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為什麼?

戴著金箍的思考者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演義》裡足智多謀、智慧博學的人物,而司馬懿則是其中被不少人看做是老謀深算的人物。但是,如果論他們中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個人認為司馬懿是成功者,諸葛亮是失敗者。無疑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可圈可點的人物,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更是眾人皆知,諸葛亮為蜀漢的建立和穩定作出了不容小覷的貢獻。蜀漢痛失鳳雛龐統之後,臥龍諸葛亮頂起了蜀漢的大半邊天。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對蜀漢依然是忠心耿耿,諸葛亮輔佐那歷史上有名的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幫助劉禪穩定蜀漢所面臨的局勢。

如果讓司馬懿來評判諸葛亮,恐怕他也是對諸葛亮讚譽有加。諸葛亮甚至氣死了周瑜,讓周瑜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諸葛亮的一生可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死對於蜀漢來講是非常大的損失,因為在諸葛亮死後,再沒有像諸葛亮這般厲害的人物輔佐劉禪。

至於司馬懿,大家都知道,司馬家族是三國最後的贏家,其建立西晉,結束了三國時代。司馬懿在諸葛亮在世期間,可謂是典型的失敗者,在計謀上多次不得不向諸葛亮認輸。但是司馬懿在曹操死後,慢慢掌控曹魏的大權,而司馬懿的子孫們更厲害,他們讓三國這個亂世終結,建立了屬於他們家族的新時代。因此,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來看,司馬懿是最後的勝利者,也可謂是成功者。諸葛亮則是令人惋惜的失敗者。司馬懿不是老謀深算,而是堅持到最後的贏家。


木木看見


就按《三國演義》他們在死前的獲得的地位和名聲來說,他們都可以算是成功的。一個是蜀漢的賢相,也就是諸葛亮的加入使一直流蕩的蜀漢集團有了穩定的根據地,而天下也出現三分的局面。而另外一個是曹魏的太傅,實際上的晉朝的奠基人,軍事成績顯著(如阻擋蜀漢北伐、平定遼東),最後成功陰謀奪取了曹魏天下,死後追贈為宣皇帝。

但如果要比較兩人哪個是成功的,哪個是失敗者的話,本身比較不好比較,因為每個人對成功、失敗的定義都不同。而且兩人在後世名聲褒貶不一,我認為對成功的定義可以從兩人的個人目標實現程度、後世的名聲及貢獻來分開對比。

一、個人目標實現程度

從這點來看司馬懿是不折不扣的成功者,而諸葛亮應該劃入失敗者的行列。

諸葛亮一生以光復漢室為目標,追隨劉備南征北戰未有怨言,可是中途意外多多。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而後劉備一怒之下發兵數十萬攻打東吳敗退而歸,蜀漢元氣大傷,從此失去問鼎天下資格。按道理來說,既然實現“隆中對”最重要的州郡之一荊州已失,諸葛亮完全可以待在益州好好生活一下,可是諸葛亮說“不”,也才有了著名的六出祁山,而一切都是為了重鑄那個曾經輝煌無比的大漢天下。可惜諸葛亮終究難以扭轉蜀漢的地緣劣勢,在他的最後一次北伐途中他永遠的倒在了北伐的路上,雖然身後有姜維這個繼承人,可才智差了諸葛亮一點,最終和劉備等人建立的蜀漢也在成都的一片享樂之音滅亡了。

反觀司馬懿,是不是從一開始司馬懿就謀劃著想奪取曹魏政權還真不好說,畢竟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曹操評其有“狼顧之相”,司馬懿可能是遲早要奪取曹魏天下的。而司馬懿也正是熬死了曹魏三代人才利用培養好的陰兵和兒子司馬師手中的軍隊發動政變。北方一夜變天,司馬懿成了說一不二的實際領頭羊。而反觀司馬懿最被迫初擔任的文學掾到北方掌權人,絕對是實現了跨度上的飛躍,個人最大目標的實現程度是很高的。

二、後世名聲及貢獻

雖然司馬懿成功奪取了曹家天下,最終也是他奠基好的晉朝成功統一亂世,但要說起名聲比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那差的不少一點半點。

