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前走 不退縮——讀畢淑敏《花冠病毒》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新冠肺炎突襲江城,頓時山河失色。此時,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壓倒一切!

作家畢淑敏8年前的一本《花冠病毒》,被網友戲稱為“神預言”。小說中描寫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突發瘟疫、城市封鎖、民眾出逃、搶購成風……當然,更多的是英勇抗擊。此書封底赫然寫著:20NN年,人類和病毒必有一戰……我們能活著,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讀這本預言式的小說,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絕境中的強大與堅韌。

畢淑敏說,病毒遠遠比人類更為古老。如果一定非要說誰是地球主人,病毒一定比我們更有資格。病毒肆虐,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異?為何從原來的狀態奔逸而出,瘋狂地侵襲損害人類?我們如何與大自然的各種生物和平共處在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上?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不然的話,災難驟起時,我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災難離開時,我們也不清楚它因何而去。我們更不知道的是——下一次它會不會再來?人類生活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中。

在《花冠病毒》裡,有為了大眾而選擇犧牲自我的英雄式人物,但同時也有些為了錢財不惜背叛祖國,利用病毒發國難財的卑鄙小人,而這兩種極端式的人物只有在最危難的時刻才能得到識別。正如畢淑敏所言,“世界之大,總是有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總是有落井下石的人,總是有以鄰為壑的人。”但是她同時也說:“我相信,在這個自私縱慾狂野詭譎的世界上,還有一些人勤勞和正直勇敢地生活著。”

畢淑敏描述了當病毒來臨時,人們出現的各種情緒:或悲觀、或恐懼、或挑戰。有那些沒有勇氣和責任,對病毒和困難抱有悲觀、恐懼心情的弱者,也有對於社會、人類抱有責任感的強者,當困難來臨時,會冷靜思考、積極應對,用現有知識去探索災難的成因、去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幫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

災難是惡,新型冠狀病毒是惡。但是這些惡正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是《花冠病毒》裡的於增風或者袁再春那樣的專業人士——他們是書中瘟疫盛行時期的脊樑和良心,就像而今的鐘南山、李蘭娟。對於這樣的人,畢淑敏給予了飽含感情的讚美。他們鎮定地、高尚地、職業化地投入到了拯救生命的過程中。而我們平凡人,對英雄由衷的敬意,自身也就獲得了面對災難的勇氣。

在書中,我還讀到了災難對生命的摧殘,揭示出了人類的本真狀態。

人類的普遍不幸,在那些疫情嚴重地區的人們身上體現了出來。正是這樣,全國同胞對於抗擊新冠肺炎沒有無動於衷,而是以捐款、捐物、參與救助等方式,來表達生命至高無上的文明準則。這種感同身受、守望相助的文明精神,表達著悲憫、傳遞著溫暖、釋放著理性——而這恰恰是“人性”光芒最重要的體現。

大疫當前,我們需要更積極樂觀的心態,而不是怨天尤人、對醫護人員百般苛責。在沒有特效藥的當前,一定要保持堅定信心和良好情緒,多進行正面積極的思維,讓自己的心理能量溫暖飽滿,它和藥物治療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要有永不放棄的信念。

此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明白,錢財買不來生命,利益換不回健康,最大的財富就是活著,最大的幸福就是平安。□張光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