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开封:苏东坡为什么不骑马

“三苏”共用一匹马
公元1059年,苏东坡从他的故乡四川眉山出发,来开封做官。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与他结伴同行,父子三人边赶路边游玩,相当惬意。


他们是十月初四从眉山动身的,腊月中旬才进入湖北。途经湖北江陵时,年关将近,他们不走了,在江陵找一家旅店安顿下来,待过完新年,看过花灯,出了正月十五,才再次启程。
正月二十,他们走陆路抵达湖北荆门。正月二十五,他们乘船渡过汉水,抵达湖北襄阳。襄阳是诸葛亮故里,他们不愿错过,专程去传说中的诸葛亮故居游览了一天。二月初,他们进入河南,经唐州(今河南唐河)、昆阳(今河南叶县)、襄城、许州(今河南许昌),一路向北奔向开封。
经过许州时,他们听说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在当地做官,又去州衙拜访了范纯仁。随后他们途经尉氏,得知尉氏还保存着魏晋名士阮籍登临过的啸台和战国时信陵君麾下猛将朱亥的坟墓,于是他们登临啸台,凭吊朱亥墓,又在尉氏逗留了几天。
直到二月十五那天,他们总算抵达目的地:京城开封。
我们不妨掰指头算一算:“三苏”是1059年农历十月初四出发的,于1060年农历二月十五抵达,从四川眉山到河南开封,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他们竟然用了四个多月!
“三苏”的速度如此之慢,首先当然是因为他们边走边玩,把路途当成了旅途,本来就没打算赶时间;其次也是因为古代交通落后,没有火车、汽车、飞机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是的,古代没有汽车和飞机,可是古代有马啊!关羽关云长胯下赤兔马、郭靖郭大侠胯下小红马,都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神骏,区区一千多公里,大约折合三千华里,骑上骏马一路飞驰,三天不就走完了吗?
事实上,日行千里的马在这颗星球上根本就不存在,现在没有,古代也没有,它们只是传说而已。马有耐力,有长力,也有爆发力,起速很快,但并不能长时间全力奔跑。无论多么神骏的马,都不可能连续奔跑一个小时,否则必会因为大脑过热或者心力衰竭而倒毙。
马不可能长时间快跑,但可以长时间慢跑,一个人骑马赶长途,还是比步行快得多,也省力得多,苏东坡父子为何不骑马赶路呢?
因为他们没有马。哦,不对,应该说他们没有足够多的马。
“三苏”父子从四川出发时,四川官员张方平很是欣赏他们的才学,曾经赠给他们一匹马。可惜的是,张方平只赠了一匹。三个人一匹马,怎么骑?马驮得动三个大男人吗?当然驮不动。所以呢,他们只能让马驮行李,他们步行。
问题又来了:张方平既然欣赏“三苏”的才学,干吗那么小气,只赠一匹马,而不是每人各赠一匹呢?
因为马在宋朝太贵了。

宋太宗在位时,国子博士李觉说:“国家所市戎马,直之少者,匹不下二十千。”宋朝官府购买的军马,每匹最便宜也要二十贯。
宋真宗在位时,一个专门对马进行估价的政府机构“估马司”是这样估价的:民间用马每匹八贯到三十五贯,军队用马每匹二十七贯到七十五贯,宫廷用马每匹六十贯到一百一十贯。
光说这些数字,大伙应该感觉不到宋朝的马有多贵,我们来比较一下:唐朝军队买马,平均每匹不到三贯;宋朝的耕牛平均每匹不到十贯,牛犊则只值两贯左右。由此可见,宋朝的马要比唐朝贵得多,宋朝的马也比宋朝的牛贵得多。
缺马的宋朝
宋朝的马之所以贵,是因为宋朝疆域狭小,适合养马的牧区都被敌国给占了,剩下的区域人口稠密,耕地紧张,如果拿出一些生产粮食的耕地来为马匹生产牧草的话,会非常不划算。北宋朝廷为了鼓励民间养马,曾经出台优惠政策:农民为朝廷养一匹战马,可以免除一个人的赋税,或者可以获得一百亩耕地的补偿,又或者可以得到每年七千文的奖励。即便如此,马还是奇缺,只能用茶叶、丝绸和敌国交换,而西夏、契丹、金国等少数民族政权为了遏制大宋的军事实力,又总是抬高马的价格。

古代没有坦克,战马就是坦克;古代没有飞机,战马就是飞机。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两朝,马一直是战场上的大杀器,谁拥有更多的马,谁就能在军事上占尽优势。宋朝缺马,所以马贵;因为马贵,所以民间极少用马。
我们看宋画就知道,从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江山秋色图》,再到《溪山行旅图》和《闸口盘车图》,画中行人没有骑马的,如果乘车,乘的也是牛车和驴车,见不到一辆马车。
我仔细统计过,《清明上河图》中共有五辆牛车和七辆驴车,马车数量为零;《江山秋色图》中只有三辆牛车,马车数量为零;《山店风帘图》中有四辆牛车、一辆驴车,马车数量为零;《闸口盘车图》中有五辆牛车,马车还是零;南宋朱锐《溪山行旅图》画了四辆牛车,马车同样为零。现存宋画当中,画马的不少,画马车的极其罕见,只有一幅描绘皇帝车辆的《卤簿玉辂图》里画了一辆马车。
查《宋史·礼志·舆服一》,皇帝用车分为几十种,其中“金辂车”用六匹红马,“象辂车”用六匹黄马,“革辂车”用六匹白马,“木辂车”用六匹黑马,“玉辂车”用六匹青马。而“明远车”“画轮车”“副车”等御用车辆,都是用牛驱动的。皇后和嫔妃们乘坐的“厌翟车”“金根车”“安车”,通常用三头牛驱动,归根结底也是牛车。至于诸王和大臣们的交通工具,虽说以马为主,但并非马车,而是直接骑在马上。按北宋时期的官场规矩,大臣上朝通常骑马,没有马的话可以骑驴。元老重臣年迈体衰,骑不了马,经皇帝特许,可以坐轿上朝,但不许乘坐马车。京官到地方视察,近路一般骑马,远路一般乘船,如果有特别笨重的行李必须携带,则需要提前向兵部备案,才能使用马车。朝廷之所以这样规定,一是为了保持官员们的朝气和办事效率(骑马比乘坐马车要快),二是因为缺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例如战争以及皇帝出巡。

司马光说:“出师之道,全资马力。”但是宋朝的“马力”并不丰富。唐朝极盛时,拥有战马七十万匹;宋朝极盛时,只有战马三十万匹。唐朝府兵买马,平均每匹要花两万五千文;宋朝禁军买马,平均每匹要花二十万文。南宋宰相赵汝愚说过:“今天下军马,大率十人无一人有马,每十兵配一马。北国每正军一名,马三匹。”南宋士兵平均每十人拥有一匹战马,而金国士兵平均每一人拥有三匹战马。如果不是因为南宋科技发达,发明了“突火枪”“霹雳炮”“床子弩”等威力无比的热兵器和自动连发式武器,早就被战马上占尽优势的女真人和蒙古人打趴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