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三部曲之《聽風》,一部優質諜戰劇帶給我們的欣賞與思考


《暗算》三部曲之《聽風》,一部優質諜戰劇帶給我們的欣賞與思考

《聽風》是柳雲龍導演的系列諜戰劇——《暗算》中的三部曲之一,以解放初期,代號為701的國家某電訊偵聽機構在諜報戰線上與敵人鬥智鬥勇為背景,通過展現特招偵聽員阿炳,從出山、立功到去世的經歷,為我們講述了一段傳奇而悽美的故事。

王寶強的出色演繹,帶給我們一個“真實的”阿炳形象


<strong>我始終認為,王寶強扮演的阿炳,是他演繹過的所有影視角色中最成功的一個,也是常常被人們莫名其妙遺忘的一個。


王寶強出演的阿炳,是701在特定的關鍵時期,從江南小鎮特招的盲人諜報偵聽員,聽力超常,但智商只相當於7、8歲的孩子。在阿炳這個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導演柳雲龍和演員王寶強無疑是成功的。


在改編劇本階段,柳雲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邀請王寶強出演阿炳這個角色。慧眼識人的柳雲龍在看過電影《盲井》後認定,"王寶強身上有那種與劇中阿炳特別相符、特別本色的感覺"。可以說,出演阿炳,幾乎是王寶強的必然。


片中,王寶強渾然天成的表演,讓阿炳的形象栩栩如生,將觀眾帶進了阿炳的世界。阿炳的質樸與孩子氣,阿炳的脆弱與敏感,阿炳獨特的聰慧與傻傻的無知,都是那麼讓人難忘。特別是阿炳那雙既茫然空靈又充滿期盼的雙眼、用耳朵專注感知一切的神態,是那麼傳神逼真。

《暗算》三部曲之《聽風》,一部優質諜戰劇帶給我們的欣賞與思考

<strong>每看此劇,我幾乎從來沒有想起過眼前這個阿炳,其實是王寶強扮演的,始終認為這位一臉憨笑、耳朵極其靈敏的弱智盲人,就是那個從江南水鄉走出來的、本鄉本土的阿炳。


"沒有人能演的像他那麼真實。"是柳雲龍對王寶強的評價。


"這部劇讓我找到了阿炳,也找到了自己,我不再是那個只能本色出演的演員了。"是王寶強的自我評價。


紮紮實實的寫實風格,逼真的年代感


值得注意的是,該劇主創人員竭力追求一種紮實的寫實風格,力求還原故事的時代原貌。從環境、人物造型、服飾、道具等各個方面,都力求做到"原汁原味",充滿年代感。


在環境佈置上,無論是阿炳家鄉江浙風情的水鄉古鎮、還是701駐地巴蜀風味的偏遠鄉鎮,其背景都力圖做到原汁原味,充分展現瞭解放初期那個遙遠年代原生態的民情風貌。

《暗算》三部曲之《聽風》,一部優質諜戰劇帶給我們的欣賞與思考

在人物造型上,上至701首長,下至普通工作人員、戰士和鄉民,近乎素顏的樸素化妝、貼近生活的裝束,配以近乎黑白片的底色、陳舊的道具等,無不指向解放初期那個艱苦歲月的重現,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


此外,該劇以701安在天處長為第一人稱,用略帶惆悵的回憶語調緩緩敘說故事,黑白片的底色帶來極其質樸的古舊感,與該劇令人傷感的結局、神秘的格調有機的融為一體,極大的強化了該劇返璞歸真的風格、古舊傷懷的基調。


貫穿全劇的詭異驚悚氣氛


與真實的年代感相輔相成的是,全劇籠罩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懸疑氣氛,詭異而凝重。


懸疑詭異的風格,經常是柳雲龍主導的影視劇中追求的韻味。在《風聲》中更是得到了特別的發揮。


敵我雙方的殘酷較量、暗中繃緊的神經無處不在。潛伏敵特對我方人員的多次刺殺,以及我方的強力反擊,無不揭示出鬥爭的艱鉅性、殘酷性,以及處處暗藏的危機感。這一切,在劇中得到一種新穎別緻的展現,別有一番味道。


例如:鬼魅般的影子,在水鄉小鎮的街頭巷尾瞬間的閃過;古舊的西南小鎮,幽暗破舊的房門中偶爾探頭張望的老人面孔;昏暗幽深的院落,緩緩開啟、吱吱作響陳舊大門;竹林中穿梭閃動的黑衣背影;幽深的巷子裡,黝黑的窗口突然落下的石塊,等等;就連水龍頭滴答的水滴聲,都在暗示著某種不安,烘托著一種神秘詭異的氣氛。


