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防控是錘鍊基層能力的“磨刀石”

霞山區新園街道黨員幹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衝鋒在戰“疫”最前線。 (2月18日《湛江日報》)

《街道社區戰“疫”二十四小時》這篇報道,用嶄新的視角,“還原”了霞山新園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在疫情防控時期的一天工作。這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讓讀者直觀體會到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的不容易。

社區防控,是決定疫情防控阻擊戰成敗的關鍵。把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使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已然成為當前戰“疫”的一大共識。

疫情發生以來,我市廣大社區工作者積極響應號召,勇敢奔赴防控一線,這種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擔當精神,令人動容。給早起去買菜的大爺大媽量體溫、按規定做好跟蹤人員定期檢查、黨員幹部逐樓逐戶排查、分發物資做好後勤保障、勸離違規聚集擺攤人群、深夜在監測點值守……面對千家萬戶、千頭萬緒,我們的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黨員幹部、網格管理員、志願者們用辛勞和堅守、奉獻和汗水,織牢織密了一張疫情防控的大網,既展現了湛江基層社區的防控力度,也展現出一座文明城市的人文關懷和大愛精神。

更加令筆者感到振奮的是,在落實落細疫情防控工作過程中,不少街道、社區、村莊把其作為錘鍊基層治理能力的“磨刀石”,“繡花功夫”愈發有料到。在通往霞赤兩地城中村的各個路口,普遍都搭了帳篷。帳篷內,由社區工作人員、基層民警和醫務人員組隊的“三人行”,全面排查登記進出人員信息。而在小區管理中,實行網格化管理與地毯式排查相結合,將防控措施落實到戶、不漏一人。事實證明,這些做法對於“防輸入、防蔓延、防輸出”,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是行之有效的。

還有一些街道社區,依託微信,有層次地搭建起了“樓門—小區—社區”的“微治理”平臺,在疫情信息發佈、防控知識宣傳、澄清闢謠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的小區、村莊為老年人、五保戶等群體提供生活必需品、常用藥代購等,加快了“社區居家養老”這種公益互助模式的探索步伐;有的醫院、學校、志願者組織免費為市民大眾提供心理疏導、社工支持等服務,同樣是在創新非面對面心理健康干預新方法……這些新鮮做法,也在無形中提升了疫情防控期間的基層治理能力。

希望各地繼續把社區防控工作做細緻、做紮實,在守好疫情防控“第一線”的同時,也用好這塊基層治理的“磨刀石”。(湛江日報 龍飛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