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術”到底有多厲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為何能執政45年?

alisa晶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有不妥之處,煩請批評指正。

什麼是帝王術,馭人術也。

一部《大明王朝1566》,讓嘉靖帝火遍了大江南北,也讓世人重新認識了這位嘉靖。

嘉靖做皇帝,做得聰明,做得心機深刻。作為高明的權術家,他參透了一個本質性的問題:權力穩固與否,與是否勤政愛民根本無關,關鍵在於控制力。什麼是控制力?簡而言之,就是如何用人。

一、示弱以人站穩腳跟

正德十六年,十四歲的嘉靖帝以藩王的身份入主紫禁城。這時的內閣三人楊廷和、蔣冕、毛紀,都是前朝老臣,參預定策立帝,更不免自恃功高,企圖決斷一切。

不久嘉靖帝就與內閣就生父興獻王的尊號問題產生爭議,嘉靖帝知道自己根基未穩,被迫妥協。

之後,嘉靖帝與楊廷和等閣臣協力清除弊政,朝政為之一新,他也逐漸站穩了腳跟。

嘉靖三年正月,逐漸站穩腳跟的嘉靖帝,重提興獻王的尊號問題,楊廷和上疏請求致仕以要挾嘉靖帝。但是此時的嘉靖帝已站穩腳跟,早已厭倦楊廷和的跋扈難制,遂詔允楊廷和致仕歸裡。

楊廷和去後,嘉靖帝對在“大禮儀之爭”中反對自己的人堅決採取鎮壓措施,先將為首者翰林學士豐熙、給事中張翀等八人逮捕,又逮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命四品以上八十六人待罪。錦衣衛奉詔拷訊豐熙等八人,編伍謫戍。其餘四品以上者奪俸,五品以下杖責。被杖致死者十六人。

自此,嘉靖帝終於真正算是大權在握。

二、走馬換將宣示威權

在“大禮儀之爭”中成長起來的嘉靖,對於皇權的運用越來越爐火純青,垂青於某人,扶上臺,不久將其打倒,再重新挑選一位,不久再用人取而代之。不斷走馬換將,以這辦法,既防止任何柄政太久、尾大不掉的情形出現,也隨時宣示著他的威權。

下面將嘉靖年間的14位內閣首輔例舉如下:

  1. 楊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復,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 蔣冕 嘉靖三年二月進,五月致仕。1524年

  3. 毛紀 嘉靖三年五月進,七月致仕。1524年

  4. 費宏 嘉靖三年七月進,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5. 楊一淸 嘉靖五年五月進,七月降。1526年

  6. 費宏 嘉靖五年七月進,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7. 楊一淸 嘉靖六年二月進,八年九月致仕。1527年-1529年

  8. 張璁 嘉靖八年九月進,十年二月避諱(嘉靖帝名字為朱厚璁)易名張孚敬,七月致仕。1529年-1531年

  9. 翟鑾 嘉靖十年七月進,十月降。1531年

  10. 張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復,十一年八月致仕。1531年-1532年

  11. 方獻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進,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12. 張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復,十四年四月致仕。1533年-1535年

  13. 李時 嘉靖十四年四月進,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14.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進,十八年五月致仕。1538年-1539年

  15. 顧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16.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復,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17. 翟鑾 嘉靖二十年八月進,十月降。1541年

  18.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復,二十一年七月罷。1541年-1542年

  19. 翟鑾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二十三年八月罷。1542年-1544年


  20. 嚴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進,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21.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復,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22. 嚴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進,四十一年五月罷。1548年-1562年

  23. 徐階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進,隆慶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縱觀嘉靖年間的的14位內閣首輔,除了最後一任徐階,他沒有來的及打到外,其餘所有人,幾乎都是他親手扶起來,然後再親手打倒。罷官、致仕已是上佳結局,死於非命也並不新鮮。

“大禮議之爭”後,正德老臣楊一清重新出山穩定大局,僅三年,在內閣首輔位上被罷歸,翌年更遭奪職,老年受辱,楊大恨,疽發背卒。“大禮儀之爭”立了大功的張璁,左等右等等來個內閣首輔,但是又被嘉靖像貓戲老鼠一樣,擒而復縱,縱而復擒,三起四落。張璁之後,夏言成為第一紅人,備受信用,但嘉靖對其再施貓戲鼠之故伎,使之兩起兩落,終於嘉靖二十七年先罷官,再逮其下獄,斬首。因夏言被打倒而崛起的嚴嵩,老奸巨猾,賠著小心媚事嘉靖十幾年,烜赫一時,最後解職、抄家、兒子被處決,自己則死於孤獨和貧困。

