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再见》:从人物个性特征、镜头语言、象征意义解读其魅力

对于一部经典影片,我始终认为值得多看几遍,从更多的角度来解读才能看懂多层寓意。我就将以《天上再见》为例进行多层次的电影解读。@燕过无际


《天上再见》这部电影,一举斩获了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最佳布景五项大奖。并且闯入豆瓣年度十大冷门佳片行列。影片由演员阿尔贝·杜邦泰尔自编自导自演,他曾因为在电影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法国文化部授予了艺术和文学勋章。

《天上再见》改编自法国文学至高荣誉龚古尔奖获奖者皮耶尔·勒迈特的同名小说,作者用荒诞而热烈笔触书写了这样一部字字泣血的残酷史诗。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获得了多项技术类大奖,这足以表明它在视觉呈现上的成功。

本片讲述两名因目睹长官犯罪而惨遭惩处的军人,没想到退役后长官飞黄腾达,自己却一贫如洗,为不让小人得志,他们决定要为自己讨回公道。影片精彩刻画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的法国社会,从血肉横飞的泥泞战场到纸醉金迷的华美派对,逐一呈现。但即便面具绚丽华美,也掩盖不住背后的人生伤痛。

在我看来,战争造成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不一样的命运状态也带给了我们更为重要的思考和意义。如果仅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我无法体会到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将从“人物个性特征、拍摄手法、面具的象征意义”这三个层面进行深度解读:

  • 人物的个性特征:爱德华与艾伯特个性特征与命运走向截然不同,在这种对比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真实;
  • 电影的镜头画面:电影的的摄影与美工华美,反衬了影片的悲剧基调;
  • 面具的象征意义:面具不仅是为了掩藏身份,更是为了展示不同的喜怒哀乐及人性的多面。


《天上再见》:从人物个性特征、镜头语言、象征意义解读其魅力

01、人物的个性特征:爱德华与艾伯特个性特征与命运走向截然不同,在这种对比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真实

整部电影围绕罗伯特的回忆展开,充分体现高度戏剧性的人物关系。导演以人物在电影中的戏剧性矛盾,引导观众去探寻影片的本质。

因此,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人物个性极其重要,爱德华作为整个剧情的推动者与完成者,是影片的主角也是亮点;艾伯特作为配角也体现了高度戏剧性下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导演以主人公爱德华为线索,推进剧情节奏,不同的人物形象给观影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且看导演是如何呈现人物特性:

①爱德华经历战争的洗礼,与父亲和解之后,选择死亡

爱德华生于优渥家庭,接受过良好教育,见识过繁华世界。良好的境遇带来超越众人的眼界、高贵的尊严、独特的审美。这些与他的天赋结合,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然而

优渥的环境往往象征亲情的隔膜、父权的碾压。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他有丰厚的资源,可以发展的很好,但是他会拒绝,他会固执地选择退回到他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中,这是保护尊严的一种方式。

他有商业头脑,能够发现艾伯特意识不到的战后商机;也懂人情政治,看准那个三十年没有晋升的公务员,打赌他会揭发不公;更是一眼就看透了战争的本质——一堆鼓吹战争从中谋利的虚伪政客。

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天真自由的梦想无法在丑恶现实中呼吸,最痛苦的是清楚恶却无法抗争,因此他明明可以活的清醒,但他选择幻灭。他痛恨战争,细心的人会发现那场派对里,一排政客面具里,最后一张脸的面具下是爸爸,他心里父亲不仅是剥夺了爱的人,也是参与到战争阴谋里的人,这是他不肯回家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当最后父子相见,父亲一番肺腑让他终于拾得遗失多年的父爱,他不能忍受自己曾经的恨,但他已然被战争毁掉了,心灵和肉体。他不会原谅与战争有关的一切,所以他带着蓝孔雀的面具,像一只鸟儿纵身一跃,选择以死通往他梦里的那个奇幻美妙的世界。

在我看来,爱德华的人物特性是推进主剧情的中心,全片围绕爱德华展开情节。导演可谓是画龙点睛,引领观影者跟随主角,寻找生命的瑕疵存在。爱德华的高贵,即内隐又外化,而战争就像一个可怕的巨兽,把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可能相识的人吞没进同一个黑暗的漩涡。

《天上再见》:从人物个性特征、镜头语言、象征意义解读其魅力

艾伯特经过战争洗礼,即使目睹所有黑暗,选择乐观积极活下去

与爱德华相比,艾伯特实实在在是一个脚踏实地生活的人,处于社会阶层底下的人。

面对豪宅瞪口呆只会说“漂亮”,和爱德华赴宴时不顾形象狼吞虎咽。但他是一个如此纯厚又坦然之人,默然接受未婚妻的背叛,为了生计背着广告牌大街上叫卖,也能够鼓起勇气追求所爱之人,甚至当可恶的上尉掉进坑里还伸出援手。

