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做人有三種禮不能送,是哪三種禮?

農夫也瘋狂


現在送禮成為一種時尚,送禮也是五花八門,明目繁多,素不相識也送,原本只是陌生人,偶然在一起喝過一次酒,第二天居然拿上茶葉去拜訪,後來才明白,他想借錢,大家說這禮能收嗎?絕對不能,很多時候人的臉皮是很厚的。

沒有關係,不是朋友,沒有什麼來往的禮絕對不能收,很多都是有目的的,聽說別人打工回來了,就死皮賴臉的去湊合,邀請人家喝酒,你們認識嗎?不認識,有親戚嗎?沒有,為什麼,沒有理由,過不了幾天就開始借錢,很多時候弄得人家騎虎難下,什麼關係沒有,人家也請了,不借心裡也不是滋味,借吧!又怕打水漂,難啊!

農村辦事最喜歡送禮,孩子按戶口,辦出生證,很多時候我就納悶了,為什麼,你直接辦就行了,幹嗎自找麻煩呢?就是有些人自尋煩惱,說廢話,你按上戶口回家就算完事,他偏偏要說,上午我安排,如果不去肯定腦子有問題,不要錢白吃誰都喜歡。

老人去世也要送禮,害怕刁難,這有什麼呢?大隊開個證明直接去就行,現在一分錢不要,但是就是有些人喜歡送禮,他感覺這樣踏實,哎!很多時候不是人家想要,主要是自己真想送。

真不知道現在到底有多少種禮,反正很多,現在好多了,國家反腐倡廉做的很好,沒有人敢了,我個人認為死人的禮不要收,人家都這麼悲傷了,在收禮,確實是壞良心,但是良心不值錢啊!

沒有什麼關係的禮千萬別收,這都是有目的的,我們鄰村有個做生意,聽說隔壁村裡一個人包工程回來了,馬上去找,原本都不太熟悉,只知道名字,天天拉人家吃喝,很多人都特別納悶,怎麼回事呢?沒過多久,原形畢露,借錢,張嘴借了10萬,現在都8年了,一分錢沒有還,人家都快氣死了,現在也不來往了,大家看看這是什麼人,騙子。


大海傳媒


我是容姐,一個喜歡俗語老話的農村女子,我喜歡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一些關於俗語老話的故事,因此對俗語老話有一些瞭解。現在我就來說說我們這裡“哪三禮不能回”。


第一:不熟的人的禮不回

在我們這裡,很多人都外出做生意了,他們經常不在家住,也不給村裡人隨禮,可是當他們孩子結婚的時候,都會送好多禮單給村裡人。記得有一次我鄰居就是這樣,讓我愛人給他送禮單,結果好多人都不收禮單。他們說跟我鄰居不熟,所以不收禮單。

第二:隨意讓人隨禮的禮不回

前段時間,我愛人一起散步一個朋友,女兒生了小孩。給了他們一起散步的每個人禮單,讓去吃滿月酒。在我們這裡,如果是有了孫子孫女,做爺爺的都會通知關係不錯的人喝滿月酒。可是如果是有了外甥外甥女的,都不會通知的,因為外甥外甥女是外人的。


因為是在一起散步的朋友,我愛人跟其他幾個人也都不好意思的拒絕,可是卻都不是心裡意思。因為在我們這裡,沒有這樣走動過的。

第三:只顧自己的人的禮不回

前些天,一個朋友說朋友兒子結婚的時候,他給了一百塊錢,可是等到他兒子結婚的時候,朋友卻只給了五十塊錢。他還說這樣的人不怎麼樣,不能打交道。在座的幾個朋友也都有這樣的想法,說這種人,以後不能打交道。因為這種人只會管自己,不會管別人的感受的。

綜上所述,在農村說的三種禮不能回,都是說的那種自私自利的,只會想自己的,不會顧及別人感受的人,這種人,所有人都不願意去的跟他們打交道的。這也是我們的祖先在經過多年的跟人交往的情況下,得來的道理,這道理在今天依然適用,而且很有道理。你說是嗎?


