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出“奇兵”解“賣難”在行動

电商出“奇兵”解“卖难”在行动

在海南樂東縣,阿里巴巴正在加緊幫助重啟當地哈密瓜外銷渠道。(資料圖片)

电商出“奇兵”解“卖难”在行动

海南省澄邁縣橋頭鎮西岸村農民在拼多多“抗疫助農”專區推薦自家的地瓜,3天銷售了8.6噸。 張 千攝(中經視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農產品滯銷問題,農產品長期依賴的線下交易幾乎停轉,廣大農戶特別是貧困戶承受很大壓力,增收受到影響。

如何解困?如何重建農產品供應鏈?更多電商站了出來!不僅各大電商平臺都在出臺專門的“助農”項目,各地扶貧幹部也在加快組織貧困戶利用新技術手段改變困局。

“打開淘寶,搜索‘吃貨助農’4個字就可以購買農產品,價格比平時便宜多了。”近日,一條關於在網上購買滯銷農貨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裡快速傳播,受疫情影響宅在家裡的人們紛紛拿起手機搶購,既解決了家中買菜難的問題,又緩解了農戶的銷售壓力。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廣大農村地區的農產品生產銷售受到嚴重衝擊,不僅影響了農戶當下的收入,也打亂了部分農產區的春耕生產計劃,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挑戰。如何發揮好電商平臺的獨特優勢,無疑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大關鍵。

農產品滯銷真愁人

春節通常是農產品的銷售旺季,但受疫情影響,形勢不容樂觀,包括土豆、春筍、草莓、獼猴桃等在內的蔬菜水果,儘管價格一降再降,但銷路依舊受阻。

“我賣凍梨好多年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線下的交易幾乎全停了。要不是阿里助農幫我們線上賣梨,協調快遞往外發,這些梨可能都要爛在自己手裡了。”在吉林松原,號稱“凍梨大叔”的張振強說。

每年冬天都是四川獼猴桃的銷售旺季。在四川蒲江,不少市級貧困村依靠獼猴桃產業翻了身。但是蒲江的果農在銷售上犯了難。“往年這個時候,獼猴桃的採購價就有五六元一斤,今年3元一斤都沒人收,車根本進不了村子,更別提組織人上山採摘了。要是有人願意上山摘我的獼猴桃,5毛一斤我都願意賣。”面對滯銷的獼猴桃,果農無奈地表示。

在海南三亞,楊禮賢種植的6000畝芒果已經有2000噸可以上市,儘管售價比去年低三分之一,還是沒有人上門收購。疫情發生後,海南農產品出省的電商通道基本上全線癱瘓,連包裝用的紙箱都得從外省調用。據估計,僅海南一地,急待上市的蔬菜、水果就達到20多萬噸。

福建秋滿枝實業有限公司的鄭玉柏同樣表示:“從採收到銷售整個鏈條受阻,多地封村,採摘工都找不來。因為招不來工人,加工包裝廠復工也很難。”

因為疫情,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農產品滯銷問題。阿里巴巴“天貓小二”福爍介紹說,造成滯銷的因素主要有三:防疫導致大型農產交易中心封閉,使得農產品長期依賴的線下交易幾乎停轉;防疫期間道路封閉或者半封閉,造成物流困難;因為停工,打包發貨所需的紙箱、泡沫等包裝材料短缺,人工相較往常也十分稀缺。

電商平臺各出高招

面對困境,電商平臺各出奇招,拿出了“殺手鐧”。

2月6日,淘寶吃貨頻道僅用12小時就率先在淘寶平臺上線“吃貨助農”頻道,第一批優選了山東、四川、浙江、遼寧等6省10款滯銷優質農產品。由於物美價廉,加上解決了消費者採購難題,3天時間,僅“吃貨助農”頻道銷售農產品就超過了300萬斤。