像艾伯特这种人是不会被生活的苦所打败的。最动人的是在爱德华身边,选择了充当他与现实的连接,坚守他的秘密,为他的梦想付账,忍受道德的煎熬和内心的恐慌,守护朋友孩童般美丽却易碎的玻璃世界。

对于艾伯特来说,也许很难理解爱德华的死,因为他所想的是战争之后仍能热气腾腾的活。

这是带有原生色彩的一种选择,也是大多数人战后一生的映射。艾伯特的高贵还体现在精神,他不像爱德华,他可以为了生存放低姿态,但时时刻刻也展现着人性珍贵的一面。

《天上再见》:从人物个性特征、镜头语言、象征意义解读其魅力

02、电影的镜头画面:电影的摄影画面与美工都很华丽,反衬出了影片的悲剧基调

《天上再见》作为战后写实主义电影,它的魅力还在于摄影镜头和美工的处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正是利用摄影和美工来表达它的艺术性,利用摄影镜头诠释荒诞,带动影片快节奏;美工的高级,反衬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战争及社会的阴霾。

①摄影镜头诠释荒诞,带动影片的快节奏

有很多人提到《天上再见》的影调特别像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的名作《漫长的婚约》,其实不尽然。《漫长的婚约》里的色彩更艳丽张扬,就像鲜艳的油画,生机勃勃,而《天上再见》则显出20年代老旧的天然彩色相片的质感,呈现朦胧迷离的氛围。

此项技术是历史上第一项商业化彩色摄影技术,与影片商业犯罪的标签也颇为契合,仿佛直接把观众拽进了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

比如这个画面:艾伯特在战场上正准备奋勇杀敌的时候,发现先前派出的两名侦察兵并不是被敌军所杀,而是被自己的军官所杀,军官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暴露后就采取杀人灭口。

这段故事开始时一直使用长镜头:艾伯特先出现在战壕,之后慢慢爬出战壕,这时候镜头推进到地平线上,同时配合军官用枪杀害艾伯特。然后,导演又切了更加长的镜头,把两人都置于一个镜头下。最后敌机来临,所有人都逃命在一起的画面,再次使用了长镜头,在精彩的同时又显得荒诞,明明上一秒还在杀人灭口后一秒却在逃命。

片中多次出现这种长镜头总是极致地刻画了每个阶段人物的内心状态,显得真实自然,同时也强调着人物所处的背景环境;几乎每一个表现人物情绪时对人物或景物的急速推进镜头,都强烈诠释着“荒诞”之感,带动着影片整体的快节奏,给人以临场感。

《天上再见》:从人物个性特征、镜头语言、象征意义解读其魅力

②美工的高级,通过华丽的面具更显人物内心痛苦

电影高级之处在于它的美工。这便不得不提里面华美的各式面具。面具在影片中既是爱德华的“遮羞布”,也是他的“晴雨表”。在遮住伤痕的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他的艺术天赋来诠释人物的心理状态。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面具做漂亮点无可厚非,但阿尔贝的用意,是要用面具的华美来衬托爱德华内心的痛苦。比如“夜枭”面具。这款面具上的羽毛是从十余种鸟类身上收集的,再经过后期染色加工,配上不同颜色的水晶,用16天时间手工制成。

在制作这款面具的时候,设计师觉得应该添加一点病态、一点残缺,被阿尔贝严词拒绝了,“我不想看到任何病态”。“腐烂的包装纸包裹腐烂的糖是正常的,精美的包装纸包裹腐烂的糖是深刻的。”所以,我们看见的,是面具近乎极致的美,体会到的,是爱德华残破不堪的身心,和战争、社会带来的阴霾。

总的来说,电影的气质与原著极其相似——用超现实的幽默讽刺手法描绘了1919年真实而哀伤的巴黎社会图景,荒诞十足而紧凑流畅的戏剧化情节凸显了极致黑暗的主题——关于创伤,腐败,操控与死亡,其中艺术也展现了它的魅力,借艺术之手来表现装饰主义下的巴黎社会的怪诞。

《天上再见》:从人物个性特征、镜头语言、象征意义解读其魅力

03、面具的象征意义:面具不仅是为了掩藏身份,更是为了展示不同的喜怒哀乐及人性的多面

面具这个东西,实用性显而易见——遮丑或者掩藏身份。比如众多好莱坞电影里面,面具特征鲜明、形态各异;英雄们行侠仗义要戴面具;恶棍们为非作歹也要戴面具。

这些面具掩藏了一个身份,又化身成了另一个身份,有它们肩负的使命,也有它们具备的精神意义

电影中的面具,其实本质上也属于此类,主要是为了遮住爱德华脸上的伤疤。但是要遮疤的话,戴个口罩就行了,但他不,他偏要把每一张面具都打造得精致优雅。脱下面具,他是少了个下巴的残疾人爱德华,戴上面具,他可以是画家、是公子、是艺术家、甚至变成女人。

