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開封:蘇東坡為什麼不騎馬

“三蘇”共用一匹馬
公元1059年,蘇東坡從他的故鄉四川眉山出發,來開封做官。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與他結伴同行,父子三人邊趕路邊遊玩,相當愜意。


他們是十月初四從眉山動身的,臘月中旬才進入湖北。途經湖北江陵時,年關將近,他們不走了,在江陵找一家旅店安頓下來,待過完新年,看過花燈,出了正月十五,才再次啟程。
正月二十,他們走陸路抵達湖北荊門。正月二十五,他們乘船渡過漢水,抵達湖北襄陽。襄陽是諸葛亮故里,他們不願錯過,專程去傳說中的諸葛亮故居遊覽了一天。二月初,他們進入河南,經唐州(今河南唐河)、昆陽(今河南葉縣)、襄城、許州(今河南許昌),一路向北奔向開封。
經過許州時,他們聽說范仲淹的二兒子範純仁在當地做官,又去州衙拜訪了範純仁。隨後他們途經尉氏,得知尉氏還保存著魏晉名士阮籍登臨過的嘯臺和戰國時信陵君麾下猛將朱亥的墳墓,於是他們登臨嘯臺,憑弔朱亥墓,又在尉氏逗留了幾天。
直到二月十五那天,他們總算抵達目的地:京城開封。
我們不妨掰指頭算一算:“三蘇”是1059年農曆十月初四出發的,於1060年農曆二月十五抵達,從四川眉山到河南開封,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他們竟然用了四個多月!
“三蘇”的速度如此之慢,首先當然是因為他們邊走邊玩,把路途當成了旅途,本來就沒打算趕時間;其次也是因為古代交通落後,沒有火車、汽車、飛機這些現代化的交通工具。

是的,古代沒有汽車和飛機,可是古代有馬啊!關羽關雲長胯下赤兔馬、郭靖郭大俠胯下小紅馬,都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神駿,區區一千多公里,大約摺合三千華里,騎上駿馬一路飛馳,三天不就走完了嗎?
事實上,日行千里的馬在這顆星球上根本就不存在,現在沒有,古代也沒有,它們只是傳說而已。馬有耐力,有長力,也有爆發力,起速很快,但並不能長時間全力奔跑。無論多麼神駿的馬,都不可能連續奔跑一個小時,否則必會因為大腦過熱或者心力衰竭而倒斃。
馬不可能長時間快跑,但可以長時間慢跑,一個人騎馬趕長途,還是比步行快得多,也省力得多,蘇東坡父子為何不騎馬趕路呢?
因為他們沒有馬。哦,不對,應該說他們沒有足夠多的馬。
“三蘇”父子從四川出發時,四川官員張方平很是欣賞他們的才學,曾經贈給他們一匹馬。可惜的是,張方平只贈了一匹。三個人一匹馬,怎麼騎?馬馱得動三個大男人嗎?當然馱不動。所以呢,他們只能讓馬馱行李,他們步行。
問題又來了:張方平既然欣賞“三蘇”的才學,幹嗎那麼小氣,只贈一匹馬,而不是每人各贈一匹呢?
因為馬在宋朝太貴了。

宋太宗在位時,國子博士李覺說:“國家所市戎馬,直之少者,匹不下二十千。”宋朝官府購買的軍馬,每匹最便宜也要二十貫。
宋真宗在位時,一個專門對馬進行估價的政府機構“估馬司”是這樣估價的:民間用馬每匹八貫到三十五貫,軍隊用馬每匹二十七貫到七十五貫,宮廷用馬每匹六十貫到一百一十貫。
光說這些數字,大夥應該感覺不到宋朝的馬有多貴,我們來比較一下:唐朝軍隊買馬,平均每匹不到三貫;宋朝的耕牛平均每匹不到十貫,牛犢則只值兩貫左右。由此可見,宋朝的馬要比唐朝貴得多,宋朝的馬也比宋朝的牛貴得多。
缺馬的宋朝
宋朝的馬之所以貴,是因為宋朝疆域狹小,適合養馬的牧區都被敵國給佔了,剩下的區域人口稠密,耕地緊張,如果拿出一些生產糧食的耕地來為馬匹生產牧草的話,會非常不划算。北宋朝廷為了鼓勵民間養馬,曾經出臺優惠政策:農民為朝廷養一匹戰馬,可以免除一個人的賦稅,或者可以獲得一百畝耕地的補償,又或者可以得到每年七千文的獎勵。即便如此,馬還是奇缺,只能用茶葉、絲綢和敵國交換,而西夏、契丹、金國等少數民族政權為了遏制大宋的軍事實力,又總是抬高馬的價格。

