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感覺官僚世家稱帝一般不殺忠臣,相反有些窮人地痞稱帝都會殺?

跑腿小輝哥


這個題目只要解釋清楚朱元璋為什麼“大殺功臣”也就回答清楚了。

劉邦沒有殺過忠臣,他的基本班底那些豐沛子弟一個一個活的好著呢!他殺的基本是原六國舊貴族出身的人。

所謂“窮人地痞”稱帝的也就這兩個人了唄!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忠臣呢?

朱元璋要廢除相權,廢除相權,廢除相權。重要的事說三遍。

李善長,胡惟庸,劉基,藍玉等人要反對的也不是朱元璋,他們既不敢,也理解自己沒有本事反對朱元璋,他們只是要做丞相。

尤其李善長,胡惟庸和劉基這三個讀書人,范仲淹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嘛!

三個人既然有機會輔佐朱元璋治理天下,拯救天下蒼生,第一反應當然是好好工作了,讀書一生,以良相名垂青史,夫復何求?

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

可是,其中一方認識不到這一點,反而竭盡全力的去試圖把“丞相工作”去做好!

等於去和朱元璋搶權,所以朱元璋殺人!

為什麼湯和能善終?因為湯和連縣官都真心實意的不想幹,不要說什麼勞什子宰相了。

為什麼沐英能善終?因為沐英對於永鎮雲南的富貴非常心滿意足,從來也不打算“拯救蒼生”,服務全天下。

以上不是評價好壞對錯,只是要找準矛盾點。

說“感覺官僚世家稱帝一般不殺忠臣”很容易舉出反例的:

李世民“玄武門兵變”完全可以不殺人的,把人抓起來也可以呀!李淵不就是沒有殺嗎?親手殺死自己的哥哥可比殺忠臣要心狠吧!

康熙削三藩可對不起人家吳三桂這個大清忠臣呀,吳三桂從關外一直打到雲南省,功勞多大呀!

這個問題設置的前提不成立,歷史上沒有“窮人地痞稱帝都會殺忠臣”這個事實。


葭明通半瓶歷史


按通常的說法,官僚世家出身而當皇帝的人,一般都不會殺和自己一同打江山的忠臣們,主要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備較高的眼界、心胸和格局,對駕馭手下人非常有信心,所以通常不會鳥盡弓藏。相反,窮人地痞出身而當皇帝的人,喜歡兔死狗烹,主要是因為他們道德品質、心胸格局要低下一些。

這種說法咋看上去有道理,但其實,這就是標準的扯淡。從某種意義上說,官僚世家出身而當皇帝的人,之所以不怎麼殺功臣,並不是他們的道德品質更高,只是因為他們不需要。

因為,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通常都具備非常強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們在打江山時,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通常都是他們的親人。

而且,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他們在起兵造反時,通常都擁有強大的軍政力量,也就相當於自帶的基盤非常強大,這也就導致外人和他們合作時,只能淪為他們的打工仔。所以通常他們在起兵時可以直接公然表示,我們這個軍政集團,就是我們家的。



舉個最簡單例子,李淵晉陽起兵後,最核心的權力者是四個人。第一個是51歲的李淵,他是大元帥;第二個是28歲的李建成;他是左軍元帥。第三個是19歲的李世民,他是右軍元帥。第四個是14歲的李元吉,他是中軍元帥。

在這四個人之下,擁有獨當一面權力的統帥,就只有李孝恭和李道宗兩人,但他們兩個也都是宗室成員,至於什麼李靖、秦瓊、程咬金、徐懋功等人,都是這些人下面的將領而已,根本不具備挑戰李淵皇權的能力。

事實上,當時李淵手下的臣子,主要就是這兩種:一種以前就是跟著李淵混的,李淵原本就是他們的上司,而且出身又比他們高貴,他們自然不敢奢求和李淵分庭抗禮;

第二種是後來被李淵俘虜,或是投降李淵的人,他們以前的地位,雖然有些人比李淵高,而且出身也可以和李淵相提並論,但是他們畢竟是被李淵俘虜或是投降李淵的,哪有資格敢與李淵相提並論。

在這種背景下,李淵自然不需要幹鳥盡弓藏的事情。因為,大唐帝國真正的權力,都在自己的兒子或侄子手中,其他人都是打工仔而已。當然,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大唐帝國皇族之間的鬥爭,那可謂是相當的慘烈。

還有趙匡胤,他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是他的弟弟;至於劉秀,所依靠的是劉氏皇族和他兩個老婆娘家人的力量,所以自然也犯不著對臣子下死手。



