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倭寇侵擾,朱元璋拉開架勢征伐日本,為何最終未成行?

明太祖朱元璋經過南征北戰東討西伐,最終建立起了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經過朱元璋的治理,朱明王朝在這位一代雄主的治理下,興旺發達,揚威於世,真可謂萬邦來朝,番邦臣服。明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稱得上超級大國,地位不會懸殊於今天的美國。

話說,明朝初年,沿海經常受到倭寇的侵擾,這些日本人時不時就肆無忌憚地冒犯大明海疆,擾我漁民。


面對倭寇侵擾,朱元璋拉開架勢征伐日本,為何最終未成行?


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鐵蹄都要被趕走,面對小小島國的日本人,豈能容忍其放肆!於是朱元璋動了龍威,拉開宣戰的架勢欲興兵征伐。

在《明太祖御製文集》有這樣一段記載:“若叛服不常,構隙中國,則必受兵。如吳大帝,晉慕容瘣、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獲男女以歸。千百年間,往事可鑑,王其審之。”

這段話說得很明白了,倭人倘若不服氣,不收斂,繼續對我明朝騷擾,不聽勸告,就要受到我明朝興兵征伐的後果。且不要忘了我國曾多次出兵征伐多次戰爭,俘獲你小國男女而歸。希望你們以史為鑑,希望自己斟酌後果的嚴重性!

這段話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出使臣送達日本的告誡書,短短數十個字,充滿了火藥味的警告,從字裡行間不難看出朱元璋真的震怒了。


面對倭寇侵擾,朱元璋拉開架勢征伐日本,為何最終未成行?


居高臨下是需要資本的,朱元璋能說這話確實也不假,以明朝的軍事實力和國力強盛程度,在當時可以說是完全碾壓日本。但是朱元璋儘管盛怒下向日本發出了警告,最終也沒有真正派兵征伐日本,這就令人有些不解了,這不是經天緯地的他的作風。

原因何在?或許從朱元璋以往的這幾句話中可以找到答案,這也恰恰反映了朱元璋睿智的一面。

史料中,朱元璋說過這樣一句話:“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高麗,荼毒生民,徒慕虛名”。隋煬帝好大喜功,無端發動戰爭,這本就是不顧民生的動機,愛慕虛榮的行動,招致失敗,讓百姓忍受戰亂的痛苦。

明朝剛剛建立,儘管正處於士氣高昂的時候,但是朱元璋能從民眾剛剛從戰亂中擺脫出來,需要恢復元氣方面考慮全局,這不失為一代明君的做派。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怕就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對日本用兵的後果,空耗錢財,最後一無所獲。


面對倭寇侵擾,朱元璋拉開架勢征伐日本,為何最終未成行?


朱元璋雖然出生貧寒,讀書不多,但是他卻熟悉掌握歷史,從中吸取教訓,對於元朝征伐日本,他是這樣認為的:“加以天厭征伐,海風怒號,沉鉅艦千艘,淪精兵海底。”

要說兵威,有史以來怕就數成吉思汗創建的蒙古軍隊為最盛,在當年,蒙古人曾說過,太陽照著的地方都應該是蒙古帝國的土地!

元朝建立後,雄心勃勃的元朝就計劃對日本徵討。公元1624年,忽必烈派遣三萬大軍從高麗出發對日本進行征伐,開始取得一些勝利,但也招到了日本人的強烈反抗。後來遭遇強大的海風,二百餘戰艦傾覆,幾乎全軍覆滅,元朝軍隊不得不撤退回國。

之後,忽必烈再次派遣軍隊征討日本,最後在海上遇見了罕見的大臺風,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神風”,可見風力的強大程度。加上日本人的強烈抵抗,最終幾乎全軍覆沒而無功而返!

以當時明朝的國力與軍力,如果傾力征伐日本,而且當時日本正處在南北戰爭中,明朝獲勝的可能性很大,或許都可以說不得懸念,但朱元璋最終選擇了加強海防,防止倭寇侵擾,而不是出兵鎮之,這並不是朱元璋懦弱,而是彰顯了朱元璋英明而睿智的大國君主風範!


面對倭寇侵擾,朱元璋拉開架勢征伐日本,為何最終未成行?


如果當年朱元璋選擇了舉明朝之力,滅掉日本不是難事,但是因此帶來的後果恐怕明朝要用幾十年的時間去埋單。在當時的條件,遠洋作戰,耗費的錢財不是陸戰可以比的,戰爭一旦打響,消耗的是國庫,受罪的是明朝子民。

朱元璋如果不從國家實際去考慮問題,一點小小的沿海侵擾就興師動眾,大舉征伐,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盡的痛苦,換來的卻是毫無利益的虛榮,那麼朱元璋豈不是和一般的武夫沒有區別嗎?一代雄主也就與之毫無瓜葛,或許說也就沒有了後來大明王朝的二百多年根基了。

今天回味這段歷史,今人不得不佩服當年老朱的大局觀很強,這就是一代明君雄才大略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