“往年我們也在網上賣凍梨,一天也就賣四五千單。但是在‘吃貨助農’頻道上,一天就能賣1萬單。雖然這個量並不能彌補線下的損失,但至少看到了希望。”張振強說。

由於打開了銷路,每天能賣掉5000單的蘆筍,山東青島菜農李秋蘭和村裡人已經在自家春棚裡開展下一茬蘆筍的種植,並且積極準備3月後的露天種植。

淘寶吃貨頻道負責人張琦透露,據估算,每銷售2000斤農產品,就可以幫助一戶農民籌備到開春復耕所需費用。下一步,將爭取覆蓋更多省份、更多品類、更多農戶,儘可能幫助更多人。

淘寶之後,其他電商平臺快速跟進。2月10日,京東發佈“告全國農人書”,宣佈開通“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全面開放並傾斜供應鏈、物流、運營、推廣等核心資源,解決滯銷生鮮農產品上行問題;同時,藉助全渠道、全業態等落地優勢,讓優質的生鮮產品迅速送達更多用戶手中。

同日,拼多多正式上線“抗疫農貨”專區,幫助貧困地區和部分農產區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滯銷問題。用戶通過APP首頁焦點圖、限時秒殺等入口,以及搜索“助農”“愛心助農”“農貨”等關鍵詞,均可直達該專區,以最優惠價格購買產地直髮的水果和蔬菜。

目前,該專區已覆蓋全國近400個農產區包括23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商品囊括臍橙、蘋果、草莓等各類水果和主要生鮮食材。據悉,針對此次特殊活動,除充足的流量支撐外,拼多多還設置了5億元專項農產品補貼以及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以幫助解決疫情期間的農產品產銷對接問題,使農戶的收入得到保障。

期待更多“神奇能力”

突破疫情重重“封鎖”,恢復一條近乎癱瘓的農產品供應鏈,需要多長時間?答案是:最多兩天。看似簡單的交易行為,背後隱藏著電商平臺的“神奇能力”。

要想讓中斷的農產品貿易重新打通,涉及方方面面,從採收到銷售——農產品全鏈路的每一個環節,從產地到銷地——農產品途經的每一個地方,都要全部從零開始。

針對中國冬季“菜籃子”海南果蔬滯銷,在政府支持和協調下,阿里巴巴緊急成立項目組,整合數字農業、菜鳥和天貓等業務在數字生產、數字流通和數字銷售方面的能力,加上34個商家參戰,歷時兩天攻堅克難,重新打通了海南發往全國從採收、加工、物流到銷售全鏈路的農產品數字供應鏈。在這條全新的供應鏈上,海南農產品加工能力已恢復到日均近5萬單,大部分農產品可以在72小時內發貨,直供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

目前,雲南、廣西、四川、重慶等省份的核心產區供應鏈已部分打通,可直達銷售的城市正不斷增多。與此同時,天貓、淘寶、聚划算、盒馬、餓了麼、阿里鄉村事業部等,組成了線上線下農產品銷售的全域網絡。

拼多多通過“拼模式”和“天網”“地網”對農產品供需實現精準匹配。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表示,平臺通過“地網”系統帶動8.6萬餘名新農人返鄉,從而推動各大主要農產區實現大規模上行;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天網”即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對覆蓋產區包括特色產品、成熟週期、物流條件、倉配設施、加工型產業設施等在內的數據和信息,經由系統統籌計算後匹配給對應的消費者。

京東物流專門為綠色通道推出冷鏈專項支持方案,針對滯銷農產品搭建專線解決運輸問題,並進行重點升級保障,優先生產、優先派送。

面對疫情,電商平臺優勢更加凸顯。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國內主要電商企業在保障市場供應上發揮獨特作用,積極增加供給,暢通配送渠道,保障消費安全。

電商企業表示,接下來要進一步摸清各地農產品的滯銷情況和主要原因,對症下藥,把運力、包裝、人力和營銷資源盡最大努力優化配置,也會對物流、包裝進行補貼,讓更多人回到工作崗位上來。

