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斯蒂芬·罗奇:我为何说中国经济将强势反弹?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前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近日接受《北京周报》专访时,分享了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一些观点。以下是此次采访的摘要:

耶鲁大学斯蒂芬·罗奇:我为何说中国经济将强势反弹?

斯蒂芬·罗奇

《北京周报》:近期您曾预测,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经济将强势反弹。您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来自哪里?

斯蒂芬·罗奇:不可否认,在2020年初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基本陷入停滞。但此次疫情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我认为,这种强劲的势头主要是中国正在实现四个关键的经济转型:

1. 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增长转向消费拉动型增长;

2. 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3. 从储蓄过剩转向储蓄吸收——国内储蓄水平的下降实际上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大量资金,可自由支配的家庭消费不断增长;

4. 从引进创新到自主创新。

只要政府继续将改革措施聚焦于这些关键领域的转型,一旦疫情结束,我坚定的认为,这些转型,结合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的刺激措施,将在疫情结束后对中国下半年经济的恢复起到决定性作用。

《北京周报》:您认为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经济回暖?

斯蒂芬·罗奇:此时,政策的首要任务必须是遏制疫情,应对现代中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突发时间,经济排在第二位。幸运的是,中国经济足够强大,完全能够承受如此严重的冲击。

当然,传统的逆周期调节措施,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在抵消由隔离措施和旅行限制带来的严重经济压力方面,收效甚微。中国人民银行迄今为止所采取的行动,对于稳定可能发生的新一轮暴跌的金融市场(类似2月3日发生的暴跌)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新一轮暴跌没有发生,那么刺激措施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在疫情结束后复苏。

疫情爆发前,中国经济的增速在2019年底滑落至27年来的最低点6%,此时中国的决策层选择刺激政策是明智的。但是,如果此时取消去杠杆措施将是不明智的。过去三年半来,去杠杆化一直是中国领导层的首要任务之一。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复苏的自然力量应该就会形成,就像2003年SARS之后的情况那样。通过持续关注公共卫生需求并尽快控制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经济将在2020年下半年出现比较稳固的反弹。


《北京周报》: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您是否认为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导致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人均GDP刚刚在2019年突破一万美元大关。您认为哪些新动能将有助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斯蒂芬·罗奇: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它凸显了中国社会保障网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中国家庭都是出于恐惧而进行预防性储蓄,从而抑制了可自由支配的个人消费的强劲增长。

中等收入陷阱与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的关系不大,而与从引进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型关系更大。当然,这一点已经成为中美贸易冲突的主要争议领域,也打击了中国众多的核心技术支柱产业: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网络安全,以及华为、中兴等中国领先科技企业获得半导体芯片等美国制造的关键零部件的许可。

与美国的贸易冲突显然是对中国建立自主创新文化的重要警示。过去几年,中国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非凡进展,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生命科学,当然还有人工智能等关键应用领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向人们发出了残酷的警醒:技术实力本身并不是目的。

如果中国能抓住机会,将自主创新形成的新实力转化为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并建成最先进的公共卫生体系,那么它就能更好地避免人们长期担心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挫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