①面具除了是一种修辞、装饰以外,还是一种释放

《大开眼戒》中,医生戴着租来的面具,参加一场仪式化的邪教祭祀,看见一群戴着面具,赤身裸体的男女在不可描述。道德、伦理、价值观…...一切习以为常的东西都被颠覆了,戴上面具反而把最深处的欲望释放了出来,给这医生吓得够呛。

爱德华的面具不仅是在释放,而且还是“外在自我的隐喻”。

爱德华从前家里管得严,这不让干那不让干,当父亲的除了给钱,连抱他一下都懒得抱,更别说欣赏他的艺术天份了。戴上面具后终于没人认识他了,他终于有机会肆无忌惮地做自己:画画、制作艺术品、甚至以卖纪念碑的名义出去骗钱、报复军官…...

原生家庭父亲的不理解,并认为艺术是毫无价值,这些带给他不幸福的童年以至于离开父亲(他是骄傲的);战后的身体残疾让他的骄傲和自尊丧失(他是颓废的)。

有了面具之后,他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发挥出来,面具下的他呈现的是自信、开朗和快乐。暂时忘却身体上的残疾享有面具的保护,让他得以释放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和欲望。

《天上再见》:从人物个性特征、镜头语言、象征意义解读其魅力

②面具虽然不是脸,但表达着爱德华所有的喜怒哀乐

影片中,为爱德华准备的面具,一共有38款。用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的话说,一是用来“表达”,二是用来“对比”。

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在饰演“爱德华”时,几乎全程戴着面具,面具也就自然成了他的“第二张脸”,承担着表达情绪的作用。比如,剧组为爱德华制作了一个可调节嘴部弧度的面具,用来表现他的喜悲。

表达比“悲喜”更复杂的情绪时,就要靠些广为人知的“符号”。爱德华用“赃款”买来宣传册的时候,就戴着一款“佐罗”面具;在收获大量现金后,就干脆戴了一个“钱狮子”面具。

观众确实看不到爱德华的脸,但也确实能体会到他的情绪。每张美妙绝伦的面具都承载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观众的心境随着爱德华的面具的变化而变化,一会儿欢喜,一会儿悲伤;更随着符号的变化让观众沉浸于剧情,更能感受主人公内心的复杂心绪和挣扎表现。

《天上再见》:从人物个性特征、镜头语言、象征意义解读其魅力

③一张张面具即是寓意着人性的各个面

爱德华参军时的上司“普拉代尔中尉”是个战争狂人,在接到停战命令后,杀死自己的两名部下,嫁祸给德军,诱使双方继续开战。战争结束后,又大发战争财,把卖给牺牲士兵的棺材偷工减料、编造尸体身份随意埋葬。但

中尉也有自己的面具——迎娶豪门闺秀、出入上流社会、坐拥万千身价。

这个面具的华美程度,怕是比爱德华的“夜枭”面具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面具下的残缺也一样。

中尉的妻子,同样戴着一张“深爱丈夫、贤惠体贴”的面具。等中尉即将垮台,妻子才脱下面具,告诉他,“你的事情我早就心知肚明了,只是为了怀孩子才没拆穿你,现在孩子有了,你可以离开了。”

爱德华的父亲,也一直戴着“冷漠”的面具,对爱德华横竖看不惯,逼得后者离家参军,酿成惨剧。等再见到爱德华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蓝色眼睛后,才颤颤巍巍摘下面具,说了句,“你一直是我的骄傲”。

爱德华的面具,灵感来自于两位艺术大师——毕加索和杜尚。其他人的面具灵感,大概是来自于现实百态。毕竟,在这个发张自拍都得磨皮半小时的人类社会,谁还不找个漂亮点的面具戴着。至于面具后的真相是什么样,我们就要细细品味。

总结一下: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部展示两种命运的电影,其中也蕴藏着深刻的精湛艺术和深刻的意义。如果我们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该片,实在过于局限。因此今天我从另类的角度为大家一一解读。

当乐曲终了,天才陨落,电影回归反思的主题,观者在慨叹命运的同时,也理当对战争、亲子、孤独有了各自的思考与判断。或许只有心怀温情善意,锤炼坚强自我,才能承载起上天赋予的才能与创造力,并寻找到个人与世界、与命运的平衡及和解。谢谢关注@燕过无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