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同名古錢的辨識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鑄錢一般會有如下的程序:一是上報樣錢,稱為上呈樣錢;二是批覆樣錢,稱為部頒樣錢;三是依樣製作錢模,一般是先制雕母錢(亦稱祖錢),再由雕母錢翻鑄母錢,亦稱為鑄母。雕母錢和鑄母錢都是錢模,前者為原模,後者為子模;四是由錢模即母錢翻鑄制錢,亦稱子錢,即正式發行流通使用的錢幣。


其中雕母錢(祖錢)有未開金口(即內穿尚未鑿開,沒有使用過的)和金口已開(即內穿已經鑿開,準備使用、或已經使用過的)兩種。區別樣錢、祖線、母錢和子錢,是錢幣鑑定的一項重要內容,祖錢是原始雕模,數量最少,遺存至今的更是鳳毛麟角,一般都應歸入一級品文物。樣錢中除去銅樣之外,還有牙樣、玉樣、木樣等不同質地的樣錢,它們都屬上呈樣錢,為數極少,應該也是一級品文物。現在所見清錢中的銅鑄樣錢多是外廓比較寬闊,製作比較厚實的,和一般制錢有所區別,銅樣和鑄母錢則要根據具體情況再予定級,一般亦應在二級品文物以上。祖錢之所以亦叫雕母,顧名思義,它是用刀直接雕刻出來的,所以祖錢的主要特徵是有明顯的雕刻痕跡,而且雕工細膩,錢體精美,錢文輪廓挺拔有神。母錢是由祖錢精心翻鑄而成,數量很少,所以錢體上仍然會保留部分雕刻的痕跡,有的母錢鑄成後還經過局部刀刻加工,以保證其錢文輪廓的清晰,但一般鑄母會比雕母略小一些,這是因為銅液澆鑄後的冷縮所造成的。子錢是由母錢成批翻鑄而成的,所以不僅會比母錢又略小一些,而且精美程度要遜於祖錢、母錢,但初鑄的子錢也有非常精美的,這就和洗照片一樣,每洗一次總要丟掉一些東西,洗的次數越多,清晰度越差。母錢使用的時間越長,次數越多,總會受到磨損,會逐步失去稜角,也會影響子錢的精美程度。上呈的樣錢,一般也是直接雕刻而成的,但也有少數銅樣是精工澆鑄而成的。上呈樣錢一般會比較誇張,比正式流通使用的錢要碩大得多,牙樣、玉樣、木樣尤其如此。部頒樣錢則比較接近正式流通使用的錢幣,包括材質和大小尺寸,但一般都會加寬外廓,以示區別。從上列乾隆通寶可以看出,清朝的雕母、母錢是銅質的,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但我國早期的情況不一定都是這樣。我們從四川廣元出土的北宋濟眾監、南宋紹興監的遺物發現,兩宋時期利州路鐵錢監的雕母錢是由硬木雕制的,鑄母錢也可能不是銅質的,而是由一種鐵錫的合金澆鑄的(拙文《兩宋木質雕母錢的發現和研究》,見《戴志強錢幣學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1月出版),可見我國古代的樣錢、祖錢和母錢的材質是因時因地而有所變異的。古錢中,除了大量的正用品(即正式作為貨幣鑄造和發行的錢幣)外,還有數量眾多的壓勝錢,也有人稱之為花錢,其性質和當代發行的紀念章相近。