三、退居西苑大玩太極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宮變”發生後嘉靖帝便退居西苑,開始了他長達23年不上朝的皇帝生涯。但是朝政卻從來沒有一天離開過他的掌握,從夏言到嚴嵩,再到徐階,三代內閣在他的匠心獨運之下,鬥得天昏地暗,精彩紛呈,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非亡即敗,再能翻筋斗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這當中,嘉靖運用之妙、拿捏之準、思慮之細,都讓人歎為觀止。

著名史學家,國家一級編劇劉和平老師,在他的《大明王朝1566》有過這樣的評價:二十年來他不再上朝,也不再集體召見甚至是內閣的閣員,每日更多的時間都在練道修玄,美其名曰無為而治。有幾人知道,他已經悟到了“太極”政治的真諦——政不由己出,都交給下面的人去辦、去爭。做對了,他便認可;做錯了,責任永遠是下面的。萬穩萬當,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話,你不說出來便是那句話的主人,你說了出來,便是那句話的奴隸。讓內閣說去,讓司禮監說去,讓他們揣摩著自己的聖意去說。嘉靖帝死後,隆慶年間的一位進士李維楨講了幾句很有味道的話:世宗享國長久,本朝無兩。禮樂文章爛焉興舉,齋居數十年,圖迥天下於掌上,中外儼然如臨。其英主哉!

意思是嘉靖帝當皇帝時間這麼長,這在明朝也是最長的,但是他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事抓的很緊,退居西苑幾十年,朝政卻盡在他的掌握之中,可大家覺得沒有哪一天他不曾親自臨朝”。

《世宗實錄》也記載道:“晚年留意於玄道,築齋宮於西內”,但“宸衷惕然,惓惓以不聞外事為憂。批決顧問,日無停晷,故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

意思是嘉靖帝雖然深居簡出,但對一切都保持高度警惕(“惕然”),從來對外面發生的事放心不下,也沒有什麼能夠逃過他的耳朵;不僅如此,他雖然不公開露面,省去所有公務活動,卻不曾放棄對文件的批閱,重大決策都由他本人親自做出,經常召見少數重臣聽取他們的工作彙報,直接過問每件事情。


瓦窯堡的碳


講到嘉靖帝的帝王術,歷朝歷代,就很少有像他那樣把群臣玩弄於鼓掌之中的。在《明史》裡,嘉靖帝雖然被張廷玉等人評價為中材之主,但是他的聰明程度,尤其是權謀之術,真的可以比肩明太祖朱元璋。

自從太祖朱元璋殺胡惟庸李善長等人,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明朝就沒了名義上的宰相,後來通過引進內閣學士,明朝的內閣輔臣,特別是內閣首輔,成了實際上的宰相。

在處理政務的時候,明朝中後期,還在大內賦予司禮監蓋印和批紅的權力,從而明朝皇帝控制朝政的流程就顯現了出來。

一般情況下,明朝的六部和全國各省府州縣有了問題,就寫奏疏到內閣,內閣的閣臣,商量一下,擬定一個對下面奏疏報上來事情的處理意見,呈交給司禮監,這稱為票擬。有的內閣首輔比較專權跋扈,比如夏言,嚴嵩,他們就獨斷專權,自己寫票擬,不跟其他內閣閣臣商量。

司禮監收到票擬以後,進呈給皇帝,皇帝有個大概的意見,是准許還是否決,司禮監的太監們根據皇帝的決定批紅蓋印,然後把票擬發回給內閣,通過的,內閣就分發六部照辦,否決的,內閣重新擬定意見。

這就是明朝皇帝處理朝政的一般流程。

從這個流程看,明朝的內閣的確不像宰相那樣能獨斷專權了,因為明朝初年的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他們可以不用請示皇帝就可以處理一般的政務,就可以指揮六部執行,而後期的內閣不行,他們事事都要寫票擬,要司禮監批紅蓋印。

就算內閣首輔獨斷專權,也只是在內閣裡面當老大,上面還有司禮監,司禮監上面還有皇帝,不是首輔說了就算的。

因此,為了爭權奪勢,明朝內閣的票擬權也就非常重要了,而票擬權往往掌握在內閣首輔的手裡。為了爭奪票擬權,就必須先成為內閣輔臣,然後成為內閣首輔。

因而,明朝內閣成員們,為了爭奪內閣首輔的位子,從明成祖朱棣,一直到崇禎帝,發生了很多次的內閣亂鬥,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嘉靖朝。

嘉靖帝朱厚熜帝王術的高明之處,就是善於製造並利用內閣亂鬥,從而,即便自己不臨朝,也能牢靠掌握權力和控制朝局。

舉個例子,嘉靖帝在大議禮時期,孤掌難鳴的時候,得到了張璁、桂萼等人的支持,在嘉靖帝勝利以後,張璁自然而然被嘉靖帝塞進了內閣。

但是,張璁進了內閣,就失去了跟嘉靖帝的直接聯繫,只能通過票擬搞聯繫,可是此時的內閣首輔是楊一清,楊一清很鄙薄張璁,他認為張璁本來是沒資格入內閣的,因為張璁進士名次比較低,不是翰林,再加上他巴結嘉靖帝才入的內閣。

