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公文写作的新手,要避免跌落“文难懂”的“大坑”

现实生活中,针对一些单位存在的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群众形象地概况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指出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集中表现。其实,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文难懂”,何谓“文难懂”?说白了就是撰写的文章远离实际、脱离群众,有一种“猛一看高大威猛,仔细一看不知所云”的感觉。群众看不懂、不愿看。出现这种“文难懂”的尴尬境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办公室公文写作的新手,要避免跌落“文难懂”的“大坑”

从“人”上看

主要领导能力有限。主要领导不愿深入基层一线就无法掌握真实的情况,对工作人员撰写的文字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缺乏有效的监督,往往导致材料浮在水上、架在空中。另外,主要领导不注重读书、看报等理论武装,往往会导致撰写及鉴别材料优劣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工作人员提交的文字材料常常有“差不多”的思想,长此以往,很多工作人员便会才生勉强交差、应付了事的思想,文字材料水平也会每况愈下。正可谓“上松一寸,下松一尺”。


办公室公文写作的新手,要避免跌落“文难懂”的“大坑”

工作人员水平有限。有些新入职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心浮气躁,对上级文件、领导讲话学习不深、领会不清,对当地实际情况掌握不明,每次撰写材料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贴近实际,紧扣要点,撰写的材料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免陷入“无病呻吟”的尴尬。

从“文”上看

一是不接地气。

很多文章联系实际、联系群众不足,一篇讲话、文章,用一个粘贴复制换一下名称,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很多文章没有百姓思维,没有百姓语言,没有百姓生活,一些讲话文字充斥着洋词简称、生僻词语,群众对此敬而远之。

二是缺乏生气。


办公室公文写作的新手,要避免跌落“文难懂”的“大坑”

很多人从刚开始学习公文时就习惯于穿靴戴帽,照搬照抄成为“行文诀窍”,上行下效成为“规范要求”,文章讲话依然老气横秋、老套陈旧,全文贯穿假大空,读起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三是没有灵气。

文章和讲话体现一个单位的综合实力、领导的工作水平,若板起面孔、匠气十足,难免与人拉开了距离,催生不了激情,碰撞不出火花,怎么可能让人产生共鸣,怎么可能达到引人入胜、化解心结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特别是党办的工作人员,要切实纠正“文难懂”的问题,立足岗位实际,根植于实践,怀抱坚定信念,勇于实践创新,培养生机勃勃的好文风,在实现社会价值的浪潮中实现自我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