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就是伶官传序的真相

提到《伶官传序》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这篇文言文出自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总结兴亡教训的历史评论。

《伶官传序》描写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之初励精图治,一度使得后唐强盛一时,其后短短三年之内便因宠幸伶人而导致部下离心离德,最终惨死于伶人郭从谦之手的历史典故。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就是伶官传序的真相

阅读过《伶官传序》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嘲笑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个政治低能儿,竟然将国家大权交托于伶人之手,最终不仅身败名裂,而且还惨死于伶人之手。也有一些深远之人看到了李存勖前期为统一天下所做的努力,感叹其无法善始善终。

但是事实上,在我看来,所谓的《伶官传序》其实只是为了掩盖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所织就的遮羞布而已!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五代十国,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一个枭雄并起的时代,一个武夫当国的时代。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开始,一直到公元979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七十余年的时间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中原大地,先是有朱温所建立的后梁王朝和自称晋王的沙陀族军阀李克用逐鹿中原,连年大战。等到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消灭后梁,建立后唐政权,中原大地才稍微平静了一段时间。可惜后唐末年,随着后唐内部的各个军阀为争夺皇位归属而爆发大战,中原再次陷入战火之中。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就是伶官传序的真相

此后,后晋太祖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借得契丹兵马相助,成功定鼎中原。然而如此得国怎能服众,很快后晋二世而亡,契丹占据中原。幸好河东军阀刘知远审时度势,乘着契丹立国未稳,悍然进击,最终重新夺得了中原的统治权。

可惜的是刘知远建立后汉不久就因病逝世,其子刘承佑并非明主,不但未能再续其父辉煌,反而猜忌臣下,擅杀臣下家属,最终逼反了大将郭威。郭威一怒之下领兵讨伐,不久便覆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政权。

后周虽然于后晋、后汉一般也是二世而亡,但无论是其太祖郭威还是世宗柴荣都是一时豪杰,不仅使得后周政权稳居中原,且几度北伐契丹,打出了中原意气,可惜天不假年,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后周政权也被赵匡胤篡夺,从此五代结束。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就是伶官传序的真相

至于十国则是指与五个中原政权并立的地方割据政权,由于其存在时间长,影响比较深远故而与五个中原政权并称。

由此可见,在五代十国这种“天子自当兵马强壮者为之”的世道里,军权和兵马才是真正的硬实力。但也正是因此,导致整个五代十国年间,武人当国,战乱不断,而后唐庄宗李存勖之所以宠信伶人正于此有关。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就是伶官传序的真相

在很多人眼里宋朝因为重文轻武而导致其空有天下之富而无北伐之力,但却很少有人深究宋朝为什么要制定“重文轻武”的政策。

要知道,制定这个政策的可不是眼高于顶的赵二,而是宋朝的开国太祖赵匡胤。只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吃人的时代,才会理解赵匡胤为什么要制定这个畸形的政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赵匡胤的重文轻武与李存勖的宠信伶人都是一个原因导致的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就是伶官传序的真相

那就是在武人当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每一个将领都有一个“皇帝梦”!

这话说的毫不过分,从朱温到李克用到石敬瑭,五个中原政权,十个地方政权,有多少人是底层武夫出身,又有多少人成功登上了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皇位。虽然没有多少人能长久地坐稳这个位置,但恰恰是因为这样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向皇位发起冲锋。

如今的我们再看后唐庄宗李存勖时只能看到他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的伟业,却看不到他发现自己无法制约武将势力而只能选择大量委命伶人为官的无奈。

按照正常顺序,当李存勖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西服岐秦之后,后唐政权已经威视无两,注定是要统一天下的。但是当李存勖看到他手下那一批如狼似虎的将领时,他沉默了!

随着他的战无不胜,这群人也积攒了足够的原始资本,之所以没有反他不是因为他是皇帝,而是因为他能带来这批人继续打胜仗,继续掠夺更多的财富,土地和兵员。

所以,不想要成为提线傀儡的李存勖悍然发起了反击,先后强势收回了大量战将的兵权,并大量提拔依赖于皇权的新型官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但是这番举动放在大多数武将眼中就是皇帝被伶人蒙蔽、擅杀功臣的表现。

于是一月之间,天下板荡,四方皆有武将起兵。为了镇压叛乱,李存勖不得不大量放权给他认为不可能叛乱的伶人们,但最终,这些他认为可信的伶人背叛了他,因为当伶人掌握过多的权力时,他们也就成了武将。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就是伶官传序的真相

所以,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想结束这个武人当国的混乱世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