容姐花語


我來說說早年因送禮發生的一樁悲劇。幾十平了人們還在傳說。

那還是民國年間的事,馮家和王家是我們這一帶的首富。又是老親,兩家老爺子自小在一起讀書。幾十年的交往,可以算是知己朋友。每逢節慶,互相走動。遇有紅白喜事,也都重禮相送。

這一年馮家的大兒子結婚‘,這在兩家的交往中算是大事。王家老爺子對送什麼禮物很是重視。除一般禮物之外,專門派人到上海買了一個大落地鍾。那時候,那可是個貴重禮物,放在堂屋裡,一米多高,金璧輝煌。每逢鐘響,十分洪亮。兩家都很高興。

大概過了一兩個月吧,馮家在縣城的當鋪發生了大火,房屋和當品都燒成灰燼。賠付完後,馮家的日子元氣大傷。

緊接著馮家的老夫人和二弟又不幸亡故。一家人十分悲痛。

在一連串的打擊之下,馮家請了有名的陰陽先生來家裡看看家裡有什麼礙亊的東西作祟。陰陽先生指認是因為過紅事時有人送鍾。意即”送終”把馮家的日子終結。

那時候的人們都迷信,對主家送落地鍾甚為腦怒。立即中斷了一切交往,並在一切方面予以報復。由於兩家互相鬥爭,最後導致的後果。一是日子被產,二是由於傷人最後兩家都有人進了監獄。

農村送禮也是十分講究的,凡是諧音有礙的,堅決不要送。


朱增林呀


送禮是一種禮節,但農村老人們卻說有時送禮不一定好,三種情況送不得。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味知識。

送禮固然好,可是有幾種禮不能隨便送,送了別人也不一定會收。刺楸就為大家介紹三種不能送禮的情況吧。

一、男人送不得月子禮

在農村,以前的婦女生孩子少有去醫院,一般是請接生婆到家裡接生,甚至接生婆都不用請而自己就生了。

刺楸這邊的月子要坐四十天,在坐月子後,親朋好友和村民都會來看望,並給產婦捎點營養品,稱為送月子禮。



在以前,農村人去看產婦時送的月子禮一般是自家土母雞下的土雞蛋,無論是否到飯點,也無論客人是飽是餓,產婦家人都會煮醪糟荷包蛋湯來招待客人。而現在,除了少部分人會送土雞蛋外,大多數人是直接封個紅包給產婦,如此一來,產婦可以自由支配,可以買營養品,也可以買奶粉。

去看產婦,一般由女的去,男子不能去,即便家裡沒有女性,也應該讓其他女性代為送禮。


二、白客不送酒席禮

所謂白客,就是和別家沒有任何血緣、姻親、熟人和朋友關係的人。在生活中,白客不可避免,因一般的社會交往而遇到。比如走親戚,剛好遇到親戚村裡的村民辦酒席,而又由於親戚間走動的原因,就與該村民有多次照面。走親戚遇到這樣的事,親戚也去吃酒席了,留客人在家裡又不好,所以客人可以作為白客去吃酒席。

還有一種情況,一些城裡人到農村去玩,恰好遇到了農村辦壩壩宴流水席,出於好奇和期待,會特意去體驗一下農村的風俗人情,刺楸就遇到過這種毫無關係的人吃酒席,這種白客也不能送禮。

白客雖然去了,但不能送禮。因為雖與主家不算陌生人,但也無任何關係,去吃酒席只算作搭著親戚去。如果送了禮,別人以後也會惦記著還情,多有不便。

三、酒席上相幫弟兄不送禮

在刺楸老家,農村辦酒席時會請生產隊的村民來幫忙,這種稱為「相幫」。村民來幫忙本來就出了力氣,如果再送禮,主家也不好意思,所以就有了相幫而不送禮的習慣。


以上就是刺楸介紹的農村老人說的三不送禮,如果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三種禮不能送,這三可以是實指三,也可以虛指多,即有些禮是不可以隨便送的,具體是指哪些禮,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態,會有不同的回答。

我們是禮義之邦,講究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者不可不學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現在一些人,孩子入幼兒園,小學升初中,也要大設宴席請客讓人送禮了,甚至有人母雞生蛋也設宴請客,讓人難以適從。