古代沒有坦克,戰馬就是坦克;古代沒有飛機,戰馬就是飛機。從春秋戰國到明清兩朝,馬一直是戰場上的大殺器,誰擁有更多的馬,誰就能在軍事上佔盡優勢。宋朝缺馬,所以馬貴;因為馬貴,所以民間極少用馬。
我們看宋畫就知道,從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江山秋色圖》,再到《溪山行旅圖》和《閘口盤車圖》,畫中行人沒有騎馬的,如果乘車,乘的也是牛車和驢車,見不到一輛馬車。
我仔細統計過,《清明上河圖》中共有五輛牛車和七輛驢車,馬車數量為零;《江山秋色圖》中只有三輛牛車,馬車數量為零;《山店風簾圖》中有四輛牛車、一輛驢車,馬車數量為零;《閘口盤車圖》中有五輛牛車,馬車還是零;南宋朱銳《溪山行旅圖》畫了四輛牛車,馬車同樣為零。現存宋畫當中,畫馬的不少,畫馬車的極其罕見,只有一幅描繪皇帝車輛的《鹵簿玉輅圖》裡畫了一輛馬車。
查《宋史·禮志·輿服一》,皇帝用車分為幾十種,其中“金輅車”用六匹紅馬,“象輅車”用六匹黃馬,“革輅車”用六匹白馬,“木輅車”用六匹黑馬,“玉輅車”用六匹青馬。而“明遠車”“畫輪車”“副車”等御用車輛,都是用牛驅動的。皇后和嬪妃們乘坐的“厭翟車”“金根車”“安車”,通常用三頭牛驅動,歸根結底也是牛車。至於諸王和大臣們的交通工具,雖說以馬為主,但並非馬車,而是直接騎在馬上。按北宋時期的官場規矩,大臣上朝通常騎馬,沒有馬的話可以騎驢。元老重臣年邁體衰,騎不了馬,經皇帝特許,可以坐轎上朝,但不許乘坐馬車。京官到地方視察,近路一般騎馬,遠路一般乘船,如果有特別笨重的行李必須攜帶,則需要提前向兵部備案,才能使用馬車。朝廷之所以這樣規定,一是為了保持官員們的朝氣和辦事效率(騎馬比乘坐馬車要快),二是因為缺馬,必須把有限的資源用到刀刃上,例如戰爭以及皇帝出巡。

司馬光說:“出師之道,全資馬力。”但是宋朝的“馬力”並不豐富。唐朝極盛時,擁有戰馬七十萬匹;宋朝極盛時,只有戰馬三十萬匹。唐朝府兵買馬,平均每匹要花兩萬五千文;宋朝禁軍買馬,平均每匹要花二十萬文。南宋宰相趙汝愚說過:“今天下軍馬,大率十人無一人有馬,每十兵配一馬。北國每正軍一名,馬三匹。”南宋士兵平均每十人擁有一匹戰馬,而金國士兵平均每一人擁有三匹戰馬。如果不是因為南宋科技發達,發明了“突火槍”“霹靂炮”“床子弩”等威力無比的熱兵器和自動連發式武器,早就被戰馬上佔盡優勢的女真人和蒙古人打趴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