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與書法

我國的紡織業在世界上發展最早,飼養家蠶與紡織絲綢均起源於我國。目前,花色品種繁多、質地精緻的秦漢紡織品實物不斷出土,為研究秦漢時代紡織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從文獻記載及出土的紡織品實物來考察,秦漢時期紡織業的生產規模與紡織技術均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紡織工業與書法

《漢書.昭帝紀》中有"天下以農桑為本"之句,可知在秦漢時代已經把桑麻的生產放到與糧食生產相等的地位。絲與麻是當時衣物的基本原料。由於政治的統一,桑麻的種植區域由原先的黃河流域迅速的蔓延到長江流域,四川省境內就曾出土過以桑園為內容的漢代畫像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紡織工業與書法

此外,內蒙古和林格爾地區的漢墓壁畫中也發現關於採桑的內容,表明了秦漢時代的桑麻種植業範圍也向此處擴展。隨著桑麻種植範圍與規模的不斷擴大,桑麻種植技術也得到提高。漢代著名的農學書籍《氾(fan)勝之書》中就有若干處關於桑麻種植技術的理論記載,包括桑麻種植過程中的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穫以及具體操作時的注意事項。可見,桑拿種植業在秦漢時代農業生產中已經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紡織工業與書法

秦漢時代設置了掌管織帛的織室以及掌管染織工作的平準令。它們在紡織業發達的地域直接經營大規模的紡織工場,以滿足國家對紡織品的需求。官僚地主和門閥階層在經營的莊園中也有大小規模的紡織業。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秦漢時代紡織業已成為分佈最廣的家庭手工業,普通農家幾乎都是"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紡織技術也不斷提高,出現了製作精良的"織機"。紡織技術的提高具體表現在秦漢時代品種繁多的絲織品上。

紡織工業與書法

史籍上記載著許多關於當時絲織品品種的名稱。繒(zeng)帛是對絲織品的泛稱。用細絲織造的薄繒帛被稱為縞、素、綾等;用粗絲織造的則稱為紬(chou). 絰(kua)、絡(luo)等。一般平織的稱之為織文、繡、錦、綺、羅等。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在出土的秦漢時代絲織品實物中,尤以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為典型,袖長190釐米,衣長128釐米,而重量僅有49克,還不到今天所用重量單位的50克重。馬王堆出土的蟬衣充分反映了秦漢時代紡織技術所達到的高超水平。

紡織工業與書法

隨著秦漢紡織技術的空前發展,秦漢時期的紡織品在數量上與質量上都比先秦時期有所提高。絲帛作為書寫材料,無論是寫、閱或是保存都比簡牘具有優越性,因此這個時期的帛書比先秦時期要多。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桑麻等纖維類種植物成為造紙的首選材料。

紡織工業與書法

《後漢書.蔡倫傳》中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jian)帛,而《說文解字》釋"紙":"絮,苫(shan)也"。但不管怎麼樣,紙與絲織業有著扯不斷的聯繫。

紡織工業與書法

1933年,在新疆羅布泊出土一張古紙,同時出土的有黃龍元年的木簡,表明這張古紙產於西漢時期。

紡織工業與書法

而1957年在西安灞橋出一沓古紙,據考證生產在公元前118年左右。另外在甘肅居延、敦煌、天水等地都有西漢時期的古紙出土。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這些出土的古紙都是麻紙,表明了我國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就已經生產出以麻為原料的紙類,當然這與後來的紙差別較大。

紡織工業與書法

到了東漢時期,經過西漢年間初期造紙經驗的積累,出現了以蔡倫為代表的一批造紙專家,"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紙張的發明不但對中國書法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明史的進程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紡織工業與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