由於首輔楊一清對張璁的限制,張璁沒法越過首輔的限制上達天聽,而嘉靖帝本來就很孤立,由於大禮議事件,又跟百官不對付,所以不能失去張璁桂萼等“禮議諸臣”的外援,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跟張璁等人溝通。

他效法明仁宗賜給首輔楊士奇銀章的故事,也給了張璁兩枚銀章。

這種銀章有什麼用呢?本來是為了識別票擬的,如果內閣進呈給司禮監的票擬,封口蓋了這枚銀章的印,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就不能私自拆看了,當然,首輔也不能看,只能皇帝本人可以看。

嘉靖帝實際上是給了張璁密摺專奏之權。

平時內閣的票擬,無論哪個閣臣辦理的,都要經過內閣首輔之手,內閣首輔查看後再呈遞給司禮監,可是張璁得到了這枚銀章,他自己經手的票擬,蓋上銀章,楊一清就算是內閣首輔,也不得私自拆看,只能嘉靖帝一個人拆看。

就這樣,嘉靖帝重新跟張璁取得了直接聯繫,從而獲得了對百官鬥爭的內援。

這樣的銀章,嘉靖帝一共賜給張璁兩枚,一枚的章文是“忠良貞一”,另一枚是“繩愆弼違”。

後來另一個議禮諸臣裡的桂萼也被嘉靖帝塞進了內閣,嘉靖帝也賜給他兩枚銀章。也給了桂萼密摺專奏之權。

但是,嘉靖帝覺得這樣做有點太過了,畢竟容易偏聽偏信,萬一張璁桂萼二人利用銀章打擊報復其他大臣怎麼辦?

為了搞平衡,嘉靖帝又賜給內閣首輔楊一清兩枚銀章,楊一清作為首輔,竟然也有了密摺專奏之權。

嘉靖帝玩弄權術真的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了。

嘉靖朝後來的首輔夏言和嚴嵩,都得到過嘉靖帝賜給的銀章。

嘉靖帝這麼肆無忌憚地給予閣臣銀章和密摺專奏之權,將本來已經變弱的內閣首輔的權力,進一步地削弱了。而且還引起內閣亂斗的加劇。

實際上,嘉靖帝是把重大權力都收歸到司禮監了。而司禮監的太監們幾乎是二十四小時不離嘉靖帝左右。

因此,嘉靖帝就算幾十年不上朝,一樣牢牢掌握著朝廷大權。

除此之外,嘉靖帝還加強內閣次輔的地位。像嚴嵩,徐階,做次輔的時候地位非常穩固,輕易不會更變,目的就是掣肘首輔。

例如,有一年,嘉靖帝在西苑修道的宮殿發生大火,將宮殿燒燬,搞得嘉靖帝悶悶不樂。嘉靖就暗示首輔嚴嵩給自己修宮殿。可是此時的嚴嵩已經老邁,竟然提議讓嘉靖重回大內。

這讓嘉靖帝非常不爽。因為嘉靖帝以前在大內曾經差點被幾個宮女勒死,他很懼怕回去。

內閣次輔徐階猜透了嘉靖帝的意思,派自己兒子去給嘉靖帝修宮殿。得到了嘉靖帝歡心。於是嘉靖帝逐漸重用次輔徐階,而疏遠首輔嚴嵩,把平常的政務交給徐階去辦。

有人也許會說,這反映不出什麼帝王術?

其實前面我們說了,明朝後期的內閣,首輔權力巨大,其他的輔臣一般都得仰首輔的鼻息。此時嘉靖帝把政務交給次輔,把首輔架空,透露出的信息,朝廷的百官,鼻息靈敏的,應該已經開始重新安放自己的屁股了。

總之,明朝的嘉靖帝,雖然多年不出深宮,不開朝會,但是他通過自己高明的帝王術,仍舊牢牢掌握著明朝的朝局。


西堤君


嘉靖是明朝中後期最聰明,最厲害的皇帝,沒有之一。

看下《明實錄》,你會覺得非常有意思。史官們表面一本正經地按照所謂的儒家道德要求,去評價明朝的各個帝王。但實際上,前期朱元璋和朱棣時代,是皇帝要你怎麼寫,你就得怎麼寫。到了中後期,按照文官集團利益寫,聽話的就是好皇帝,不聽話的幾乎都是荒唐胡鬧的皇帝。

