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家扶貧超市破解貧困群眾農產品“賣難”問題

全國首家扶貧超市破解貧困群眾農產品“賣難”問題

康菊寧

全國首家扶貧超市破解貧困群眾農產品“賣難”問題
全國首家扶貧超市破解貧困群眾農產品“賣難”問題

宮世峰

全國首家扶貧超市破解貧困群眾農產品“賣難”問題

宮世峰向顧客推介貧困戶的農產品(資料圖片)

在貧困幫扶過程中,如何將“賣難”和“買難”有效對接,如何打破幫扶者購買被幫扶者產品這一窘境,又該如何引入市場機制,讓更多社會愛心力量參與?11月25日,記者來到位於樓觀鎮的全國第一家扶貧超市——西安扶貧超市,專訪了曲江新區扶貧辦、西安扶貧超市負責人宮世峰,聽他講解一個“小超市”是如何做出產業扶貧“大文章”的。

為愛架橋 銷售購買各取所需

在周至縣樓觀鎮“西安扶貧超市”內,琳琅滿目的土特產、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種類有50種之多,都來自附近村鎮貧困戶家裡。這些經過專業團隊設計包裝的原生態山貨,或標註著生產者姓名,或標註著產地,產品賣相提了上去,遊客也很喜歡,銷售情況非常好。開業半年多來,扶貧超市顧客進店購物率達到60%以上,總銷售額超過80萬元,“小超市”帶動了“大扶貧”,讓老百姓家裡的農產品再不愁賣。

宮世峰說,扶貧超市雖小,卻在倡導消費就是扶貧的理念,為愛心提供渠道,能在貧困戶和市場之間搭起有效的橋樑。有了扶貧超市,貧困戶的農產品有了銷售渠道,市民在消費過程中也是在獻愛心,無形中讓產業扶貧形成了一個閉環,雙方信息互通,各取所需,效果很好。

建立機制 持續增收更有保障

“你看這瓶蜂蜜,除了包裝外,還標註著來自哪位貧困群眾,讓消費者知道買了東西到底幫助了誰,加深瞭解。”宮世峰說,產品不愁賣,就是缺渠道,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今年年初,由市扶貧辦牽頭,曲江新區和周至縣扶貧部門合作,全國第一家扶貧超市——“西安扶貧超市”正式運營。

據瞭解,扶貧超市採取“實體店+電商+合作社”的運營模式,以實體店為平臺,上門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並代為運輸、策劃、包裝、銷售;同時藉助電商平臺,擴大銷售覆蓋範圍,為消費者購買扶貧產品提供便利。此外,通過扶貧超市經營獲得的大數據,對市場需求旺盛的產品,組建成立合作社,推動產業扶貧落地見效。

“春季各類山貨,夏季水蜜桃,秋季獼猴桃,冬季黑豬肉,我們會根據季節特性,上門收購群眾的產品,一方面能夠保證貨源的純正可靠,一方面能夠保證幫扶的針對性,逐漸建立起長效幫扶機制,讓群眾農產品不愁賣。”宮世峰說,只有建立長效機制,幫扶才能長久,也才能避免被幫扶對象的產品只有幫扶者購買的尷尬。

拓寬業務 群眾幫扶更加精準

在西安扶貧超市門口,記者發現,還擺放著三個寫著貧困群眾名字的募捐箱。宮世峰說,對於捐助者來說,讓大家知道自己捐贈的每一元錢都捐給了誰,對於那些喪失勞動能力、行動不便的人來說,那可是能極大改善生活。

除了有針對性地設置募捐箱,據介紹,曲江新區扶貧辦還準備為養蜂群眾提供智能蜂箱,在實現養蜂現代化的同時,提供網上領養服務,讓消費者吃到“專供”產品。

據悉,這種智能蜂箱能夠同時做到內外環境的控制與檢測、蜂群健康預防與管理、生產過程檢測與追溯,以及蜂場財產監測與保護。“用咱土話說就是,哪個蜂箱出了問題,咱看哪個蜂箱,而不像人工養殖,找不到問題每個蜂箱都得揭開,這樣能提高效率、提升品質,群眾收入自然就上去了。”宮世峰說,下一步,將計劃在景區及區縣開設新店,不斷擴大銷售額,提升影響力,進一步解決好貧困群眾農產品“賣難”問題,助力致富增收。 責任編輯:v_sisill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