人們在沉溺於這種氣氛的同時,不禁驚訝於一個諜戰劇的氛圍會拍的如此有味道。貌似從容不迫、娓娓道來的故事裡,這種神秘不安的詭異氣氛像迷霧一樣慢慢擴散開來,散發出一種令人心悸不安卻又欲罷不能的魅力。


吊足觀眾胃口的神奇聽力和記憶力


故事最大的傳奇來自於偵聽員阿炳超乎常人的聽辨能力和記憶力,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敵方諜報策略的改變,造成我方監控的所有特務電臺、所有頻率一夜間全部消失。情報的丟失,意味著戰局的被動;迅速找回敵方電臺聲波並納入監聽之下,等於在為前線戰士的鮮血和生命賽跑。


於是,找一個在聽覺方面超常能力的人,迅速發現並截獲敵臺,成了701機構的當務之急。而找這樣的人,猶如大海撈針。


令執行尋找任務的安在天萬沒想到是,在水鄉小鎮千辛萬苦找到的聽力奇人阿炳,居然是一個拖著兩道鼻涕、智商只相當於七、八歲小孩的盲人男孩。


暗暗失望的心緒還沒有來得及整理,見證阿炳聽力奇蹟的事件,卻接二連三的展現在人們面前。


兩塊手錶放在耳邊,阿炳立刻聽出哪隻慢,哪隻快,並指出快的那隻每天快了1分鐘。


門外兩隻嬉鬧的土狗,阿炳瞬間聽出是公是母,而且斷定一隻是另一隻下的崽;連狗的主人都自愧不如。


最神奇的是,小鎮一個從未謀面的孩子放在面前,阿炳能立刻聽出這是誰家的孩子,以及孩子母親——一個三年前只來過一次的外鄉人,說話的特徵。超強的聽力和記憶力,讓在場的村民和安在天瞠目結舌、讚歎不已。


鎮裡的上千人,有誰能把全鎮人都指名道姓認出來?只有阿炳,只要是鎮里人,只要跟阿炳說過話,他就能知道你是誰家的人,排行老幾,家裡有過什麼事。這,就是弱智盲人阿炳的本事!


阿炳令人毛骨悚然的神奇聽力,經過多次檢驗,最終打動了701的上上下下。事急從權,特事特辦,阿炳終於被特批成了701保密機構的正式成員。當然,沒人會想到這種天方夜譚般的神奇功能最後會成了阿炳命斷黃泉的兇器。

《暗算》三部曲之《聽風》,一部優質諜戰劇帶給我們的欣賞與思考

事實證明,阿炳的奇特聽力沒有讓701失望,更沒有讓安在天丟臉。藉助阿炳超強的聽力和記憶力,丟失的敵特電臺波段全部找到,連敵方每一個發報員的發報特點都沒有放過,被逐一登記編號,701創造了諜報史上的奇蹟。根據截獲的情報,隱藏在山區的匪徒被徹底粉碎。而阿炳,也成了701名副其實的大英雄。


新穎獨到的傳奇故事總能讓觀眾欲罷不能。


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令人無限唏噓的悲劇


無論是《風箏》還是《暗算》,柳雲龍導演的電視劇,之所以廣受好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展現的內容往往超出了諜戰劇本身。劇情和人物向著更廣闊、更深入的方向發展,引發人們對人性、人生、理想與價值的深入思考,大大拓展了作品的高度和內涵,絕不是為諜戰而諜戰、為故事而故事那麼簡單,表現出一個諜戰劇導演難得的思考深度。


正如故事中阿炳的婚姻問題,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深度思考一樣。


立下汗馬功勞的阿炳是被作為英雄來對待的。於是,作為英雄母親的阿炳媽,提出了任何一個母親都會想到的要求:希望單位領導幫助有身體殘缺的阿炳成個家。

《暗算》三部曲之《聽風》,一部優質諜戰劇帶給我們的欣賞與思考

儘快解決英雄的個人問題,成了單位領導和熱心同事們心中的頭等大事。


或許從一開始,每個人都忽略了阿炳殘缺的智力,喜怒無常、多疑脆弱的性格,甚至忽略了阿炳沒有生育能力的致命缺陷。


或許,曾經悉心照顧阿炳的護士林小芳,提出願意照顧阿炳一輩子的那一刻,一開始就是個致命的錯誤。儘管她仰望阿炳的眼神,充滿了對英雄的崇拜。


是的,林小芳與阿炳之間,從一開始就沒有過真正的愛情。婚姻是建立在林小芳對英雄的崇拜情節之上的,林小芳反而成了高攀英雄的人。這種表面上的"高攀",硬生生的用英雄情結掩蓋了二人之間的明顯差距,也註定了婚姻的不幸結局。