首先呢,司馬懿奪權手段太陰險狠毒,曹操雖然在世被劉孫罵為漢賊,可那天下畢竟是人家實實在在的南征北戰打出來的,身上該受的傷一點也不少;司馬懿呢?是趁人家不在都城,偷偷和兒子裡應外合把曹魏宗室打了個措手不及,然後還把曹魏宗室該殺的殺、不該殺的也殺了,流血程度在歷代政變都堪稱稀罕。而且三代魏主其實對司馬懿一家也不算差,雖然知道司馬懿能力高有威脅,但也沒動司馬懿一根汗毛,相反的給了很多高官貴職讓司馬懿當著,雖然司馬懿在曹魏前三代家主眼皮地下也一直以“忠臣”示人。可到最後司馬懿卻反搶走人家全部家當,那擺明是欺負孤兒寡母,真要評還得評個“背信棄義”。

當然最重要的司馬懿及他們兒子奠基的那個晉朝實在不咋地,先是八王之亂把中華大地搞的一塌糊塗,自家亂搞就算了。最打緊的把胡人實力引進了中原,導致了百餘年之久的“五胡亂華”!

諸葛亮雖然無法實現一生夙願,但卻也在三國的歷史上留下濃墨厚重的一筆,可以說是古往今來第一忠臣。而一開始的“三顧茅廬”至今傳為佳話,之後的“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死諸葛嚇走活司馬”這些故事情節都塑造了一個才智過人的諸葛亮。真正使諸葛亮封神的還是他的忠,有人說諸葛亮是愚忠,我看諸葛亮那是盡忠,即竭盡能力去實現忠。劉備在夷陵敗走至白帝城時,曾託孤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卻把思想完全放走培養劉禪身上。而北伐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最後諸葛亮也累倒在了五丈原,可是他的精神永生,事蹟可流傳萬載而不腐朽。

要概況的話,大概就是,司馬懿贏得了天下,而諸葛亮贏得了天下人。

下面用一首《蜀相》做結尾吧。

蜀相 杜甫 .唐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志華L


《三國演義》讓諸葛亮神一樣的存在於後人的腦海裡,而那個總是“手下敗將”的司馬懿也“沾光”跟著“火了”。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諸葛亮確實是一位牛人,治國有方,治軍有道,絕對的棟樑之才,但是並沒有達到“神”的級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筆調傾斜於諸葛亮,確實有點把諸葛亮神話了。

而司馬懿也不完全是手下敗將,很多時候司馬懿展現出來的軍事能力要強於諸葛亮,且成功地遏制諸葛亮的多次北伐。在智慧上司馬懿的確高於諸葛亮,如失街亭章節。但在膽識上諸葛亮要要勝於司馬懿,如空城計章節,最後的死諸葛嚇走活司馬,更顯諸葛亮的膽識要高於司馬懿。甚至可以大膽的揣測,假如司馬懿的對手不是諸葛亮,諸葛亮真有可能北伐成功,所以說《三國演義》的筆調確實傾向於諸葛亮。

不過無論演義還是正史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樣的精彩絕倫。

要說諸葛和司馬誰是成功者,還是個沒有結論的問題。論才幹,司馬懿領先,;論品質、智慧諸葛亮領先,且更符合儒家標榜的理念。不過即使拋開小說《三國演義》,恐怕後世還是會對諸葛亮更為稱道,司馬氏雖然開創晉朝,但畢竟得國不正,歷來為人所詬病。而諸葛亮之所以被推崇,更關鍵的原因還是在於他的忠誠,殫精竭力試圖力挽狂瀾,這樣的品質,才是他被萬世所紀念的原因吧。





堯鄉雜談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身,品德高尚,是智慧的化身,在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諸葛亮如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借東風,每一樁,每一件,都展現出諸葛亮智謀超群的成功。

特別是上方谷一戰,讓司馬懿幾乎命喪黃泉,空城撫琴讓司馬懿以為城中有詐,退兵三十餘里,死後還上演一出死諸葛嚇死活仲達的戲嘛,看了三國戲,埋頭就是計。這兩句話也歌頌諸葛亮的。

從表面上看諸葛亮比司馬懿的成功技商一籌。

從另一方面來看,而諸葛亮為了統一大業的成功,沒有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最後病死在戰爭的前線五丈原。

舉個例子,商界鉅子,大企業家王均瑤湧有資產38億人民幣,自己也沒有愛護好自己的身體,於2004年II月7日因勞累過度,患腸癌,英年早逝,年僅38歲。

以我們普通人的話來說,你王均瑤30多歲就死了,你的老婆,還有財產就成了別人的了,所以王均瑤是成功者,最終是失敗者。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東當西殺,未立足之地,後來有了諸葛亮才有蜀國!而司馬懿比諸葛亮還長几歲,而司馬懿沒死,你諸葛亮就死了。那麼你諸葛亮的命運和王均瑤一樣,那麼蜀國早遲都得歸司馬家族,因比,諸葛亮是失敗者。

