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可以变大变小、被我控制的孩子”


“有人过来和我说孩子调皮,我说‘没事,我有办法’。然后我就像施魔法一般把她变小了。

于是她又变回那个小小的、乖乖可爱的孩子。我问她,你是想和我一起睡,还是想和姨妈一起睡呀?她说想和姨妈一起睡。

我有些失落,为什么?好像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因为她和姨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当自己。

嗯,我总是在她很乖的时候,把她变大,她就像大白一样的身形,圆圆的、暖暖的,很可爱。但是在她调皮、不听话的时候,我就会把她变小。这样,她就在我的掌控之中了,不会调皮捣蛋了。”

小琪顿了顿,接着说:“她是一个可以变大变小的,被我控制的孩子。

但是她突然不愿意变大了,我失去了把她变大的能力。她就这样停留在小小的模样。我后悔不已,失声哭起来:‘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吓醒了。”

是的,这是小琪做的一个梦。

“她是一个可以变大变小、被我控制的孩子”

梦境无比的真实,在她醒过来后,那种忧伤感久久不能散去。

关于这个梦,小琪觉得这是在提醒她什么,一番体会后把她震慑到了。

用她的话来说,“在梦里,我就像看到了自己对原生家庭的重复,现实里的自己也像是那个孩子,被卡在了童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后怕不已。还好还好,只是一个梦。”

是啊,还好,只是一个梦。它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父母对孩子过多控制的伤害有多大呢?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过多的进行控制、干预,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甚至使得孩子失去原本该有的活力。

有些孩子,年龄挺大的了,还特别的依赖,做事一定需要陪伴,一些简单的事情也需要父母帮他去完成。原本我是不理解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参加一堂儿童陶艺体验课。小孩很可爱,两岁多的样子,小小的,坐在一个高凳子上。那里的老师挑来简单的形状让他参考,并在一边慢慢的演示制作过程。

这时,旁边的大人不停地去帮忙,甚至拿着小朋友的小手来教她。我看小孩闷闷的,也不说话。陶艺馆的另一位老师拿着手机想给小朋友拍照,但是照来照去,镜头里始终有一双大手。看到这一幕,我不禁觉得好笑和无奈。

可能有些家长太爱自己的孩子了,以致于想要完全的呵护他们,所有事情都包办,一点孩子自己的空间都没有留。不得不说,这样的爱是可怕的,有种被吞噬的感觉。

“她是一个可以变大变小、被我控制的孩子”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自然成长,无须过多的干预。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需要被尊重,尊重他们自己的成长体验。

过多的干预,只会影响孩子成长的节奏。严重的情况会使得孩子养成依赖的性格,因为他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如果幸运的情况下,在被控制时,有的孩子发展到有力量进行反抗。

那么过多的控制将迎来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战争,因为孩子需要争取他的自主权。

比如《小欢喜》里的英子,被妈妈管得太紧,终于承受不住了,抑郁了。在她跳河自杀前,她喊道:“你从来都是凭你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她是一个可以变大变小、被我控制的孩子”

剧中,宋倩对英子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还不断的给英子灌输、强调自己的爱,妈妈最爱你,你是妈妈的一切。

在安排英子的事情时,完全不考虑英子自己的意见。执意让她上清华,因为觉得“这是为她好”。

这种不尊重的、以爱之名的控制,只会适得其反,最终使得孩子想要逃离。

被过度控制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沿袭原生家庭的模式,长大后继续寻找控制(他控与控他)。

一方面寻求一个依靠,因为他们需要有人为他们作决定,想要持续以前的“被控制”;一方面他们可能像以前被控制的方式一样去控制别人。

如果知道这样的结局,你还想要去控制孩子吗?

为什么你那么喜欢去控制呢?

因为你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你需要可控感,来减少这种不安。可是,对于孩子,<strong>控制不是爱,尊重才是。

“她是一个可以变大变小、被我控制的孩子”

要怎样改变自己喜欢控制的习惯呢?我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1)失控没那么可怕,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没有任何一件事情真的会一帆风顺,只要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我们不必在一开始就去害怕会发生什么。过多的担心只会耗费你的精力。

(2)

接纳自己的不安全感,增强自信。不安的感觉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很正常,适度的不安可以提高生活中的警惕性。你要相信,即使出现什么问题了,你也有能力处理好,办法总比问题多。

(3)相信孩子,放手是最好的爱。孩子就像小树苗一般成长,你只用按时浇些水、施点肥就好了。他会自然成长为他自己的样子,发展出各种能力。那是他的人生,需要他自己亲自去体验,去成长。

不要那么担心好吗?我们静静陪伴,静待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