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河村――唐島灣畔、依山傍水

今天繼續講述黃島村莊系列――青島市黃島區薛家島辦事處董家河村

董家河村――唐島灣畔、依山傍水

(對岸是積米崖與小珠山)

董家河村,位於薛家島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6公里處,唐島灣南岸,北與小珠山隔海相望,東與施溝村接壤,西與顧家島村毗鄰,南依雀子山,東、西部鄰溫山、吉山。2006年,全村有269戶,855ロ人;居民中薛姓佔80%以上,另有劉、陳、賈等姓,皆為漢族。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有一董姓人家從山西“小云南”遷來這裡定居,逐漸繁衍成村。一條起源於溫山、吉山的小河繞村流過,注入唐島灣。據此,董姓人家取村名為“董家河”。

後來,董家人丁興旺,家業逐漸興盛,以至擁有財產萬貫,主人被稱做“董世萬”、“董員外”。當時,村邊的小河常氾濫成災。董員外出資將河床加寬,並使河流改道由村前繞村流入唐島灣。後來,海寇入侵,村民慘遭劫難。董員外無奈,率董姓家族逃至他鄉。至此,村裡也就再無董姓居民了。

董家河村――唐島灣畔、依山傍水

(唐島灣風景優美)

據《薛氏房譜》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有薛姓兄弟三人由施溝村遷來居住。兄弟三個各居一方,大哥住村東,二弟住村中,三弟住村西。由此,薛姓人逐漸形成三個支股,稱長支、二支、三支。其他姓氏均為近幾年陸續由外地遷入的。

本村素有“南依溫山北為唐(唐島灣),左右兩山為屏障,冬無嚴寒夏無暑,片片漁舟涉重洋”的美譽。村南的吉山上有一塊奇石,似鳥似船,人稱“鳥船石”。相傳,古時天上的白龍鳥飛越蒼茫瀚海至吉山時,被這裡的美景吸引,樂而忘返,便化做了這塊奇石。

翻過村南嶺,就到了風光秀麗的連三島、月牙灣。連三島附近水清坡陡,魚蟹繁多,是海上垂釣的最佳區域。月牙灣,狀似月牙,又像鐮刀,故也稱鐮刀灣。月牙灣背靠溫山、吉山,又有連三島作為天然屏障,灣內風平浪靜、水清灘平,灣邊沙細如粉。這裡既是漁民休憩的好去處,又是天然的海水浴場。灣內海產品豐富。成群的鮁魚、赤眼魚、青板魚等常遊至灣內躲避風浪,覓食戲水。灣西岸礁石林立,周圍海中生長著海參、鮑魚等海珍品。月牙灣現已成為薛家島西南部的一處海濱旅遊景點。

本村的海岸線蜿蜓曲折,全長3公里。附近灘塗海域出產黃魚、鱸魚、鰻魚、八帶魚、海參、鮑魚以及貝類蛤蜊、蟶子、“西施舌”(一種蛤蜊)等海產品。特別是村後唐島灣盛產的“西施舌”,自古以來為當地之名貴產品;盛產的對蝦、蠣蝦,亦著稱一方。面積400餘畝的“葉子嶺”灘塗年產貝類10萬餘斤,如今已成為當地貝類海產品的主產區。

本村前海、後海只一嶺之隔,有著進行海洋捕撈的自然優勢。村民們歷來為“半漁半耕”,每年清明、穀雨前後出海開展捕撈,在夏季休漁季節則務農。早年,漁民出海捕撈時,全憑原始的觀風眺日經驗,故時有海難發生。據記載,本村較大的一次海難發生在1938年4月27日。當時,在現膠南董家口漁場進行捕撈作業的漁船,突遭風暴,兩船傾覆,12人葬身大海。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村裡的漁船逐漸實現了機械化、現代化,氣象預報儀器先進,避免了海難事故的發生。

董家河村――唐島灣畔、依山傍水

(落潮時人們在唐島灣趕海)

本村北臨唐島灣,與現膠南積米崖港隔海相望。早年,附近海域常有“南船”(江浙一帶的商船)來往。據記載,1922年,土匪司令孫學彥(外號孫百萬)、參謀長張殿齋糾集土匪2000餘人,分散駐在薛家島南部沿海村莊,其司令部設在本村。在侵佔青島日寇的支持下,他們四處搶劫“綁票”。尤其是經過此海域的商船,一概難逃土匪的魔爪,當地村民也深受其害。同年12月,中國政府從日寇手中收回青島,這夥土匪被當局收編。

村東靠近施溝村處有一座公路橋,至今保存完好。據說,該橋為國民黨青島市政府於1932年修建。同期,在附近還建有一所設施齊全的青島市立施溝小學校。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被拆除。至今,村裡人仍稱該地為“東學堂”。

薛瑞三,1926年生,1946年加入解放軍,1953年在朝鮮戰場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薛坤,1944年參加八路軍,從事印刷、宣傳等工作。解放後,曾任北京外文印刷廠黨委書記等職,已離休。

20世紀70年代,村民們逐漸開始拆舊房建新房。至20世紀80年代,村裡古老的海草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寬敞明亮的大磚瓦房。村前街、后街、東街、西街等街道也得到了整修,村內四通八達。“薛一魚”路由村中通過。20世紀90年代末開通了公交車。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漁農並舉,村裡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村辦、個體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印刷廠由原來的一處發展到三處。海水養殖由養殖扇貝發展到池養海參、籠養鮑魚、網箱養魚。青島金瀛水產育苗基地位於村南嶺前,佔地130多畝。村內建有幼兒園、老年人活動中心、門球場等設施。

本村現有耕地789畝,山林510畝,灘塗700餘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億元,人均純收入7298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