從遺存的情況看,大部分壓勝錢出於民間工藝,但其中也不乏有官爐所鑄的精品,有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它們可以代表當時的鑄錢工藝技術水平,代表當時當地的鑄錢風格,反映當時當地的民俗風情,所以其中也有不少文物價值較高甚至很高的珍貴之品,如:西漢竇綰墓出土的宮中行樂錢,是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酒令錢;唐宋官爐鑄造的打馬格錢精品,充分反映了當時鑄錢的工藝技術,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遼代“大康六年”瘞錢,既有絕對紀年,充分反映了遼錢製作特有的風格,還能說明遼朝特有的葬俗,如此等等,都應是二級品以上的文物。同名古錢幣的區別這裡所謂的同名古錢幣,即指錢名相同的同類古錢。唐宋以後,同名的古錢一般都是同時代的錢幣,只有個別的特例除外,如“開元通寶”錢是唐朝的主要通貨,但唐以後的某些時候,也鑄過“開元”錢。如十國南唐、吳越和閩,清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時期都曾經鑄過。又如“太平通寶”錢是北宋太宗時期的古錢,但宋以後的某些時候,也鑄過“太平”錢。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時就曾經鑄過,如此等等,總的講只是個別的現象。對於這些不同時期鑄的同名錢,因為時間相隔比較遠,早期錢和後鑄錢的鑄期處於不同的時代,所以反映在錢幣上的時代烙印也比較明顯,相對講是比較容易區分的。


當然我們也還注意到,一些周邊國家的仿鑄古錢,如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國家都曾經仿鑄過中國的古錢,包括唐、宋、明各個時期的古錢,因為是異國他鄉的仿鑄品,其神韻氣息自然不同,即使是拿中國古錢作模翻鑄,其材質輕重和鑄造工藝的某些不同,也會在錢幣上留下烙印,所以也是比較容易區分的。這裡重點還是要討論同時代的同名古錢的區別,因為它們不僅是古錢鑑定的重要內容,也是古錢鑑定中難度比較大的一部分。


同是唐的“開元通寶”錢,我們根據錢文書寫的不同和其他製作上的特徵,可以區分它們的鑄期,是早期、中期還是晚期。早期“開元通寶”是指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至玄宗開元元年(713年)的鑄幣,特點是:製作規整,文字輪廓纖細挺拔,字體偏小,“元”字第一筆短,“通”字走部三點不連,“寶”字貝部中間兩劃較短,與兩豎不連。中期“開元通寶”是指唐玄宗開元元年至武宗會昌四年(844年)的鑄幣,特點是:製作規整,字體偏大,“元”字第一‘筆較長,“通”寧走部三點相連,“寶”字貝部中間兩劃較長,接近兩豎。錢背或有纖細的星、月紋。晚期“開元通寶”是指唐武宗會昌四年以後,至哀帝天祜四年(907年)的鑄幣,特點是:錢體趨小,製作漫漶,錢背多鑄有地名或“會昌”年號的簡稱“呂”字,背文位置很不規矩,深淺不一,錢背或有粗獷的星、月紋飾。同樣是唐會昌以後鑄的所謂會昌“開元通寶”錢,這一類錢總體而言,“其貌不揚”,但其中一樣有珍品、別品,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開元通寶”背“太平蘭大王”、背“蘭”和三朵如意雲紋,均屬壓勝類弧品,錢背“蘭”字,代表河南蘭田縣,系記地錢),而“開元通寶”背“永”,是陝西永州鑄造的記地錢,不僅存世稀少,而且屬於綱要類錢幣,應該給予重視,這些錢的文物定級都應在二級以上。當然其中也有不少偽造的贗品,必須通過鑑定,予以剔除。北宋是中國古代鑄幣登峰造極的時期,因為盛行“年號錢”制度,盛行“對錢”制度,推行銅鐵錢並行或分區流通的制度,推行大小錢並行的制度等等,所以不僅是鑄行的數量最多,錢名經常變更,錢文書體也是真、草、行、隸、篆無所不有,再加上兩宋錢監(鑄錢局)林立,興廢變化無常,儘管中央王朝有樣錢頒佈,也有嚴格的工藝流程,但各地錢監在雕刻和翻鑄母錢時不可避免地會有細微的差異,這便導致了同名錢幣會有不同的版式。2005年12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錢幣大辭典·宋遼西夏金編》共收錄錢圖7541幅,其中北宋錢4102種,南宋錢1746種。同是北宋神宗的“元豐通寶”錢,就收錄有小平銅錢401種,折二銅錢136種,小平鐵錢15種,折二鐵錢80種,合計632種。此外,同是北宋徽宗朝的“政和通寶”錢,收錄有小平銅錢154種,折二銅錢42種,小平鐵錢19種,折二鐵錢122種,合計337種。可見其版別之繁雜。又因為它們鑄行時間的長短不一,發行數量的不同,和其它種種不確定的因素,造成遺存的多寡不一,也造成了今天它們的文物價值的不同。