雖然明武宗朱厚照諡號“武”(克定禍亂曰武,很高的評價),但是一定要說這個皇帝荒唐,又是豹房,又是好人妻;而像明英宗那種傀儡,則給予了非常高額評價,諡號裡用了“英”(明識大略曰英,也是很高的評價)字,真的是因為他廢除了人殉嗎?還有就是那些活得命短的皇帝,如明仁宗朱高熾,只做了10個月皇帝,但是諡號就可以用到“仁”(美諡)字,那是因為他在位的時候,替靖難之役裡很多被打成罪臣的人平反,但是不是朱高熾本人的意思,你也不知道。最搞笑的是明熹宗朱由校,諡號都用了“熹”(惡諡)字了,還不忘誇獎他“廢除礦稅”(廢除了利益集團的稅收)。

所以評定明朝皇帝諡號的人通常都是帝國精英,內閣首輔,都算是有水平的,還算比較客觀的。但是寫史的完全一副文官既得利益集團的嘴臉。

但是到了嘉靖,大家就都難住了。嘉靖明世宗的諡號用了“世”字。

嘉靖就是這麼一個神人,準確地說,是一個權謀天才。從他進京的那一刻,他就註定讓大明從“土木堡之變”以來形成的新秩序徹底被顛覆;讓失去勳貴制約的文官集團徹底大分裂;讓內閣成為匍匐在他面前的一個柴犬。為了防止文官集團與司禮監勾結,架空自己,他重新重用錦衣衛,而打壓東廠,徹底斷絕文官集團的外援;通過漫長的“大禮議”,對文官集團進行馴化,張璁、桂萼的入閣,徹底顛覆了文官集團百餘年來形成的論資排輩的規則;夏言的被殺,用鮮血教育了內閣和文官集團,更不可以和軍隊走得近。

最絕的一招,就是用“青詞”來傳遞聖旨,你們去猜吧。猜對了有獎,猜錯了殺頭。如果這道旨意本身就是嘉靖的錯,那麼也沒關係。嘉靖是“神”,所以不會錯的,錯的是內閣讀錯了聖旨。

這樣的皇帝明朝之前沒有過,之後更沒有過,他沒有像後來的其他皇帝,自己鬥不過文官集團,便推出宦官集團來抗衡文官集團,最終弄得雞飛狗跳,民怨沸騰,還給文官集團無數口實。嘉靖20多年不上朝,卻利用文官集團內部分裂來牢牢控制著大明的國柄。

嘉靖從來不需要去管理任何具體的事情,他只需要抓住內閣的首輔,他就抓住了整個大明。他把大把的時間用來煉丹修道,以求長生不老。而內閣卻沒有一個像過往的“三楊”那樣活得有尊嚴,無論嚴嵩還是徐階乃至後來的高拱,都爭先恐後守在嘉靖的煉丹房旁邊的小屋子裡,隨時等候旨意。彼此之間還為誰“值班”而吵得不可開交。

再想想崇禎,是多麼符合儒家標準的好皇帝啊。廢寢忘食,十幾年來未嘗有一天敢偷懶的;節約用度,後宮還要自己紡紗織布。但是重來沒有把自己擺在帝王的角色上,不會帝王術,不會權衡,用力過猛,若有嘉靖十分之一,大明也不至於亡國。



炒米視角


嘉靖皇帝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名叫朱厚熜,在位時間是1522年至1566年共四十五年。


嘉靖皇帝在位初期勵精圖治,打擊權臣和限制宦官的權利,皇權高度集中。在他治理下出現了國家一度繁榮昌盛,出現嘉靖中興局面。

但是作為統治者都是害怕死亡的,特別是隨著年歲的增高,嘉靖皇帝開始把工作重心放在延長自己壽命上,為了延長壽命,嘉靖皇帝相信方士的言論服食甘露延長壽命,他命令宮女每天收集樹葉上露水供他飲用,結果一些宮女們不堪重負一起行動想殺害嘉靖皇帝,經過壬寅宮變驚嚇後,1542年嘉靖皇帝開始移居西苑,專心修道,把朝政交給首輔嚴嵩和一些大臣管理,一交就是二十年,自己不上朝辦公。


在嘉靖皇帝在位後二十年雖然煉丹不上朝,但是在一些大事上還是要由他決定,嚴嵩等朝臣雖然處理朝政,但也不能為所欲為,好比現代社會公司的總經理和董事長的關係,嚴嵩是總經理,嘉靖皇帝是董事長,董事長雖然不來公司搞具體管理工作,但公司的一切還是在董事長掌握之中。嘉靖皇帝這個人有處理朝政幾十年的經驗,朝廷中大臣都是他提拔上來的,他雖然不來上朝,朝廷一樣是正常運轉的。如果遇上關係朝廷一些大事上,大臣們還是得找他批准,只是辦公地點不是在朝堂上而已。

嘉靖皇帝這種辦公方式並非他帝王術厲害,他是採取抓大放小的管理方式,大事由他決定,小事由大臣決定。當然這種管理方式也是有弊端的,事情不經過大家討論研究就隨便處理,長期下去會導致內憂外患,比如嚴嵩安排親信專權打壓忠良,蒙古韃靼部攻入北京,禁海導致沿海倭寇橫行,葡萄牙佔據澳門等事件。