在來說一說司馬懿吧,從名聲來看的話,司馬懿遠不及諸葛亮的!司馬懿身為魏國大臣卻有狼子野心的,要想達到目的,要想成功,所以司馬懿非常注意保重自己的身體,他處處已忍者為大,從不生氣

。常言道,不生氣,就不生病嘛。司馬懿的成功主要還是他身體好,他把曹操熬死了,他沒死,曹操的兒子死了,他沒死,曹操的孫子死了,他還是沒死,最後一統三國。所以一個人,不關你幹什麼事情要想成功,身體健康最重要,這就證明司馬懿的身體好以健康者得天下,最後的結論司馬懿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卿烈鋒1


俗話說的好:“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是依然是俗話,假如不以“成敗”論英雄,那應該以“什麼”論英雄?

人氣嗎?

這個好像真的可以。

1、如果單純從《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的人氣要遠遠高於司馬懿!

說實話,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唯一記住的人就是“諸葛亮”,那個時候,諸葛亮就是偶像一般的存在。

長大後,我才發現,原來諸葛亮,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偶像,而是大眾神話。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面,感覺是唯一的主角,似乎整部書都是圍繞他來寫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諸葛亮的確是《三國演義》裡面的“男主角”。

就算是咱們現代的電視劇或者戲劇啥的,諸葛亮也絕對是大眾心中的“C位”。

大家可以打開《三國演義》的目錄看一下。

從“三顧茅廬”開始,到“隆中對”“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智取漢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錦囊殺魏延”“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等等。

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家喻戶曉”的成語,可以說,諸葛亮在書裡面,“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無限風光。

至於司馬懿,說實話,是個存在感很弱的“配角”,如果不是最後他們司馬家統一天下,我真懷疑,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司馬懿這個人物。

就算是讀了好幾遍《三國演義》之後,依然感覺不到司馬懿的存在,因為他在曹操的陣營裡面,“低調”到塵埃裡去了,和曹操陣營裡面的勇將謀士相比,微不足道。

所以,如果單純從《三國演義》這本書裡面來對比的話,諸葛亮肯定是完勝司馬懿,在書裡面,以及成語故事,後人讚歎這幾個“位面”,諸葛亮“吹口氣”就可以“秒殺”司馬懿。

2、如果還原歷史的話,司馬懿肯定是要完勝諸葛亮的

因為司馬懿沒有“存在感”,就是要的這種效果,如果他不去隱忍,自然也不會有後面的“改朝換代”。

而且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書中寫的那麼玄乎,至於他有沒有司馬懿厲害,只能說,誰得了天下誰厲害。

諸葛亮再“牛掰”,最後不也是輸了嗎?

總結:

諸葛亮成就了“神話”,在這個位面,諸葛亮唾口唾沫,就能淹死司馬懿。

但是司馬懿成就了“歷史”,在這個位面,司馬懿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至於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就看大家從那個“位面”來評判了!


太行山下小小強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是成功者,不能簡單地說誰是成功者。

諸葛亮是歷史上最有智慧的軍師,多次用計擊退了敵軍,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傳為神人。號稱呼風喚雨,神計妙算的人物。有許多成語,典故都是用來傳頌諸葛亮的,身為一代軍師,是非常成功的。

司馬懿一身疑心太重,但,心計不少,深藏不露,委屈求全,承諸葛亮年勢己高,把握時機一反即勝,憑藉一身好武藝和領導本領,大獲全勝,是個成功者。

兩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總的來說都是成功者,都是可圈可點的,直指現在世人還在流傳和研究。


實打實來


答:詞曰: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

“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

虎帳不聞施號令,麟臺惟顯著勳名。

空餘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

好看綠陰清晝裡,於今無復雅歌聲!”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白居易)

“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

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

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元稹)

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漸漸沉重,乃喚二子至榻前囑曰:“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言訖而亡。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二人申奏魏主曹芳。芳厚加祭葬,優錫贈諡;封師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昭為驃騎上將軍。

