定的益处,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个体会表现出焦虑情绪(如过度紧张、恐惧、担忧等)、害怕、愤怒,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出现惊恐发作、情绪失控、哭笑无常等。

从认知方面来谈,可能会有注意力集中、警觉性增强等现象产生,但同样,压力过大会使个体的注意力变得狭窄,纠结于同一个问题,反复刷手机信息,被动接受和无法区分真假信息。

从行为方面来讲,比较好的现象会出现诸如行动敏捷,更有速度和力量,可以更快、更积极地采取行动。但当行动受限,无法逃跑时,往往坐立不宁,重复刻板动作;也有一些人可能表现出发呆、懒言懒语、动作迟缓、逃避等行为。

面对疫情 云广播助力攻坚乡村防疫心理战

疫情中的心理反应具有传染性,若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十分不利。在疫情灾害中,心理防疫援助与身体救助治疗同样重要,同样关乎生命安全甚至社会稳定,并且要贯穿于救灾过程中和救灾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以避免更严重的心理困扰、心理创伤或心理障碍。

物理战“疫”背后,还有另一片战场

而在我们身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压力过大,压力过大会使个体的注意力变得狭窄,纠结于同一个问题,反复刷手机信息,被动接受和无法区分真假信息。就拿近期的双黄连事件为例,在本次疫情中,有很多人经历过当初的非典抢百蓝根、福岛事件抢盐。在曾经信息建设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在重大事件中所受谣言的困扰与伤害太深了,使人们对谣言保有了一定警惕性,但双黄连事件中,官媒的发生声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家抱着手机宛如抓到救命稻草,半小时不到,京东、淘宝等网购平台双黄连口服液被一扫而空不说,甚至出现了抢购双黄连月饼的闹剧。

世界各地灾害事实和救灾经验表明,运用心理学技术处理现场事态和遗留问题极有价值。一些发达国家尤其重视抢险救灾、防治疫病中的心理卫生服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该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

在城市里的我们还好说,信息建设更加完全,信息更容易获取也更好集中,可是因为领土面积、人口基数与几千年来的社会制度等因素,近七十万个行政村错落在我国版图之上。这些地方的信息建设往往是强差人意,同时行政村撤并后村子大了、地域广了、人口多了,这也为信息的传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乡村里,心理战“疫”这不见硝烟的战场,幽暗、不见底。

云广播助力,势必打好心理战“疫”攻坚战

在本次疫情发生后,因为广播在传播实效性方面比电视传播更快、更便捷,固各村镇都同时采取了广播进行宣讲,从早期的劝阻隔离到中期的防疫手段以及后期的疫情实时播报,无一不体现了农村广播的重要性。

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农村广播往往因播报员的水平良莠不齐与信息交换速度过慢,导致种种问题的产生,不能及时的对村民、防疫人员达成心理上的“互动”,最终使得播报效果强差人意,无法发挥既定效果。

随着云与AI的落地赋能,公共广播系统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当下的第四代公共广播系统,基于云服务器,通过互联网传输音频信号,包括4G\\wifi无线传输,可以不受地域和施工限制,在市县乡村不同指挥室分控端、移动端、网络播控器便捷的实现业务广播、紧急广播、背景广播的各项基本功能。云广播较传统广播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直接接入互联网,可以跨区域大面积大数量统一管控,分级管控。

这就意味着,只要有网络存在的村落,即便是广播员的水平再低也无伤大雅,通过上级的统一管控即可保证广播的质量。而针对不同乡、镇、村的情况不同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内容放出,较之传统广播更加安全更易管控。而据了解,甚至有科技公司为其进行再赋能,让云广播平台多了文字转语音的功能,这对于多地域、多民族混居导致方言混杂的地区,其具备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以福州市政府为例,为杜绝疫情蔓延,依托福州市电信,采用快鱼AI智能音频终端等为核心的“智慧音箱”系统,深入到户,远程的进行点对区,点对点广播防疫宣传。可以说,云广播的采用不但可直接对群众进行防疫宣讲,对减少其出现急性应激性障碍、创伤应激后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令从事救灾救治的一线工作者也可以做出鼓励,让他们调整心态,控制应激反应,对保持和提升救灾队伍的战斗力十分重要。不但为刚颁布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疫情防治下的“人心”及时送上“抚慰剂”。

结语

灾害面前,人虽渺小、人虽卑微、人虽脆弱,但疫情依然是可以战胜的。正确认识情绪、认知和行为,不要害怕自己的“害怕”,及时解决心理困惑,牢筑心理防疫的藩篱,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