奇哥修真


“帝王術”的概念非常寬泛,古代凡是教帝王如何治理國家的方法都是帝王之術,它包括管理、謀略以及識人、用人、馭人之術。孔子的仁政親民是帝王之術,各種權謀與詭同樣也是,目的就是維護封建王權統治。但能真正將權謀詭計玩弄於鼓掌之中的帝王屈指可數,無疑,明世宗朱厚熜是當中的佼佼者。

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11位皇帝。1507出生於湖廣佈政司安陸州,爺爺是明憲宗朱見深,父親是興獻王朱祐杬,明武宗朱厚照是他的堂哥。1521年即位,年號嘉靖,在位45年。1566年在乾清宮去世,享年60歲。擅長:書法、文辭及馭人之術。

對於大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後人對其總體評價不高。原因就是這位嘉靖皇帝幾十年不理朝政,求仙問道與研究青詞,因而被指責怠政懶政。但不可否認的是,嘉靖皇帝的智商要遠遠高於一般人,在他當政的幾十年裡,朝政穩固,且用人有術,將帝王的權謀之術發揮到極致,玩弄無數人於鼓掌之間,堪稱明朝十七位皇帝中的領航者。

明武宗朱厚照死後五子,朱厚熜作為朱厚照的堂弟被選中,即位時15歲,這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楊廷和從朱元璋眾多的子孫中選擇了朱厚熜,就是因為他的天資聰穎。楊廷和怎麼也不會想到他能發掘出一個將馭人之術發揮到極致的繼承人。


朱厚熜按照遺詔進京後,作為三朝元老的楊廷便要朱厚熜先當皇子,再即皇位。但初出茅廬的朱厚熜來了一句:“如果一定要這樣,那我就不幹。”楊廷和第一次領教了這位少年天子的沉穩與鋒芒。接下來就是著名的“大禮儀”事件,為了反對嘉靖追認父親為皇帝一事,三朝老臣楊廷和率兒子楊慎在左順門前,振臂高呼:“國家養士150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229名大臣跟隨著楊慎,在左順門前放聲痛哭。

嘉靖找到了對付讀書人的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廷杖。四品一下官員全部廷杖,17個人被打死,楊慎被髮配到雲南參軍。此事以文官集團的失敗而告終,年輕的朱厚熜很輕鬆的控制了時局,解決了問題。這次立威很成功,這一年,他十八歲。

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嘉靖熟練地運用著權謀,操縱所有的人,張璁、楊一清、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些久經考驗的,深通權術的官場老手,比起朱厚熜來,水平差了不止一個檔次。嘉靖皇帝最為拿手的伎倆就是,利用態度上細微變化,製造群臣矛盾與不和,使他們彼此傾軋與掣肘,相互的損害與消耗。然後他在關鍵時刻將坐大與跋扈者除掉,以使之平衡。

在“大禮儀”事件中,張璁是嘉靖皇帝的忠誠支持者,順理成章的就成為當朝的內閣首輔。嘉靖深諳用人之道,為了制約漸漸膨脹的張璁,他召回了賦閒在家多年的老油條楊一清。嘉靖利用楊一清資歷老聲望高,且久離官場,與群臣無瓜葛,可穩固皇權,使朝臣達到平衡。楊一清很快領會了嘉靖的意圖,時不時與張璁唱反調。

嘉靖皇帝一邊讓楊一清當首輔,一邊偷偷避開他他,跟張璁私下說他最信任的人還是張璁,暗示他不要洩露出去。這下張璁更加按捺不住,公然指責楊一清排擠持有異議的同僚。而此時的嘉靖的深厚功力顯現,他誰都不說,而是假裝調和,和稀泥。楊一清一下來了勁,上疏說張璁“志驕氣橫”,一些朝臣也一起加入彈劾張璁。嘉靖發現時機依然成熟,便順水推舟的令張璁“回家深加反省”。嘉靖要挫張璁銳氣的目的達到,隨後馬上就召其回京入閣。失去利用價值的楊一清一年後被革職。

張璁再次成為首輔後,嘉靖又用他屢試不爽的手段,要給張璁使個絆子,讓他步楊一清的後塵。那麼這個合適的人選就是夏言,這顆政壇新星即將升起。嘉靖用了一年時間,便使夏言從給事中升為侍讀學士,再到禮部尚書,速度之快已完全超越張璁。夏言馬上表現出了當年張璁膨脹後的感覺,開始攻擊張璁,兩人你往我來的,最終張璁完全敗下陣來,被嘉靖活脫脫的折騰致死。