……孫權因此受驚成病。至次年四月內,病勢沉重,乃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至榻前,囑以後事。囑訖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乃蜀漢延熙十五年也。後人有詩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按照《三國演義》對人物的評價標準,大凡能獲得“後人有詩曰”的都會是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的名士、英雄,或者是被作者高度認可的人和事!所謂“後人有詩曰”既沒有詩文的出處,又沒有作者。我一律按照羅貫中先生自己作品來定論。

可笑之極😂的是,司馬懿,司馬宣王之死,竟然連一行詩文的讚歎都沒給?照常理來說,司馬懿對維護國家邊境地區的安全穩定、對國內經濟的發展、對國家政治體制改革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司馬懿對國家人民也稱得上是嘔心瀝血了。在中國古代這麼個重量級人物,到了《三國演義》裡,甚至不如鍾會、鄧艾、姜維……

還要讓他和諸葛比什麼呢?活著的時候被諸葛打得女扮男裝,死了還能嚇得他找個藉口“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心態真好👍!

歷史上對諸葛的評價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對司馬懿的評價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從歷史定位上還是勉強可以和諸葛相提並論的。

在《三國演義》裡好不容易掌握朝政的司馬懿反倒成為了一個野心家,就是這麼形象。而不費吹灰之力就完全掌握朝政的諸葛卻成為了既偉大又傑出的若干家!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當然是諸葛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司馬懿竄到《三國演義》裡輸成了臭名昭著。


中行偃1


《詩話.三國司馬懿》

謀略極多身仕族,精權善變兵法熟。

計謀超群陰奸詐,智勇過人孔明愁。

祁山大戰幾十次,互有得失亮慮憂。

街亭馬謖來鎮守,撫掌大笑虛名謳。

孔明用此庸才爾,怎不誤事延運籌。

平庸曹爽位權重,仲達裝病觀其由。

靜觀變化蓄力量,發動政變帥印偷。

洛水起誓緩兵計,兵權爽交位封侯。

信以為真兄弟倆,回到洛陽被砍頭。

曹操逼宮又重演,曹家江山司馬謀。

諸葛亮為報劉備之遇之恩,鞠躬盡瘁,亊必親躬。

火燒博望振威懾,抗曹聯孫赴江東。

舌戰群儒機智諫,瀟灑冷靜巧應哄。

智激孫權下決斷,草船借箭十萬宗。

為借東風呼風雨,麈戰赤壁火助攻。

七擒孟獲剛柔濟,六出祁山逐鹿雄。

失守街亭馬謖斬,空城智退司馬戎。

木牛流馬智慧閃,古今將相第一忠。

諸葛亮六次北伐戰爭,導致財政困難,

兵疲國空,處在當時的情況下,偏隅一方

的蜀國,去侵犯兵強馬壯的魏國,以卵擊石,導致失敗。

諸葛亮用人方面,也有不足之處,沒有很好的儲備後輩力量,五虎將,關張趙馬黃,相繼亡故,對能幹的魏延心存疑慮,聽信楊儀讒言,排斥魏延,導致內部不和。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戰爭,病死五丈原,楊儀、魏延互相傷害,大打出手,被魏國,鄧艾,鍾會率領大軍攻破蜀國。

縱觀歷史,司馬懿更勝一籌。


月影桂花樹


諸葛亮依靠蜀國區區十多萬人馬,藉助主角的光環和作者給予的大量的流量支持,創造了一個傳奇的故事,成為萬世景仰的完人,但他仍舊是一個著名悲劇裡頭的失敗者,相對於諸葛亮,司馬懿可以算作是成功者。

三國演義是一個英雄悲劇,故事是以諸葛亮為首的劉關張集團的英雄悲劇故事。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讀者看。《三國演義》,褒劉抑曹,諸葛亮得到了千百年來百姓的認可和稱讚,並不代表他是成功者。諸葛亮是悲劇主角的化身,就像梁祝裡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裡的寶玉和黛玉,大家愛他,不是因為成功,而是因為它在悲劇命運裡表現出來的崇高的追求和高尚的品質。

第一,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個失敗者?

