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成书时间不会早于道光朝,比《红楼梦》晚约一百年

文康(1800 前后~1860 前后),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镶红旗满洲人,大学士勒保(1739~1819)的次孙。

文康著有《儿女英雄传》,传世有光绪四年(1878) 北京聚珍堂活字初印本,封面题两行小字“燕北闲人原本”、“吾了翁重订”,接着一行大字“儿女英雄传”,后又两行小字“京都临福寺路南”、“聚珍堂书坊发兑”,下面有“聚珍堂摆印”章,另标有“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孟秋校字”。木活字印行,下书口镌“聚珍堂”三字。正文四十回,回目两行共十六字。每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

《儿女英雄传》成书时间不会早于道光朝,比《红楼梦》晚约一百年

初印本上有三人作序,其先,首题“《儿女英雄传评话》原载序文”,序文中提到了《红楼梦》、曹雪芹,末署“雍正阏逢摄提格上已后十日,观鉴我斋甫拜手谨序”;其次,首题“弁言”二字,末署“时乾隆甲寅暮春望前三日,东海吾了翁识”;再次,首题一个“序”字,末署“时光绪戊寅阳月,古辽阆圃马从善偶述”。由于有前二个末署,学界有认为这是《红楼梦》成书于雍正朝或以前、曹寅孙曹霑不是《红楼梦》作者的“铁证”,跟打篮球投篮一样,打铁不断。只是,铁是很容易生锈、氧化成三氧化二铁的。

实际情况如何呢?

《儿女英雄传》书中涉及到有晚清其它著作,请看:

第三十二回, 邓九公道:“何尝不要回来?也是不空和尚闹的,他说明日有好戏。果然昨日换了一个和甚么班唱的整本的《施公案》,倒对我的劲儿”。 第三十九回, “最奇不过的是这老头儿家里竟会有书,案头还给摆了几套书,老爷看了看,却是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一部《绿牡丹》,还有新出的《施公案》合《于公案》。”

第三十二回, 邓九公道:“我只纳闷儿,怎么状元夫人到了北京城,也下戏馆子串座儿呢?问了问不空和尚,才知,那个胖子姓徐、号叫作度香,内城还有一个在旗姓华的,这要算北京城城里城外属一属二的两位阔公子。水蛇腰的那个东西,叫作袁宝珠。我瞧他那个大锣锅子,哼哼哼哼的,真也像他妈的个‘元宝猪!’”

从小说文本中这些内容可以推出信息:

《绿牡丹》又名《四望亭全传》,现存最早的是道光十一年(1831)芥子园刻本《新刻异说绿牡丹》。《施公案》,亦称《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现存最早的是嘉庆三年(1798)刻本;《于公案》现存最早的是嘉庆五年(1800)序刻本。既然《施公案》、《于公案》是“新出的”,那么,《儿女英雄传》就是此后不太长远时间后出的了。

邓九公说到的状元夫人、徐度香、华公子、袁宝珠等,都是陈森(约 1797~约 1870,字少逸,江苏常州人)《品花宝鉴》里的人物,该书现存最早的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刻本。

从以上信息可以推出,《儿女英雄传》的成书时间,不会早于道光朝,它比《红楼梦》晚出大约一百年。

《儿女英雄传》成书时间不会早于道光朝,比《红楼梦》晚约一百年

除此之外,根据马从善 《序》:

《儿女英雄传》一书,文铁仙先生康所作也。先生为故大学士勒文襄公保次孙,以资为理藩院郎中,出为郡守,洊擢观察,丁忧,旋里;特起为驻藏大臣,以疾,不果行,遂卒于家。

书故五十三回,回为一卷,蠹蚀之余,仅有四十卷可读。其余十三卷残缺零落,不能缀缉,且笔墨简陋,疑为夫已氏所续,故竟从刊削。书中所指,皆有其人,余知之而不欲明言之,悉先生家世者,自为寻绎可耳。

从马从善序可推出信息:

首先,马从善明确写清,小说书名《儿女英雄传》、前四十回原创作者文康,没有什么前人原创、文康续作的胡猜,倒是写了四十回后有人续写。

其次,马从善跟文康渊源极深,因而写文康的生平翔实。

再有,文康是大学士勒保(1739~1819)的次孙。在中国古代,平均每代人 30 年左右。据此,可粗估文康生年在嘉庆五年(1800)前后。2011 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李永泉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论》考出文康生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

马从善写序之时为光绪戊寅阳月即光绪四年(1878)十月,此前不久,“昨来都门,知先生已归道山。访其故宅,久已易主”,“而乃垂白之年,重遭穷饿”,说明文康不是中年就去世的,是有过老年生活的,粗估去世在咸丰十年(1860)前后。

文康丁忧、归里以后,未再外出任职,因儿子们不肖,文康晚年才穷困潦倒;朝廷特起为驻藏大臣,因病,未动身,不久卒于家。归里以后,完成小说《儿女英雄传》。马从善在序里直斥文康的“诸子不肖”,那些不肖子孙此时还在世吧?可见马从善对文康的诸子(孙)的痛恨。

马从善是从友人处得到的文康著作,共五十三回(卷),每回一卷,因年久、保管不善,已有蠹蚀;其中四十回可确定是文康原作;后十三回是他人续作,因而马从善安排书坊只印四十回,更可能是马从善只提供了四十回内容给书坊印刷。这续作之人,马从善怀疑是“夫已氏”(“费氏”?),马从善也认识夫已氏;而且,夫已氏是续作,未必冒名伪续。

马从善“宦游南北,遂不相闻”,从友人处得到了文康著作,那么,也可以认为:这友人可能也与文康有渊源,马从善得到的文康晚年情况,有友人提供的,可能包括这友人提供的;这友人手头的文康著作未必是文康原稿,更可能是,夫已氏拿到或借到文康的原稿、自行续作、然后将总共五十三回的文稿或其过录稿传给这友人,也可能是这友人从夫已氏处借来阅读甚或自行过录,然后,给了马从善。

《儿女英雄传》成书时间不会早于道光朝,比《红楼梦》晚约一百年

“其余十三卷残缺零落,不能缀缉”,有些象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程甲本《序》写的,“数年以来,仅积有廿馀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馀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殆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

八十回后的部分,程伟元获得的最后那十余回,因是得之于鼓担上才漶漫殆不可收拾的,原藏家不只是保管不善,更是不重视或不懂其价值,就当垃圾抛弃了或当废纸卖了,倒是有可能是新出的、新写的,因为,当垃圾抛弃了或当废纸卖了的文稿书籍,就算是新出的、新写的,在鼓担上作为旧文稿书籍或废纸,都会很容易弄得漶漫殆不可收拾。

马从善是从友人处得到的后续十三卷,不是从鼓担上得的,品相“残缺零落,不能缀缉”,既说明此前保管不善,也说明就是这后十三卷,写成时间,也有多年了,粗估一、二十年前续成的,也未尝不可;前四十卷可读、而后续的十三卷“残缺零落,不能缀缉”,未必有人造假,更可能是续作者造成的,比如反复阅读修改等等。

马从善只提到有四十卷原作、十三卷续书,未提到缘起首回,未提到此前有人作序,未提到其它书名。据此又可以推得:缘起首回,包括里面独有的人名、书名,都是马从善交到书坊以后,书商另行安排的,一句话,伪托的。马从善未提是否此前额外有人作序,但我们暂时还无法排除有人作有序、但马从善未提到的可能,要在下述解读文字后才可以确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