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王学”殿军,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他是清代“王学”殿军,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王学”即王阳明所创的阳明心学是很重要的一支。其发展脉络也是众说纷纭,到了清代,“王学”这一思想史资源再一次被启用,其中一位人物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就是邵廷采。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他:“时清圣祖提倡程朱学,孙承泽、熊赐履辈揣摩风气,专以诋毁阳明为事,念鲁常侃侃与抗不慑。盖阳明同里后辈能倡其学者以念鲁为殿”。

邵廷采 字允斯,一字念鲁,余姚人。早年曾与另一位清学大师毛奇龄交游。《清史列传》记载他,“耻为应举之文,从同县黄宗羲问乾凿度算法、会稽董玚受阵图、保定王正中学西历,兼通刺击之法。师承黄宗羲,得授史学而传其文献之学。”“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曰:“吾知王氏学所始事矣。”蠡县李塨贻廷采书,论明儒异同,兼问所学。廷采曰:“致良知者主诚意,阳明而后,原学蕺山。”又私念师友渊源,思讬著述以自见。 崇奉王守仁心学,又通兵法。”李塨是颜李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对邵廷采的影响可见一斑。从邵氏的早年求学访学经历看,可谓文武双全,非同小可。他打通了阳明学与蕺山学,打通了明州文化与越州文化,成为明末清初浙东阳明后学的杰出人物。

他是清代“王学”殿军,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阳明心学讲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以事功为己任。邵廷采自己也说,“儒者之学,固以经世务为验也。”所以,邵廷采也想通过著书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有次正巧施琅征台湾,遇廷采于西湖,“纵谈沿海要害,琅奇之。”但也仅仅是“奇之”而已,没有向朝廷举荐和起用邵廷采。邵氏讲学姚江书院17年,授徒著述,终老乡里。“为学重在经世,谈理终归致用,力倡读史以救当世之失。”对宋明忠烈、晚明恢复事迹,皆极意搜罗表彰。

他仿黄宗羲《行朝录》,著成了《东南纪事》和《西南纪事》二书,专门记载南明政权匡复始末的历史,被梁启超誉为“有系统的著述”,“有永久价值”。其所作《宋遗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录》二书,使那些不入正史的遗民事迹得以保存下来,寄寓故国之思、民族气节。在他的《思复堂文集》和《姚江书院志略》中,也有大量的明人传记,保存了有相当价值的明季史料。值得一提的是《思复堂文集》还勾勒浙东学术史,有助于学术史、地方志的研究。人物传记富有特色,体例谨严,为史传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他是清代“王学”殿军,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邵廷采在清初浙东史学里既无惊世之伟业,又无开创独立流派。但其对浙东史学及后世史学家之影响不容小觑,比如他直接影响到了史学大师章学诚。其曾言"文章无关世道者可以不做,有关世道不可不作,即文采未极亦不妨作"。

总的来说,邵廷采的学术思想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的治学之士一贯推崇经世致用思想,在该思想影响下,邵廷采继承了历代经世思想的精髓,特别是著述近代历史的书籍作为借鉴,并将经世思想用于姚江书院讲学的实践中。邵氏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容低估的。

他于六十四岁的时候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