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古蹟多:寧夏遺產之旅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地處西部黃河上游,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為“絲綢之路”的要道。早在3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寧夏,不僅風景秀美,被譽為“塞上江南”,而且寧夏的古文化遺產瑰寶須彌山石窟、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水洞溝、有“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岩畫以及位於中衛沙坡頭的獨特大漠風光更是獨具特色。盛夏時節,我走進寧夏,從固原到中衛到銀川,從六盤山到沙坡頭到水洞溝,短短几天的行程,讓我流連忘返,印象深刻。

六盤山上紅旗飄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描述的就是位於寧夏的六盤山景色。我的寧夏之行第一站地,就是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境內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這裡距固原市區約50千米,312國道和101省道都從山下經過,交通便利。戰爭年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曾三次經過六盤山,後人為紀念那段歷史,遂建造了這座紅軍長征紀念館。

紀念館佔地2159平方米,分為紀念碑、青銅雕塑、影壁牆、展廳等幾大部分。早在1986年,這裡就建了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到2005年9月18日,又在原來紀念亭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紀念館。紀念館裡分設四個展區,分別是“紅軍不怕遠征難”“紅旗漫卷西風”“三軍過後盡開顏”,以及“不到長城非好漢”,裡面展示著紅軍長征中的各種文物、圖片資料,甚至還還原了毛澤東主席曾經住過的窯洞。

參觀完紀念館,一定要記著走走周邊的紅軍小道。這是一條承載了當年長征記憶的小路,沿途風光秀麗。邊想象著當年六盤山上紅旗漫卷、紅軍克服重重困難憑藉堅強意志一路前行的壯觀景象,邊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欣賞塞外江南的秀美風光,歷史與現實在這裡交融,追憶過去,令人浮想聯翩。


塞上江南古蹟多:寧夏遺產之旅


穿越千年時光的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中國十大石窟之一,位於寧夏固原市區西北50多千米處、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北魏時期是這些石窟的初創期,後經北周、隋朝、唐朝等時期被大規模開鑿雕刻,又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葺,1000多年歲月更迭,須彌山石窟才呈現為今天的面貌。

“須彌”是梵文的音譯,意為“寶山”,須彌山石窟即寶山上的石窟。這裡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古時長安到西域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優越的地理位置,神秘的佛教文化特色,讓這塊寶地香火盛極千年。

須彌山石窟現共有洞窟162座,保存較完好的造像有500多座,還有各種壁畫20餘平方米,以及題刻、題記、碑刻等,它們都保留著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仔細觀察,仍可感受到古代先人的生活氣息。

須彌山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位於五號窟的須彌山大佛。大佛高20.6米,造型雄偉,栩栩如生,博帶袈裟,頭部螺髻,體態豐腴,嘴角含笑,面容慈祥。這座大佛又稱彌勒大坐佛,和著名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很像,但比龍門石窟最高的佛像還高,在國內是僅次於四川樂山大佛的巨佛。


塞上江南古蹟多:寧夏遺產之旅


鳴沙勝地沙坡頭

看過《爸爸去哪兒》綜藝節目的大都知道沙坡頭,那一年,幾對父子父女在此撒歡兒的場景仍留存於無數人的記憶之中。沙坡頭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三大鳴沙之一的沙坡鳴鐘所在地。沙漠鳴鐘是中衛八景之一,在2000多米的沙堤中間,有一段坡最陡,登上坡頂順勢下滑,就會聽到嗡嗡的轟鳴聲。這便是自然奇觀——“沙漠鳴鐘”。沙坡頭有我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天下黃河第一索”,有古老的黃河水車羊皮筏子,運氣好的話,還可欣賞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景象,甚至一睹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奇觀。

連綿大漠,滾滾黃河,再加上高山植被與沙地上的野生動物,西北的雄奇風光與江南的秀美融匯於此,令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與包容。我們這一趟沙坡頭之旅,玩沙、騎駱駝、滑沙、坐著越野車在沙海衝浪,奔跑在延綿的大漠中,凹造型拍美照,追著綜藝節目裡的腳步撒歡兒打滾,雖然天氣不太給力,但每個人都玩得很開心。


塞上江南古蹟多:寧夏遺產之旅


賀蘭山上品味巖畫

賀蘭山位於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南北長200多千米,東西近30千米,最高海拔3500多米,是西北地區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宋代名將岳飛在其名作《滿江紅》裡慷慨悲歌:“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讓賀蘭山為無數人銘記。在古代,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月氏、鐵勒、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駐牧遊獵。我們看到的賀蘭山岩畫,就是古代遊牧部落的傑作。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移步換景,處處有傳說。

這些鑿刻在賀蘭山大大小小岩石上的巖畫,記錄了3000至10000年前放牧、狩獵、戰爭、舞蹈等各種場景,以及羊、牛、馬、野獸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這些巖畫畫面簡單,造型粗獷,寫實性較強,筆畫之間展現著那個時期人們的審美和生活情趣,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是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是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


塞上江南古蹟多:寧夏遺產之旅


博物館裡看寧夏

每到一地,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參觀。這是快速全面瞭解個地方的歷史及發展歷程最便捷的方法。寧夏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近4萬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達4000多件,像旋舞石刻墓門、力士志文支座、鎏金銅牛等均為國家級文物。

寧夏博物館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備處,1973年更名為寧夏博物館。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寧夏博物館新館,於2006年11月破土動工,2008年9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總投資2.28億元。

寧夏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為3萬餘平方米,整個建築平面完美呼應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字。出入口立面借鑑了伊斯蘭教風格,外牆局部裝修又採用了現代化的玻璃幕牆,外牆裝飾則運用了寧夏曆史文化遺存的代表力士志文支座、迦陵頻伽等建築構件形象,整座建築風格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不乏現代美感同時蘊含了寧夏博物館的館藏特色。


塞上江南古蹟多:寧夏遺產之旅


水洞溝中回望遠古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離銀川市19千米。水洞溝地區是3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之地,也是國內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如今到水洞溝,不僅可以探尋文化、軍事等歷史遺蹟,欣賞各類自然風光,還可以體驗狩獵、射擊、鑽木取火等項目,親身體驗遠古時期古人類的生活。

另外,這裡也是明代軍事要地。如今在水洞溝,還可以看到遺址裡高聳的烽燧和墩臺、神秘的城堡和蜿蜒的明代土夯長城。除此之外,這裡還有由藏兵洞、邊溝、紅山堡、甕城等組成的保存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

國內首部實景馬戰史詩劇《北疆天歌》每天都會在水洞溝景區上演三場。明長城、大峽谷、藏兵洞、古城堡這些古歷史遺蹟都成為其演岀場地。強大的演員陣容,伴隨著駿馬、駱駝、犛牛等百餘位“動物演員”的震撼出場,古裝馬戰王者爭霸、西北人民的血性與柔美,以及遊牧民族風土人情,在西夏傳奇故事中完美再現。這是一場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演出,現場不僅能看到峽谷出奇兵的戰爭場景,還能看到士兵從峽谷頂俯衝、滾落等驚心動魄的實景演出效果,情節引人入勝,場面宏大壯觀,非常值得一看。


塞上江南古蹟多:寧夏遺產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