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复旦学子:吾辈为何而战,何以为战?

90后复旦学子:吾辈为何而战,何以为战?

评论君说

吾辈为何而战?为家而战。何以为战?以守望相助的底气和诺言。我们是与14亿家人在并肩作战。

90后复旦学子:吾辈为何而战,何以为战?

作者 |陈禹潜

这场波及全国的新冠肺炎,让很多人体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宅家”春节,也强烈地感觉到了“国家大事,与我有关”。

不论是新闻报道,还是人们的心里,都习惯用“打赢”“战役”“冲锋”这些与战争相关的隐喻。这种隐喻是以战争术语,描写各类非战争领域的新闻事件,赋予其以强烈的对抗性、紧迫性和修辞认知张力。也就是说,用战争来表达疫情之严峻,更能够让大家在思想上汇集起高警惕性,在情感上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那么,吾辈为何要战,又何以为战呢?

疫情无情,迄今为止,有两千多人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生命;也有上万的患者,痊愈出院。此外,仍有很多同胞还在病房里忍受煎熬。战争是惨烈的,但也是英雄事迹发生的土壤,在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的时候,迸溅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我们看到,患有渐冻症、每日休息不到3小时的张定宇医生,演绎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我们看到,接送金银潭医护人员上下班的武汉快递小哥汪勇,诠释扶危救困的大爱无疆;我们还看到,“宅家做贡献”的广大网友,做好自身防护,尽力约束家人,不少人捐款捐物……

灾难面前,中国人显示了高度的团结。这种“抱团取暖”,每一名国人都不会陌生。1998年的长江洪水,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我们都是靠着这种朴素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挺了过来。这也是我们这个命运共同体历经磨难仍生机勃勃的源动力。

马克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说,中国的俗世信仰近似于一种从上至下“家产体制”,这凝聚起中国人家国同构的品质魂魄。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的宗族观念,转变为休戚与共的集体主义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中国人往往在共同体中迸发强大的个体价值。

这种家国情怀,在《诗经》中,是“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的微言大义,是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发端、流传至今的集体主义文化。乡里乡亲的是我家,隔海相望的是我家,亲身接触的是我家,遥远哭泣的也是我的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全国各地纷纷支援湖北和武汉。举国之力,共度难关,其情其景,令人动容。2月16日,湖南的医疗队到达湖北黄冈时,黄冈市市长感谢从湖南来的医护人员们,一度哽咽:“这是雪中送炭。”底下湖南网友的留言让人感触颇深:“都是一个湖里的兄弟,应该的。”

南京28岁的患者刘伟病愈出院后,凭声音就认出了日夜照顾自己的护士,出声问好:“你是小马姐姐吧?”一声平常的招呼,却饱含真挚。推己及人,同心共振,在疫情狙击战中,人们重新感受到亲情、爱情的强大力量。

在这些时刻,“同胞”“兄弟姐妹”这样的言辞,有了特别的力量。无论在怎样的风暴之下,总有家人如锚,将我们这些漂泊的小船牵在一起。狂风暴雨可以摧毁小舢板,但摧不垮一个个小舢板聚成的巨轮。

这是中国人对待家人的态度:守望相助。不抛弃、不放弃一个人。

同样是在湖北,有一首小诗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故乡”只有两个字,“国家”也只有两个字,但是组成这两个词的,是许许多多丰富生动的人。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一点情感点燃更多的温暖。守望相助,性命相托,在疫情面前,我们都是生命的护航人。不仅守护自己、家人,也守护每一个同胞。

吾辈为何而战?为家而战。何以为战?以守望相助的底气和诺言。面对疫情肆虐时,永远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孤战,我们是与14亿家人在并肩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