如果用現在人們的價值觀來看,或者說用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這種婚姻對一個心智正常的妙齡少女來說似乎是不般配的、有問題的,甚至是一種嚴重的畸形婚姻。


然而在當時,所有的人們,包括林小芳本人看來,這似乎又是正常的、值得慶賀的。林小芳的出嫁,既可以看作是一種對英雄的奉獻,也可以認為是對英雄榮譽與待遇的仰慕。從各方面來看都是"合適的"、"般配的",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大好事。


在701人看來,解決英雄的個人問題,滿足英雄的婚姻需要,是第一位的。林小芳選擇了阿炳就等於選擇了榮譽、選擇了英雄家屬的待遇。與此相對應的是,她也必須要為英雄生理上的缺陷付出犧牲,為照顧英雄付出辛苦。


為此,人們的心裡是平衡的,欣慰的。總算圓滿解決了英雄的終身大事,人們鬆了一口氣。每個人心裡都是那麼的滿意和熨貼,帶著滿滿的欣慰,安然的促成了一場盛大熱烈的婚禮。

《暗算》三部曲之《聽風》,一部優質諜戰劇帶給我們的欣賞與思考

江南小鎮走來的阿炳,傳宗接代的意識是那麼濃厚,他天真的以為,只要兩個人睡在一張床上,女方就會自然而然懷上孩子。他不會意識到,每天趴在小芳的肚子上傾聽有沒有孩子的舉動,對林小芳來說是一種多大的折磨。


一次次的"試聽"伴隨著的一次次接踵而來的失望,率真而高傲的阿炳終於失去了耐心,用"只有做虧心事的人才會斷子絕孫,你要是不給我生孩子,我就不要你了",作為最後通牒,把林小芳逼上了走投無路的崖邊。


沒有人會注意到林小芳面臨的絕境,要麼宣佈英雄沒有生育能力、雙方沒有實質性夫妻生活;要麼被英雄以不能生孩子為由休棄。兩個選擇,在那個年代,都是萬萬不能承受的死路……


突然一天,聽到林小芳已經懷孕的喜訊,阿炳高興的給媳婦磕頭,並向遠方的母親報喜。然而產房傳來的第一聲嬰兒啼哭,徹底打碎了阿炳的所有夢想。聽覺銳利的阿炳一下子昏厥過去,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是:孩子的真正父親,是那個經常圍著林小芳噓寒問暖的藥房老李——這是阿炳昏厥前的最後判斷。


阿炳終於用自己聰慧無比的耳朵,敏感脆弱的心,親手了結了自己。用觸電身亡的方式,維護了一個殘疾智障人的尊嚴。在他看來,按照家鄉的規矩,老婆生了"百爹種",丈夫只有去死。

《暗算》三部曲之《聽風》,一部優質諜戰劇帶給我們的欣賞與思考

而無地自容的林小芳,也在經歷了百般自責後,在某一天的深夜,追隨阿炳而去,消失在荒無人煙的竹林深處。


母親的期盼,領導的關心,同事的祝福,對英雄的崇拜情結,共同主導了一場註定的悲劇。讓兩個年輕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好心未必帶來好的結局,沒有壞人的悲劇才更加令人唏噓不已,痛徹心扉。


好心的人們,無法替代智商欠佳的阿炳把握自己的命運,阿炳最終成了一場好心的受害者。而不諳世事,過於年輕的護士林小芳,也因無法把握愛情與婚姻的實質,最終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成了另一個受害者。


<strong>現在的我們或許能意識到,婚姻的價值是不應該如劇中的人們那樣去衡量的,人的幸福也不應該如同林小芳那樣去詮釋。


<strong>然而現在的我們,似乎又無資格對劇中的悲劇婚姻做"對"與"錯"的評判。只能立足於以當代的眼光,對以往的悲劇作出理性的追思,引發對當代人生、愛情和婚姻的理性思考。


時代與環境的不一樣,造就了思維理念的不一樣。不同的時代,決定了思維理念和價值取向的不同。


傳奇總是帶著驚奇而來,帶著遺憾而去。阿炳和林小芳都已離我們遠去,我們只能祝願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但願阿炳和林小芳能在天國中各自找到幸福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