其實這個時期並不是嘉靖權術最高潮的時期,在他潛心修道以後,嘉靖才將自己的馭人之術發揮到了極致,夏言、嚴嵩、徐階,三代首輔,嘉靖使得他們互相牽制,互相傾軋打鬥,自己眯起眼睛修道、隔岸觀火,借刀殺人。這幫文臣對於嘉靖佈下的權謀之陣,玩的不亦樂乎,鬥得天昏地暗,往往是欲罷不能,緊鑼密鼓的替補登場。對於嘉靖權術的使用,不得不說,是前無故人後無來者。

嘉靖這麼聰明的人,沒有把心思用在治國理政上,致使國家發展停滯不前,使明朝元氣大傷,為大明的滅亡埋下了種子。在嘉靖統治時期,文、武人才輩出,但嘉靖卻把心思花在玩弄權術和修仙得道上,在滿足自己心裡需求的同時,也葬送了大明王朝。


野史也是史


方圓論壇觀點!

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此人在位45年,從初期的英明神武到最後民間流傳的“嘉靖嘉靖家家乾淨”這裡面的轉變不可謂不大。嘉靖的皇帝之位來的也很是僥倖。明武宗去世之後由於沒有子嗣,所以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就定有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這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繼位之後由於沒有絲毫的權勢,所以被當時的內閣好像傀儡一般操縱,而當時的國家權利也都被內閣控制,皇帝實際上就是一個象徵,之後朱厚熜趁機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大禮議”直接以鐵血政策打服了朝臣們,並且開始從內閣之中收回權利。在嘉靖繼位之初,嘉靖處事英明果斷,政治朝政,減輕民眾賦稅等,這個時候的明朝出現了中興之像,但後期嘉靖開始迷信道教,開始專心修道。對於朝政再也不像之前一樣關係親力親為。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修道的事業上面。而嚴嵩則是順應皇帝心意,專心研究皇帝修道的喜好,並且嚴嵩為了獻媚嘉靖,他不管花多少人力,物力,財力他都在所不惜。嘉靖修道需要祈禱上天,而祈禱上天需要寫青詞。嚴嵩為了獻媚嘉靖專心研究青詞,弄嘉靖龍顏大悅提拔嚴嵩入閣為相。民間稱呼嚴嵩為“青詞宰相”。


這裡就要說到為什麼嘉靖那麼寵幸嚴嵩了。不是因為嚴嵩能力有多強。也不是因為嘉靖青詞寫的好。而是因為嚴嵩忠心,嚴嵩把柄太多,隨便挑出一樣都夠處死他的,這反而讓嘉靖覺的嚴嵩很好把控。而且嚴嵩的權利都來自於嘉靖,這就讓嘉靖十分的放心。話說嘉靖修道之後十分討厭處理繁瑣的政務,而一個忠心並且好用的臣子來提自己掌管朝政那就太適合不過了。而且嘉靖把朝政交給嚴嵩不是放手不管朝政了,整個朝廷的一舉一動都在嘉靖的眼中。這個時候就要說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嘉靖時候明朝錦衣衛的掌控者名為陸炳,而陸炳和嘉靖兩人是從小玩到大的,嘉靖對於陸炳十分的信任。而陸炳的錦衣衛監管著整個大明王朝。所以嘉靖可以不用處理政務,又可以起到監管國家的職責。


除此之外,嚴嵩還是一個很好的替罪羊。以嘉靖的英明神武,他不可能不知道他如此的荒廢朝政是多麼的荒唐。但有了嚴嵩背鍋這一切就都和嘉靖沒有關係了。做臣子的天生就要給皇帝背鍋。而嚴嵩絕對是個優秀的背鍋俠。嚴嵩是個鉅貪,這嘉靖一清二楚,但為什麼嘉靖不管他呢?因為嘉靖修道需要大量的錢財。當時不管國家再怎麼窮。嚴嵩對於缺過皇帝修道的錢。這麼一個給你提供花不完的錢,還可以滿足你修道的興趣,替你管理國家,有事沒事噓寒問暖的人。嘉靖怎麼可能不喜歡他。皇帝只要做好平衡就好,不讓任何一方做大,就可以安心穩坐釣魚臺。


這也是歷朝歷代不管多麼英明神武的皇帝都會喜歡貪官比喜歡清官要多。因為皇帝都覺得貪官好把控,不就是貪點錢嘛。無所謂了,而且有把柄的臣子用著也放心,想收拾隨時可以收拾掉。反而是大清官,皇帝都不敢太過於信任,不好錢財的人野心一般都比較大,皇帝沒有把柄可抓,這讓皇帝還怎麼信任你。這就好像乾隆曾對紀曉嵐說過,“朕知道和紳是個貪官,但朕離不開他啊”。這足以說明一切。翻開歷朝歷代的歷史看一看,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是貪官和清官並存。唐太宗曾說過“一個國家都是貪官是災難,但一個國家都是清官,也是個災難”。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其實那是嘉靖的“帝王術”厲害,厲害的不過那套政治體系。

我問你,論“帝王術”嘉靖贏的過那秦王漢武,比的了那唐宗宋祖?那麼秦王漢武,那唐宗宋祖如果不上朝20年,也和那嘉靖帝那般,那漢唐會怎麼樣?

