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迷迭香Love


人性本善還是惡?解決這個問題的意義在於迴歸現實。

一、人性本惡,所以社會需要法治

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荀子,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提出人性本惡,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個人,李斯、韓非,這兩個人在荀子的思想基礎上發散發揮,並付諸理論與實踐,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韓非則成就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一書,促進了中國法制思想的發展,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人性本善,所以社會需要德治

儒家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性天賦美德觀念,因後天環境影響,導致天賦的掩蓋。所以儒家主張教育感化激發人性本來面貌。

漢武帝之前,儒家思想不受重視,人性本善因而沒有起到應有的社會重用,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被社會廣為認同,不過歷代統治者多數是把它當作一種奴化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骨子裡還是以法家思想為主,也就是所謂外儒內法。

儘管如此,人性本善的儒家學說對社會還是作出了相當積極的作用,達到了孔子當初用道德完善社會秩序的初衷。

三、善惡同體,德治、法治相得益彰

經過不斷驗證實踐,人們越發認識清楚,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都有其道理,都能夠對社會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德治與法治最終手牽手走在了一起。


謀略殘卷


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就以宗教為先導,以聖經為核心,認為人生來有罪即所謂原罪,必須用一生來贖罪,來懺悔,只有信仰上帝,才能獲得靈魂的拯救。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從古代開始就以儒家為主體,以四書五經為核心,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強調自我修養保持本性。這兩種對人性的不同看法,決定了東方和西方在國家治理方面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自儒家成為主體開始,強調倫理治民,倫理治國,從上到下推廣仁義禮智信,又叫五常,推廣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又叫三綱,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一方面通過官辦高級學校比如太學,培養一批精英成為倫理治國的實踐者,一方面鼓勵地方辦私人書院,加強對百姓的宣傳和引導,從而培育整個社會的倫理氛圍和秩序,為倫理治民和倫理治國打下基礎,所以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很長時間都是以倫理為首要,以法律為輔助來治理國家維護統治的。但西方不同,他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不相信人能自覺為善,而認為人生而有罪,必須加以管理和制裁,為此制定了一系列強制性條款,也就是法律 ,所以西方世界倫理薄弱,而法律健全,我認為正是由於對人性的不同理解,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和西方走出了不同的治國思想和道路,各有利弊,各有所長,應該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實際上倫理和法律的有效結合,才能使國家治理既充滿了人情,又充滿了理性。對於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國家,最好的治理永遠是感性和理性的有機結合,這才是良性的治理,才是人性的治理。單純的爭論人性是惡還是善,意義不大,關鍵是要認識到人性是複雜的,既有惡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為此應該是倫理法律都要用,才能真正的懲惡揚善,社會才能正常運轉,人類才能更好發展。




現實歷史影視的三農


恩格斯曾說: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

人屬於動物界,具有生物性,受慾望和本能的驅使。但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同時有著豐富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因此,在人的本性中既有善的成分,也有惡的成分。

探討人性,小孩是最好的觀察對象。在未經過教育薰染成為社會人之前,小孩的絕大部分行為都是天性的自然表露。我們可以看小孩子既有純真可愛、善良大方的一面,也有暴戾乖張、自私殘忍的一面。

比如:當看到有人傷心難過的時候,小孩子一般都會安靜下來,表情凝重,面露惻隱之情。

當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絕大多數小孩子都樂意伸出援手。

這些是人性中善的表現。

小孩子對小螞蟻、小蟲子、小蝴蝶等小昆蟲都很好奇,經常捉來玩,但玩厭之後,他們會殘忍地把蝴蝶的翅膀扯掉,把螞蟻、蟲子踩死捏死。

我們也經常會看到,小孩有時候會搶奪別人的東西,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小孩。

這些都是人性中的惡。

正因為人性善惡並存,所以才需要教育。

通過教化使人性中善的成分逐漸增多,惡的因素被抑制和克服,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張老師談教育那些事


我的看法是人性本惡。原因:第一,受精,你死我活,億萬精子只有最強的並機會最好的一個活下來;第二,著床,只有最強的能做到;第三,孕期,如果是兩個或多個胚胎,每一個都是一切為了自己能活下去,從來不為其他的著想(有一種鯊魚,孕期相互為食,十多條吃的最後只剩一條);第四,出生後餓了哭、渴了哭、不舒服了哭,一切為了自己;第五,再大點需要的東西想要就要、不給就搶!

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教育、好好培養,自己更要好好學習、好好修煉,剋制自己惡的一面,如果剋制不住社會就會給與譴責和懲戒!


濟南虎子哥


關於人性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中西方各自的史前神話:

西方的希臘羅馬神話,是否定之否定,是獸性和動物性的,它們告訴我們人性是如何來的,是有獸性前科的.希臘神話無為而治,自在自為.

而中國的神話,好有好報,惡有惡報,更為現實。其中神權,夫權,誰管誰,滲透神話,制度化去制衡人性.通過教化有為而治.