有人認為宋錢數量眾多,沒有什麼文物價值,其實在大量的宋錢中,只要我們用心去考察,便會發現其中同樣也蘊藏著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譬如“宋元通寶”、“太平通寶”等北宋錢中,曾經有過鐵範澆鑄的銅錢,也有人稱之謂鐵母錢、示範錢,其製作與鐵錢相同,最明顯的特徵是廣穿);“皇宋通寶”錢中有九疊篆書體的小平錢;九疊篆書體多用於官方印璽,一般不作錢文);“元豐通寶”錢中有小平隸書錢,常見的元豐錢,錢文多是行書、篆書字體);“元祜通寶”錢中有背“陝”(記地,北宋錢多光背,錢背有字者不多),篆書、行書對錢;“元符通寶”錢中有真書平錢,普通的元符銅錢,錢文亦是行書和篆書字體);“聖宋元寶”錢中有“木宋”平錢,普通“聖宋”行書錢,“宋”字木部作行書“寸”,非楷書“木”);“大觀通寶”錢中有行書平錢,應屬鐵母錢,大觀銅錢一般都是宋徽宗的瘦金體,行書只見鐵錢);“政和通寶”錢中有抱“正”小平錢示範,即“政”字的文部一撇特別長,長至正部的下面,猶如伸手抱住“正”):“宣和通寶”錢中有巨頭“宣和”(錢文字大,特別是四個字的頭部碩大)、圓貝“寶”(錢文“寶”字貝部的方框呈圓形)平錢,而靖康錢中除了折二篆書、隸書對錢相對略多見—‘些外,幾乎都是大珍之品,如此等等,均應在文物二級品以上。1985年夏,在京杭大運河高郵段清除汙泥時,出土了一批兩宋鐵錢,其中就發現了“純熙元寶”背“同”小平鐵錢等幾十種以前從未見過的新晶,這裡僅舉三例:一、“純熙元寶”背“同”鐵錢,經查考“純熙”是南宋孝宗擬用的年號,《宋史·孝宗本紀》、《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等史書均有記載,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初九),孝宗曾詔曰“改明年元為純熙”,六天後,又從議,改元“純熙”為“淳熙”,所以,以前我們只知道有“淳熙”錢,不知道“純熙”還鑄過錢,“純熙元寶”背“同”鐵錢的發現,證明在孝宗改元“淳熙”之前同安監已經鑄過“純熙”錢,“純熙”錢和清朝的“祺祥”錢有類似的情況;二、三種書體的“淳熙元寶”鐵錢,是錢分別以真、篆、行三種書體書寫錢名,這種現象在正用品中很少見到,兩宋盛行對錢,但是以兩種或三種書體的錢名分別鑄錢,相互成龍配對,並非幾種書體的錢文同鑄於一枚錢上,在宋代銅錢中,偶爾也有一枚錢上出現兩種書體的情況,均屬特例;三、“淳熙元寶”背篆書“泉”字,是錢面文真書,和真書銅錢相似,背文篆書,又和篆書“淳熙元寶”銅錢相似,由此可以推測,嚴州神泉監在淳熙七年前也曾鑄過兩種書體的鐵錢。


謹此,只是舉出幾例,說明鐵錢中亦有版別問題,亦有珍品。它們的珍稀程度和文物價值應該都在文物二級品以上。唐錢有版別問題,宋錢有版別問題,清錢也有版別問題,其實,歷朝歷代的古錢都存在版別的問題,而造成版式差異的原因,又是錯綜複雜的,其中不乏值得我們關注的課題。隨著錢幣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