諸葛亮一生帶兵不超過十萬,而且還是在定都西蜀之後才有這麼多,“西蜀約94萬人口,帶甲將士102000,這些數據是東吳的1/2”。這是前提和天命。諸葛亮戰略上卻沒有遵從這個天命。蜀國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志持續了數十年,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中,諸葛亮的戰績就像我們的A股市場幾十年一樣,只見指數漲,不見人掙錢,諸葛亮好像處處佔得先機,但是往往都以失敗告終,這些都是作者因為給予諸葛亮的主角光環和流量支持。諸葛的失敗集中在一下幾個原因:

1、諸葛專權,聽不進不同的意見,諸葛亮在蜀國獨攬大權,劉禪基本上成了傀儡,諸葛亮第一次上《出師表》,劉禪就勸說不要出兵,孔明不聽,當時的太史譙周提出反對意見:“本人觀察天象不應該出兵,丞相你本來也是懂得天象,你怎麼就不顧及呢?”諸葛亮卻說:“天道是變化的,不能拘泥”,直接拒絕了譙周的勸說。第二次諸葛亮準備上初上《後出師表》,出征之前,劉禪詢問了眾位大臣的意見,“眾人都表示不可以輕動”,也就是多數是不支持,但是諸葛亮出師表一到劉禪只能聽從安排,支持出兵。

2、諸葛亮逆天道而行之,譙周說的天道,實際上諸葛亮非常明白,魏蜀吳,蜀國最小,當時百姓負擔非常重,十個人養一個兵,這種負擔是重了出奇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們現在國家現在就應該有1.5億軍人,那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3、諸葛亮缺乏定力,沒處理好事業和身體的關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諸葛亮懂,司馬懿也懂。然而,諸葛亮卻仍然鞠躬盡瘁,事必躬親,最後星隕五丈原,終年54歲。如果諸葛亮活到84歲,與孟子同歲,那世界將大大不同,那個時候的曹魏和東吳情勢都出現局勢動盪,諸葛亮可能機會更多一些,然而諸葛亮就沒有這種戰略的定力和耐心。

第二、司馬懿是怎麼走向成功的。司馬懿最早是跟曹操養馬,從基層幹起,起點很低,在強手如林的曹魏集團穩步上升,不能不說是一個人才。司馬懿也是被小說貶損的一位軍事家,政治家。書中說他“鷹視而狼顧”,也就是說司馬懿有狼子野心。在司馬懿被貶損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司馬懿成功之道:

1、司馬懿能順應天時有大局觀。當時的局勢是魏強蜀弱,蜀國進攻魏國,魏國守城,主動方在魏國,司馬懿於用了正確的策略,以守為攻,從策略上計勝一籌。

2、司馬懿不圖虛名,有戰略定力,不爭口舌之利,即便受到諸葛亮的挑釁、侮辱也不動其心,不改其計,可謂大丈夫。3、司馬懿有很強的戰略定力,他面對諸葛亮壓力和麵對曹魏集團對他的猜忌,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為晉朝的建立、為司馬氏統一全國打下來基礎。

從悲劇故事《三國演義》來講,諸葛亮是三國演義這個悲劇的失敗者,司馬懿則是成功者。

然而,歷史往往不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代表的智慧、恭敬;劉備代表的仁愛、正統;關羽代表的忠義;張飛趙雲代表的勇武都深入人心,為人津津樂道。是老百姓心中的英雄,為後世的楷模。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知識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本人歷史學專業,二十年記者經歷,屢獲新聞大獎,愛好文化,希望和大家交流,有興趣朋友加我頭條號,一起分享。






戴著金箍的思考者


對於亂世,誰笑到最後誰是贏家,顯然司馬懿是成功者。

首先,司馬懿善於隱忍,到了奪得政權的時候腳踩曹爽,說了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的話“”我只揮劍一次,但這把劍我磨了十年。司馬家族門生故吏遍佈朝野,司馬懿經過一生的官場磨練,早已打通了人脈關係,他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打擊曹操爽篡權切國行為,將權力塞入自己囊腫。司馬懿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鬥不過曹操,曹丕,更鬥不過諸葛亮,所以一直隱藏自己,保存自己的實力,暗中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直到抓住時機,奮力一搏。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其次,司馬懿壽命長,熬死了曹操,操植。如果司馬懿沒有那麼長的壽命,單憑他兒子司馬昭是無法辦倒曹操三輩人打下的基業的。更不可能等到如此大好的機會,可能後面幾輩人也被曹氏一直壓著。

最後,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自古以來亂世靠謀略與心計。治世看品行與德行,三國這個紛亂複雜的時代,正是奸詐與險惡並行,欺騙與欺詐橫行的時代。放到現在和平時期要想耍心眼,是萬萬行不通的。

亂世之中,群雄並起,有人奸詐,有人忠誠,最終只有一人稱王稱帝,不論使用什麼手段,誰成為最後贏家,誰是成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