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整脊的的10個手法

正脊骨十法

正脊骨法,又稱正骨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十法。

1、按脊松樞法:

是按壓脊椎,鬆解頸胸、胸腰樞紐關節的手法。此法最早文獻記載是《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素問·繆刺論》:“數脊椎俠骨,疾按之應手如痛”。“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稱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病在筋,調其筋,病在骨,調其骨,”(《調經論》),清代,咸豐年間,劉聞一著《捏骨秘法》,其專列“捏脊骨法”,“凡背骨疼,何處痛,一定何處高。治法:用大指向脊骨高處略略一按,與高低脊骨相平,即愈。”

用於整復寰樞關節錯位的方法,用手指端提輕輕旋轉復位的手法,此法源於治頸椎創傷,最早記載為元朝李仲南《永類鈐方·風損傷折卷二十二》(公元1331年):”凡摔進頸骨……醫用手挼搽平正”(挼即按、揉)。清朝,日本人二宮獻彥可在中國學習中醫正骨後編成《中國接骨圖說》(又名《正骨範》1807年出版),該書將寰樞椎稱之為“旋臺骨”,“此骨傷共分五證……而左右廢活動者,用熊顧子法第一提之。左右歪邪,項強不能顧者,熊顧母法提頓之……徐徐搶解整理之”。

取仰臥位,醫者用手掌牽頭顱,另一手沿頸椎推拿折頂的手法。此法源自《永類鈐方》對頸椎損傷的“挼搽法”。元朝《回回藥方》(約1368年):“若脖項骨節脫了,其治法一人託向前,一人於骨節上緩揉令其軟,然後入本處”。清朝《捏骨秘法》:“捏頭項法(二條)凡脖錯捩(傷跌),俱是向後錯頭,必俯而不直。治法:用左手托住前邊,右手向疼處略稍按,按左手稍有知覺即止”。《中國接骨圖說》名“熊顧子法第三”(圖1)。

正骨整脊的的10個手法


圖1、熊顧子法第三

4、頸椎旋提法:

指將頸椎旋轉並向外提起的手法,又稱“頸椎旋轉法”。此法最早文獻記載是公元610年,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描述養生方導引法:“一手長舒,仰掌合掌。一手提顏,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勢,急挽之,坐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痺,膊內冷注,偏風”。這是自我旋轉頸椎的手法,其治療疾病是典型的今天稱之為“頸椎病”的症候。後來,明朝的《按摩導引養生秘書》繪圖說明。《中國接骨圖說》熊顧法,即是此法。“熊顧母法:使患者開兩踵於臀外而安坐,醫在其背後,踐開兩腳而直立,低頭視患者之額上,安右手於額中央,翻左手以虎口挾持其項骨,指頭用力把定髮際玉枕骨下陷處,翻右手截其頤於掌上,前後相圖。左手自肩用力提之,右手應左手之提,自下抬之,務勿不正左右齊一,令右顧三次,然後當患者頭後於胸膛。以左手按額中央,翻右手拉持項骨,載頤於左手掌上如前。令左顧三次”。(圖2)


正骨整脊的的10個手法

5、提胸過伸法:

患者端坐,術者站在背後用膝頂上段胸椎,雙手抱胸後伸,或僅用雙手抱起過伸胸椎的手法。此法源自唐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公元652年)“兩手相叉頭上過,左右申肋,兩手拳反背上,掘背上下三遍。兩手反提,上下直脊三遍”。元朝《永類鈐方·風損傷折卷二十二》:“胸脅傷:凡胸前跌出骨,不得入,令患人靠突處,用兩腳踏患人兩腳,卻用雙手抬其肩胸起,其骨自入”。清朝《中國接骨圖說》稱為“糜風法”:“糜風母法:使患者叉手盤立,醫坐其背後,立右膝跂左踵,置臀於跟上,右腕當脾俞,其指頭向脅肋骨橫推之,其肘尖架住膝頭,以為用力地。插入左手於腑下,屈臂如軒,伸五指橫左乳上,掌後腕骨在胸肋擁抱之,使患者體微仰,而撓於後。右手承載患者體,以微推出意轉回之。其回也,左手從肩,右手從腰,徐徐為之,勿疾速焉”。

6、胸腰旋轉法:

指旋轉胸腰段的手法。此法源自《備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兩手相叉頭上過,左右申肋十遍,兩手拳反背上,掘脊上下三遍。兩手反提,上下直脊三遍”。《中國接骨圖說》稱之“糜風法”:“糜風子法第二:使患者正立,佐者一人在前跋扈,以兩手搭住患者兩肩(骨禺)上,醫蹲患者背後中央,跗兩手肘尖於兩膝頭。兩腕骨橫當胛骨下。四指斜向兩腋擁之,佐者推右肩,則醫捺右胛承之,推左肩則捺左胛承之,如被靡風狀,左右數次“。

7、腰椎旋轉法:指旋轉腰椎的手法。此法源自《備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兩手搽左右捩身二七遍,兩手捻,左右扭肩,兩手抱頭,左右扭腰二七遍”。捩:旋轉、扭轉之意。《中國接骨圖說》稱為“燕尾法”:“燕尾母法:使患者上其右髀側臥而半屈其膝,醫立其腰後,跋扈折腰,以左手掌,捺罨髀樞尖骨。右手屈四指,鉤住膝頭舉試之。要髀骨尖頭入於掌心,若不入則更為焉。更屈承舉膝頭,託送患者乳下季脅間,乘勢向下頓挫迴轉之。當其迴轉曳伸也。左掌以推髀樞尖,帶自外面向於背之意,以掌推臀則應機而復焉“。

8、腰骶側扳法:

患者側身,術者按壓骨盆及上胸段,反向側扳的手法。此法源自《中國接骨圖說》之“騎龍法”:“騎龍母法:使患者俯臥,而伸腳屈右膝,醫立在腰側,開兩腳跋入其右足於患者胯間,屈腰下左手探求腰間脊骨之合縫處。逆掌押其骨尖,下右手持膝頭,屈上如燕尾法,乘勢迴轉曳伸之。當其迴轉曳伸時,以左掌緊捺骨尖,要在中其肯綮焉“。

9、過伸壓盆法:

患者俯臥,術者將患側下肢後伸,用肘按壓骨盆髂嵴的手法,《中國接骨圖說》稱“燕尾法”:“燕尾子法第二:使患者側臥如母法,插入疊被於裹簾所縛傷股間,佐者對立患者面前,兩手持被前端,醫右手斜合持補後端。而提舉之,左手緊捺髀骨尖。迴轉如母法。其右手不及腳,只被中將送之也。亦要徐遲其曳也,乘勢而復其位“。(圖3)


正骨整脊的的10個手法


10、手牽頂盆法:

患者仰臥或側臥,術者一手牽患肢,用足跟頂壓骨盆的手法,源自《中國接骨圖說》稱為“燕尾法”:“燕尾母法:使患者上其右髀側臥而半屈其膝,醫立其腰後,跋扈折腰,以左手掌,捺罨髀樞尖骨。右手屈四指,鉤住膝頭舉試之”。



世針針灸交流中心、北京培醫教育中心



正骨整脊的的10個手法

傳承中醫仁心仁術,弘揚中醫精誠文化。讓我們一起,成就自己的中醫人生!

系統學習中醫,從這裡開始!

私信回覆“中醫視頻”,免費獲取中醫名家視頻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