案例:

直播兩小時,賣了1萬斤洋蔥

記者 李治國

2月10日傍晚,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面甸鎮的洋蔥田裡一片忙碌,10多名農民正在打包裝箱近萬斤紫皮洋蔥。就在幾天前,他們還在發愁如何將洋蔥賣出去。

受疫情影響,原本在春節前後進入“暢銷季”的建水紫皮洋蔥遭受重創。

今年29歲的王耀忠是拼多多平臺上的一名商家,幾年前他與4名大學畢業的朋友組建了一支12人的電商創業團隊,做起了“尋鮮人”。他們經銷雲南當季時鮮蔬果,建水紫皮洋蔥是主營商品之一。

王耀忠說,去年3月番茄滯銷,堆在田間地頭,逐漸腐爛,空氣中飄著一種酸甜味。“這個場景看著太難受了。”更讓他忘不掉的是農戶的表情,一臉無可奈何。此次疫情影響面更大,批發市場不開市,收購商進不來。再賣不出去,洋蔥也只能“爛在地裡,爛在倉庫裡”。據紅河州商業局副局長蔡雲飛估計,今年當地受疫情影響的農戶超過100戶。

“實體批發市場關停,電商平臺的店鋪如何在短期內打開銷量是關鍵。”有電商經驗的王耀忠想到了線上促銷,2月9日與拼多多小二聯繫後,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參加了平臺的“抗疫開拼,愛心助農”活動。

令他意外的是,活動開始不久,店鋪內做了兩小時直播,就賣出了1萬斤洋蔥。

直播員輪番上陣,王耀忠的妻子也不得不臨時客串。直播間很簡陋,既沒開美顏燈,也沒有專門的直播臺。雖然有些業餘,但並沒有影響網友們助農的熱情,直播間裡頻繁跳出拼團成功的提示。

王耀忠介紹,截至2月12日總共賣出22.2噸紫皮洋蔥,在崗的10人全部參與打包發貨,“倉庫內終於又忙碌起來”。

一場疫情讓我變成淘寶店主

記者 陳發明 通訊員 李 超

“淘寶店開起來了,銷售渠道廣了,我的產品也不愁賣了!”43歲的肖朝磊盯著電腦屏幕前的淘寶店,笑容滿面。

肖朝磊是河北平鄉縣節固鄉西尹村扶貧小院的戶主,他的小院生產加工檔案盒製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銷售業績較以前有所下滑。最近幾天,在駐村幫扶工作隊幫助下,他接受了網上開店培訓,成為一名淘寶店主。

“開店是起步,今天上午9點半在APP上還有講解淘寶店進階教學,一定要準時參加。”2月11日,西尹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郭亞星在微信中叮囑肖朝磊。防疫期間,工作隊已經為全村7名扶貧對象開展了網絡就業培訓,讓他們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擴寬就業渠道。

抗疫不缺位,扶貧不放鬆。面對嚴峻疫情,平鄉縣堅持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在為群眾織密疫情防控“健康保護網”的同時,為貧困群眾織出一張“產業拓展網”。

據瞭解,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平鄉縣1600餘名扶貧幹部和78個扶貧工作隊主動取消春節休假,第一時間到崗到位,從一線“扶貧鬥士”迅速轉身為“防疫戰士”。

“我們通過建檔立卡APP、電話、微信等工具對全縣貧困對象加強檢測,積極幫助貧困村、貧困戶謀劃今年的產業就業增收項目。”平鄉縣扶貧辦負責人徐軍彪說,縣裡各單位也結合自身職能,提早部署疫情防控後的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目前,平鄉已建成2020年脫貧攻堅項目庫,其中謀劃產業、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等項目369個,總投資1.28億元,確保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真正做到抗“疫”扶貧兩不誤、兩促進。(記者 王軼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