費小姐治癒拾荒記


人在出生時,身體成分不一樣,有的人含有惡的成分高,有的人善的成分高,在面對一個人要掉井裡了,善人想拉一把,惡人想推一下,法治告訴他推了就要懲罰,德治告訴他,推了就一輩子就是個畜生,人的本性不是善,也不是惡,也不是空,八字五行有缺有旺,就說明體內元素不一,後期發展趨勢也不一樣。


鴻鵠九德1


對中西方人性觀的一點認識

 

所謂人性觀,即認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還是本惡的,不僅是哲學思辨的焦點,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對人本身的認知、探索、理解,也是對客觀世界的常人論。

一、何謂人性。

人性,顧名思義,指人的本性,是指人與生俱來最本質的觀念、內涵或外延。人性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作為中性詞,人性是目的與智慧的統一體,是運用自身智慧以實現自身目的的過程。二是雖事物以藝術形式批評,就是到作品中去發現、命名這樣的人性概念。

一、中國文化中的人性觀。

人性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他把仁作為人之根本屬性,且其政治主張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整部《論語》更充滿了聖人、君子、仁義。另一個代表是孟子,他在孔子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人性善的思想。如“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礫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說明一個人是否會是惡人還是好人,關鍵在你是否能“盡心”、“知性”,挖掘、培養這些善的萌芽。

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別的關於人性的理念。比如性惡論,其代表人物便是荀子,他的基本觀點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 )。荀子認為人的自然本能導致人求私存利,而個人追求私利物慾是社會紛爭和動亂的根源。因此,社會才有必要建立起嚴密的禮法制度來改造約束人性之惡。還有就是人性自然論,如老子的人性自然——主張無為、寡慾、絕聖、棄智、不爭不言;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將一切權力集中到“善為道”的聖賢手中。還有韓非子,他說:“……故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慢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韓非子》 ),因此韓非子主張順著人性自然而然地發展,他認為正因為人具有好利惡害的本性,所以就要因循人性,利用法律制度的賞罰機制來控制引導人的行為。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在孔孟之後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他們的人性善的思想主導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成為歷代帝王將相治國安邦之道。直至現在,它對中國人的習慣、法律和世界觀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觀

同樣西方對人性也有比較多的思考,但是真正對西方人的人性觀點起到普遍、巨大、長久影響的應是基督教教義。在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論核心。《聖經》中所揭示的“原罪”是人類脫離自然狀態走入社會時所帶有的“罪”,此罪將永遠與人類同在,直到獲得上帝的拯救。在聖經中有一些經典的描述,“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胎的時候,就有了罪。”。可以看出基督教認為的是,人生來就是有罪的。所以,人們必須接受耶蘇基督,必須要向主懺悔,然後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獄裡的各種磨鍊之苦。

文藝復興時期,馬丁·路德(1483年——1546年)總結道:“我們所有的人生來就是有罪的,在罪惡中被孕育和被產生出來;罪惡把我們從頭到腳都浸漬了。”加爾文更是激烈地說:“人類全部本性就好像是一粒罪惡的種子,在人身上的每樣東西—理智與意志,心靈與肉體—都為貪慾砧汙和浸透;或者更簡短地說,人本身不是別的,就是貪慾……”。柏拉圖認為“沒有法律,人們將無法區別於野蠻人”。西方人深信人性是本惡的,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選擇了超越一切人的法律。社會就必須通過各種法律法規,各種規章制度,來預先設立行為規範。無論君主或臣民,無論對聖賢或凡人,誰都沒有資格凌駕於法律之上置身監督之外。而且,按照這一理論推而廣之,一個人的權力越大,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也越大,也就越需要嚴格的約束。正是基於以上人性觀,西方中世紀基督教以壓制和排斥人的自然慾望和利益需求為核心,以醜化和否定人性的利益原則為宗旨。 

三、中西人性觀有互補性

由於對人性的善惡這兩種不同觀點,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中國文化重禮制,西方文化重法制。

客觀地說,這兩種思維其實都不是完善的,各自都有缺點。中國的人性觀雖然能給人以某種希望與尊嚴,也能造就少數的清官明君,但其明顯缺陷在於脫離現實違揹人性壓抑人性,其必然結果是使人性扭曲而變得虛偽,併為封建專制等級的人治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礎;而西方的人性觀是人性本惡、和平等化,它更為客觀,自然能賦予個人和社會以強大的發展動力,併為其制度化、法治化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礎。但同時也使其缺少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在某些程度上導致人的物慾膨脹,並直接助長了人們之間的爭勇鬥狠。由此可見,中西方的人性觀是異質的,兩者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不斷高漲的今天,中國應保持客觀理智、開放的態度,善於揚棄,學習創新。既要繼承中國人性觀的優良傳統精神,又要對傳統人性觀進行反思,更要積極吸取西方人性觀的精華。



然琴部落


東西方文化差異明顯,我們東方人崇尚人性本善,我是贊同的。任何人剛生出來時,就如同一塊璞玉,內在晶瑩剔透,美麗天然,但是卻包含在質樸的外表下,經能工巧匠精心雕琢,方成為各種各樣的美玉。一個人生下來後,因為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的不同,經歷的變故與打擊的不同,才造成了形形色色的不一樣的人。即便有人做錯了事,行錯了路,經過改造教育,還是能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所以我認為人性本善。



萬事如意福臨門


這都是相對而言!西方所說人性本身有貪婪之心,而我們講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何為人之初?剛出生[大笑]剛開始人是沒有傷害別人的意圖的,所以為善!如果社會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會人人為善!那算是一個理想社會!現實社會,人的惡意是學來的,你善良,惡人欺負你,你就有了惡意!所以人之初性本善看看剛出生的寶寶就明白 而人性中本身就存在的惡念,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東風壓倒西方還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問題了……


一朝漫畫工作室


其實把人性看做本惡是對的,古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別人對自己無外乎三種情況,對你好,對你壞,對你不好不壞,如果別人是個好人,自然無所謂,可如果別人是個壞人,那最起碼自己也不會吃虧。

看似很自私,但是想想,如果人人都不吃虧,那麼豈不是天下太平。

所以說人性本惡推論,反而得出了好結果。

如果說人性本善,那麼你對別人信任,那麼別人傷害你,吃虧的是自己,最後的結果是很難在信任別人,人性本善,反而得出壞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