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斯蒂芬·羅奇:我為何說中國經濟將強勢反彈?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前摩根斯坦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近日接受《北京週報》專訪時,分享了他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的一些觀點。以下是此次採訪的摘要:

耶魯大學斯蒂芬·羅奇:我為何說中國經濟將強勢反彈?

斯蒂芬·羅奇

《北京週報》:近期您曾預測,在疫情得到控制後,中國經濟將強勢反彈。您認為中國經濟的韌性來自哪裡?

斯蒂芬·羅奇:不可否認,在2020年初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下,中國經濟基本陷入停滯。但此次疫情不會削弱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我認為,這種強勁的勢頭主要是中國正在實現四個關鍵的經濟轉型:

1. 從投資和出口拉動型增長轉向消費拉動型增長;

2. 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3. 從儲蓄過剩轉向儲蓄吸收——國內儲蓄水平的下降實際上為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大量資金,可自由支配的家庭消費不斷增長;

4. 從引進創新到自主創新。

只要政府繼續將改革措施聚焦於這些關鍵領域的轉型,一旦疫情結束,我堅定的認為,這些轉型,結合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的刺激措施,將在疫情結束後對中國下半年經濟的恢復起到決定性作用。

《北京週報》:您認為政府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推動經濟回暖?

斯蒂芬·羅奇:此時,政策的首要任務必須是遏制疫情,應對現代中國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突發時間,經濟排在第二位。幸運的是,中國經濟足夠強大,完全能夠承受如此嚴重的衝擊。

當然,傳統的逆週期調節措施,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在抵消由隔離措施和旅行限制帶來的嚴重經濟壓力方面,收效甚微。中國人民銀行迄今為止所採取的行動,對於穩定可能發生的新一輪暴跌的金融市場(類似2月3日發生的暴跌)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新一輪暴跌沒有發生,那麼刺激措施將有助於中國經濟在疫情結束後復甦。

疫情爆發前,中國經濟的增速在2019年底滑落至27年來的最低點6%,此時中國的決策層選擇刺激政策是明智的。但是,如果此時取消去槓桿措施將是不明智的。過去三年半來,去槓桿化一直是中國領導層的首要任務之一。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經濟復甦的自然力量應該就會形成,就像2003年SARS之後的情況那樣。通過持續關注公共衛生需求並儘快控制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國經濟將在2020年下半年出現比較穩固的反彈。


《北京週報》: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您是否認為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導致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的人均GDP剛剛在2019年突破一萬美元大關。您認為哪些新動能將有助於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斯蒂芬·羅奇: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中國面臨著諸多挑戰。完整的公共衛生體系是必要的,但還不夠。它凸顯了中國社會保障網的侷限性,長期以來中國家庭都是出於恐懼而進行預防性儲蓄,從而抑制了可自由支配的個人消費的強勁增長。

中等收入陷阱與疾病控制和公共衛生的關係不大,而與從引進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轉型關係更大。當然,這一點已經成為中美貿易衝突的主要爭議領域,也打擊了中國眾多的核心技術支柱產業:知識產權、技術轉讓、網絡安全,以及華為、中興等中國領先科技企業獲得半導體芯片等美國製造的關鍵零部件的許可。

與美國的貿易衝突顯然是對中國建立自主創新文化的重要警示。過去幾年,中國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取得了許多令人鼓舞的非凡進展,尤其是在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生命科學,當然還有人工智能等關鍵應用領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爆發向人們發出了殘酷的警醒:技術實力本身並不是目的。

如果中國能抓住機會,將自主創新形成的新實力轉化為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並建成最先進的公共衛生體系,那麼它就能更好地避免人們長期擔心的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帶來的挫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