我想嘉靖比不過秦王漢武這些人,如果這樣人也和嘉靖一樣不上朝20年,那麼這天下早就無法想象,僅僅因為下面的人為了爭權奪勢就夠這天下亂上十回。

那麼這套政治體系為什麼會這麼“完美”?

首先,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不僅僅將相權王權合二為一,還順勢將六部變成一個沒有實權只能辦事的機構。 朱棣開始設內閣,經過幾代完善形成後來的內閣制。

內閣成了皇帝聯繫六部的“秘書處”,然而相權已經融入皇權,內閣權利來源於皇權。例如內閣成員處理完了一項政務,需要上傳給皇帝,皇帝頒發命令六部才能實施各項具體事物。

內閣四個閣老相當於四個沒有實權的丞相,基本上都能將大大小小的事物處理好,而皇帝只需要牢牢抓住這四個人,基本上都能抓住整個朝堂。

當然,明朝這條政治體系不止一套內閣制,總之這套政治體系使皇帝牢牢將權利抓到自己手裡。除了一個宮女差點將皇帝打死,實際無論權臣,外戚,太監還是後宮,真正威脅到皇帝的通通一個沒有。要知道,明朝出現很多奇葩皇帝,但是卻有沒有一個威脅到皇帝,可見這套體系多“完美”。

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夜雨還有其它文章回答等著你看哦!


長史君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明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為何能執政45年?為什麼沒有被別的大臣謀權篡位?為什麼沒有被周邊國家吞併?嘉靖帝的“帝王之道”是什麼?

小哥帶大家一起探秘“帝王奇人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廣佈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處,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明世宗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農民起義。同時蒙古韃靼俺答汗寇邊,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嘉靖皇帝如何一步步集中君權?

嘉靖皇帝VS群臣,三年“大禮儀”之爭。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由於明武宗沒有子嗣,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預料到之後的繼承人問題,他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義頒佈敕令,令朱厚熜縮短為其父服喪時間,並承襲興王爵位。武宗駕崩後的當天,楊廷和讓司禮監請太后懿旨,正式宣佈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

通過這段描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明武宗駕崩以後,因為自己沒有子嗣,所以按照祖訓,傳位給朱厚熜。

“大禮儀”之爭第一局:“皇太子”位和“皇帝位”之爭。

明武宗駕崩後,朱厚熜被朝中代表,司禮監,皇族使團迎接入京,但是按照朝中大臣的意見,由禮部負責,朱厚熜應該從東華門進入,居住在文華殿,這個禮儀是按照太子禮法來實施的。

但是朱厚熜認為這樣不合適,因為他是興王,“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因此他拒絕這樣的安排,此刻朝臣和朱厚熜互不退讓,最後由太后下懿旨,群臣共同簽字上書,最後朱厚熜在郊外簽字,由大明門進入,在奉天殿繼位。

因此,在這一場交鋒中,朱厚熜勝出。

嘉靖帝篡改歷史,篡改族譜,為父母提升次序。

嘉靖皇帝繼位後,在討論嘉靖皇帝帝考(皇帝的父親)問題上面,嘉靖皇帝和群臣又一次起了衝突,嘉靖皇帝提議,自己的父親要有帝號,但是以楊廷和為首的武宗舊臣並不同意,因為嘉靖之前就是武宗嘛,那裡來的其他皇帝?但是嘉靖皇帝不同意,最後他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后又加封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改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最終結束。

“大禮儀”事件的最終結果,就是嘉靖皇帝羽翼豐滿,皇權高度集中,從此開啟了嘉靖皇帝信心滿滿的大改革之路。而楊廷和更是被廢為庶民,皇帝的威嚴一時無兩,同時嘉靖皇帝利用“大禮儀”事件,造成了國家“禮大於政”,導致“禮官和議官”勢同水火,為以後的黨爭埋下隱患。

嘉靖皇帝前二十年之壯舉。

嘉靖皇帝繼位之後,首先沿襲了以往君主的策略,即大赦天下,罷黜貪官汙吏,減免稅貢,賑災等等舉措,並且嘉靖皇帝敏銳的覺察到,很多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利用私權侵佔他人田產,因此他重新核查田產登記,嚴令這些人歸還他人田產,穩定了農民階層,提升了糧食產量。