正常之下,親友間禮尚往來是應該的。重情重義知禮,故而有人情緊過債之說。但行禮氾濫之後,人就會有反思反感了。會作出一些禮不隨不送不往了。

生而又疏的不親不熟的親友,作過權衡比對後,可以不送不回禮;以斂財為目的的,可以不迎合;只顧自己,不考慮別人的禮可以不送不回;動不動就大動干戈,大設宴席請客讓人送禮的,可以不隨不送不參與;三觀不合,鬧了意見的,平常已無往來的,也可不再送禮。

送禮有講究,更應重禮義,具體如何做,自己惦量權衡而定,送與不送,不可只憑感性,更應有理性才對。





樹德漢碩


自古以來中國人最講究禮尚往來了,送禮回禮可以讓友情更加牢固,但是有些禮卻不能送,在農村老人們將不能送的禮總結成“三不送”,那麼哪些禮是不能送的呢?

一、不尊重自己的禮不能送。相信很多人每逢節假日都會收到很多請帖,我們在收到請帖後就會根據請帖上標註的時間和地點去參加婚禮,但是還有一些時候自己從別人的口中知道對方要結婚,自己也一直等著對方能邀請自己,但是到了結婚當天還沒收到邀請,像這樣的婚禮我們就不能參加,也更不要去隨禮。因為請帖不僅是告訴大家結婚的時間和地點,更是表示對方的尊重,有些關係處的很好的朋友不寄請帖也會打電話通知,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收到任何通知就去參加,即使是禮隨出去,也不會換來對方的尊重,所以這樣的禮還是不隨的好。

二、以斂財為目的的禮不能隨。現在各種各樣的酒席太多,除了結婚、葬禮以外,壽宴、升學宴、滿月酒、週歲宴等等越來越多,前段時間聽同事說,一冬天在老家待了十天,收到了十五分酒席邀請,除了一個婚禮外,其他都是巧設名目以斂財為目的的酒席,最後同事只去了婚禮的酒席,其他酒席都沒去,同事說以後回老家都回不起了。其實像這種以斂財為目的的禮千萬不能隨,一是讓自己的荷包變癟,二是還會助他人不勞而獲的氣焰。

三、不熟悉的禮不能回。隨著近幾年交通訊息的越來越發達,我們身邊的朋友來來往往很快速,經常是認識沒多久對方就因工作調動去別的地方,像這樣根本不是很熟悉,短時間內對方還會離開的,這樣的禮其實沒必要隨,因為送禮其實是講究禮尚往來的,有送有回才是最正常的,像這種不熟悉的可能就是有去無回,就顯得很沒必要。

其實每個人對隨禮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你們覺得做人有哪三種禮不能送呢?歡迎回復討論。


悠悠鄉村路


這不是禮,而是走親訪友不可空手,與兌份子的人情聯絡式。口語說成送禮與隨禮,應際與禮無關,僅沾點示好的贈禮物禮品的意事,歸人情聯絡維繫的方法之一。

走親訪友不空手是由於可能被留下吃茶吃飯,或宴席等招待,又不白吃白受招待,破費人家資財物資,從而帶點禮品算自支費用了。

所以送禮物禮品,被送者應回一半的禮物禮品的。

誰家都會有個大事小情須幫一下氣氛的,這就是請諫,從而有隨禮物禮品一式了。仍是有被招待的費耗,用於還補耗,以示不白吃白招待的。

因有來有往,而介入了些禮。

禮,就是有來有往的人際關聯關係,內核是彼此互為惦記。

此題應是隨份子,此行為依人的關係往來與人情親巰遠近定,自決定。

隨是情份,不隨是正常態。沒必要被人情綁架了,更不必被感謝感恩陷進去了。

人與人之間處得好,不必送禮示好的。從而君子之交淡如水,無物資上相送項,僅關鍵時幫一把,難處時摻和解決,平時僅追求共意思上的精神享受,是除家人外,另一個互不設防,可託事項的人。

這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朋友。

關係真好的倆人或多人,隨禮仍是:

喜慶事不請,不必到,甚至請了也未必到的。

而,傷.病.遇難事.喪事等,不請,自知曉時必到。

宴.聚會,不必到。

其它藉口的,更不必到。

不論城裡鄉里。

升官僑遷之喜不必送禮;二婚娶妾之喜不必送禮;抱養得子之喜事不必送禮。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與喜慶場景相沖突的禮物都是不能送的,比如在過大壽的時候不能送“鍾”(終),結婚的時候不能送“梨”(離),給孩子做滿月的時候不能送“尺子”(短命)等。


駱駝草的吟唱


我的365平凡之路,很高興回答本問題。

禮節是中國流傳千古的風土人情,從古到今,代代相傳。禮節也是親情、友情維繫的一種表達方式。人情之間送禮本是很樸素的你來我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送禮表現出來了很多不和諧的情況,如禮金越來越高,禮金成為農民的一種負擔,相互盲目攀比,禮節的表達出現了傷風敗俗的趨勢。


農村送禮一般稱為隨禮。薑還是老的辣,前人早就給送禮提出了規矩,具體有三種禮不能隨:

1、關係已經很生疏的親戚朋友的禮不要隨。現實中總有那麼些人,不管是親戚或者朋友,當知道你家裡接下來的禮很多的情況,如結婚、生子、週歲等等,他會慢慢不和你家裡來往了,也就是農村的常說的,不和你家走了。但是可能在過了幾年之後,他家裡馬上有很多禮了,他就會主動找上們又開始走。這些人真的很世故,不來往也罷。


2、不回禮的情況。我國是禮儀之邦,向來崇尚禮尚往來,隨禮嘛,我今天來了,捧個場熱鬧一下,下次你來,也捧個場,大家聚聚。對於那些不知道回禮的禮,下次堅決不要隨。

3、那些到處斂財的各種禮不要隨。有些人家不管是大事還是小情都要風光的擺上幾桌,把只要認識的人都給邀請,不管是認識一天的,還是麻將桌上的牌友。這種禮好多是一次性的,隨禮的人將來根本收不回來的,這種禮也不要隨。



三六五平凡之路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其發展過程中,沉澱了無數的經典知識!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它不僅通俗易懂,還往往能通過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折射出很多的人生道理。現在的農村就流傳著很多這樣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禮有三不送",其實這句俗語應該前後分別都有一句,原話為“路有三不走,禮有三不隨,錢有三不借”那麼今天就問題裡面的“禮有三不隨”重點介紹一下分別是哪三種禮。

禮節是中國流傳千古的風土人情,從古到今,代代相傳。禮節也是親情、友情維繫的一種表達方式。人情之間送禮本是很樸素的你來我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送禮表現出來了很多不和諧的情況,如禮金越來越高,禮金成為農民的一種負擔,相互盲目攀比,禮節的表達出現了傷風敗俗的趨勢。

1、沒有請帖的禮不隨:沒有請帖的禮不隨很好理解,因為這代表人家並沒有邀請你,就算你通過其他朋友知道他要結婚或者其他喜事要擺酒,不管你們關係多好都不用隨禮,因為沒有請帖或者是正式的邀請,說明人家並沒有歡迎你,你又為什麼還要隨禮呢。

2、無德的禮不隨:這指的是為了攀比或明顯以收彩禮為目的的禮。在農村可以說人情關係較為複雜,尤其是近幾年都喜歡大操大辦,各種宴席越來越多,有些就像是不甘落後一樣,雨點大的事也要大擺宴席,宴請四方。有的是為了攀比擺闊擺排場,有的是為了收彩禮錢,這樣搞的別人勞命傷財的禮可以不隨,正好打壓這種風氣。

3、不回禮的人不隨:這個很好理解了,就是當別人擺宴席的時候你隨禮出錢了,下次你擺宴席對方卻沒有給你隨禮,那麼以後你也不要隨禮給他了。通常擺宴席隨禮都會有一個禮本的,上面會紀錄別人給你隨了多少禮,以後給這些送過禮給自己的人隨禮這就是參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