同時,嘉靖皇帝廢除“外戚世襲”這一朝政包袱,減免了大批世襲的蛀蟲,為局勢穩定奠定了基礎。

嘉靖皇帝在此期間,完善了“內閣機構”,“內閣”組成人員由原來的五品六品大學士提拔至二品甚至一品,有了專門的機構名稱,機構辦公地址,而內閣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皇帝每天批閱國內大事400餘件,閱讀文字近20萬字,最終根據事件的重要性和內容不同,分門歸類,擇其重點上報給皇上。也就是說,自從宰相制度被廢除後,由皇上一個人每天獨立完成的工作,此刻由內閣代理皇帝完成,此刻的嘉靖皇帝可謂是完全放飛了自我,把自己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了出來。

嘉靖後期,朝綱鬆弛,嘉靖皇帝銳意盡消,海瑞於嘉靖四十五年亦言:世宗“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

因此,通過上面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出來,明嘉靖皇帝之所以能夠二十年不上朝,但是依然穩坐皇位,一是因為皇權高度集中,二是因為內閣完善,三是因為嘉靖皇帝善於弄權,沒有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當時內閣(議官),太監(司禮監,東廠),禮官三方互相牽制。

所以說,嘉靖皇帝能夠二十年不上朝,和他優秀的“帝王術”離不開。

謝謝大家。


古梁鏞



談不上帝王術。嘉靖皇帝14歲從湖北到北京接替堂哥明武宗當皇帝,一開始就遇上大禮儀之爭,大臣們意思是要嘉靖皇帝給堂哥武宗當親弟弟,給伯父孝宗當兒子。為了這事,嘉靖皇帝和大臣們鬥智鬥勇,最後不得不提刀殺人,在趕走首輔楊廷和以後,又打死了17位大臣,打傷了一百多位大臣,這才得以拒絕認伯父孝宗為父親,父親還是自己的父親,即興獻王朱祐元。

通過這件事,嘉靖皇帝學會了所謂的帝王術,也變得剛愎自用。他自以為自己是天縱英才,聰明睿智,別人的心思都能看得見。他給父親的廟號是睿宗,給長子的名字是朱載睿。他對除了父母和子女以外的任何人都談不上有交情。他和伯母張太后堅決鬥爭,寸步不讓,他對自己的后妃隨意打罵,對大臣們更是冷血。



嘉靖皇帝在位45年,其中20餘年不上朝,但是不是不見大臣,見的少,範圍小,小事不管,大事必抓。他信奉一個簡單的原則:人都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他在位前20年,換過21位內閣首輔。處死過內閣首輔夏言、兵部尚書張經等一大批忠臣,廢掉伊王,鄭王和徽王等4個親王,殺掉了武宗的兩個親舅舅。

雖然嘉靖皇帝殘酷殺人,但是,國事沒有蒸蒸日上。他20多年不出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晚年一直以為自己的自己成績和文景之治差不多。嚴嵩等人也是這麼告訴他的,實際上早已民不聊生。海瑞上書告訴嘉靖皇帝,現在國家的狀況和您的年號一樣,嘉靖嘉靖,家家乾乾淨淨,一貧如洗。這才把徐階叫來問,徐階說,大體是這樣。十個月後,嘉靖皇帝死去。



這個人是最不值得學習的。他的從孫崇禎皇帝,個性和嘉靖皇帝一摸一樣,終於把明朝玩完了。


坐看東南了


帝王術也沒有那麼神奇,就是把人事權、檢察權、軍事權、財政權四大實權抓在自己手裡就可以了。至於一個官員腐敗啥的並不會影響皇權。我們來細細分析吧。

1、公文政治是有助於皇權的

許多人總以為乾綱獨斷、事必躬親才能保證不被架空,才是真有實權。其實這種理解太絕對化了。

(公文政治)

明王朝到了明英宗時期,已經逐步進入公文政治狀態,許多事不靠朝議解決,皇帝和自己的顧問靠著往來公文就可以了。

有軍國大事,內閣與兵部戶部工部討論後,並徵得皇帝同意,直接發上諭。

一般的事,到了司禮監,其中需要擬定意見的交給內閣,皇帝偶爾在上面挑挑錯誤啥的就足夠震懾所有人了。比如找個錯別字,再給你標出來,意味著啥?你懂得。

(嘉靖)

關鍵是處理這些文件的人,又不是國家經制,他們的職責全來自皇帝的首肯。想一想,皇帝是不是最小付出,最大收穫。

2、嘉靖皇帝的權術

嘉靖皇帝精通權謀之道,鬥倒了楊廷和後,把各項權力抓到了自己手裡。

錦衣衛由自己的小夥伴陸負責,就這一點,各種情報就會源源不斷到自己手裡。

人事權嘉靖不僅比較重視,更是要上升到道學扶乩的高度,保持神秘性。

軍隊一直忠於皇帝,他們的工資來自皇帝個人的口袋。

監察權方面嘉靖駕馭言官整體比較成功。

財政方面皇帝一直有自己的小庫房,嘉靖看管自己庫房也沒問題。

(陸炳)

在當時的制度前提下,與嘉靖對基本權力的把握,以及他的權術,自然是運籌帷幄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