再反觀劉邦、朱元璋起家時,因為他們的出身太低,一方面缺乏強大的家族力量做依靠,所以就只能重用異姓臣子,讓他們作為統帥獨當一面,在這種背景下,這些臣子的勢力自然會越來越大,最終威脅到劉邦、朱元璋的權力。

另一方面,那些投靠劉邦、朱元璋的人,他們起點、出身,他們都不比劉邦、朱元璋差勁,而且起兵後,這些人常常就是獨當一面的,所以他們和劉邦或朱元璋合作,那都是標準的合夥人,而不是打工仔。

在這種背景下,指望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承認,天下就是劉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難度實在有點大。既然如此,他們不大開殺戒,怎麼能保證一世二世萬世的相傳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之所以會出現“官僚世家稱帝一般不殺忠臣,而那些窮人地痞稱帝都會殺”的現象,這與道德品質、心胸格局沒有任何關係,主要就在於帝國的權力在誰的手上。如果帝國最主要的權力在臣子手上,那皇帝自然會對臣子下殺手;但如果帝國最主要的權力在皇帝兒子、兄弟和老婆娘家人手上,那皇帝就會對這些親人下殺手。


我是趙帥鍋


我們仔細分析趙匡胤和李世民、朱元璋的時候就會發現朱元璋和這些皇帝明顯不對路。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對於那些官員該殺的殺一個都不含糊,而那些原本就是是官僚世家的人,他們當了皇帝之後,對於手下的臣子是愛護有加。

自卑心理在作祟

在朱元璋的電視劇當中,見過這樣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這一段對話可能是導演不經意之間安排出來的,但是對於整個劇情而言有著非常大的連續性。

馬皇后想到了一個非常巧妙的主意,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這個主意之後,就跑到劉伯溫的面前去炫耀這個主意,炫耀來炫耀去問劉伯溫,你覺得這個主意是誰出的?

劉伯溫聽了之後趕緊跪在地上說:是不是馬皇后、是不是胡惟庸、是不是李善長?

劉伯溫問了一個圈之後,朱元璋說:這就是我出的主意,你怎麼就是不相信我呢?你怎麼就是覺得這些主意,非常聰明、非常好的辦法不是我出的呢?

劉伯溫聽了這句話之後跪在地上,連頭都不敢抬,整個臉上都是汗。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對話,在這個對話當中,我們能夠看到朱元璋的心裡面有一種感情,這個感情就是自卑。

自卑的情緒無以復加,而且朱元璋的自卑情緒的演化過程中慢慢有了這樣或者那樣的極端。

帝王之術不一樣

首先,甭管是趙匡胤當皇帝還是李世民當皇帝,他們在當皇帝之前就已經位極人臣,他們在當皇帝之前就已經享受過很大的權力。

因為他們之前就已經擁有過,所以在面對更大權力的時候,能夠保持理智,能夠始終剋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而更多的時候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當官的,知道當官的門道,甭管你是文官也好還是武將也好,都知道這裡面有一些東西,水至清則無魚,所以他們也不會對所有的官員斬盡殺絕。

朱元璋從小就是乞丐出身,而且落魄了,突然之間當上了皇帝,對於手中的權力掌控幾乎達到了極限。

再之後朱元璋就開始疑心疑鬼,總是覺得有人要害他,然後覺得有一些臣子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合格,於是就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殺戮。

我們只能說帝王之術在一定程度上是:這些皇帝在沒有當皇帝之前,他們的身份地位決定的。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上,稱帝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出生於官僚世家的,另一類是窮人地痞。這兩類稱帝者不僅出生不同,很多人感覺對待功臣的做法也不同。大家會感覺出生於官僚世家的人往往不會殺功臣,而窮人地痞稱帝后都會殺,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眾所周知,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位稱帝者,秦始皇稱帝后,並沒有殺掉功臣。而他之所以不殺功臣是因為他能夠將這些功臣掌控在手中,不用擔心功臣會做出造反的事情,畢竟那些功臣的功勞都大不過他。雖然出身世家的秦始皇沒殺忠臣,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卻殺掉了功臣李斯。

秦二世胡亥能夠登基全靠李斯和趙高的密謀,不然皇位該是扶蘇的。然而在胡亥登基後,因為他心中本就偏愛趙高,更為相信趙高的話,在趙高屢次陷害下,胡亥下令殺掉李斯。同樣出生世家還是殺掉功臣的還有劉邦,由此可見官僚世家一般不殺功臣也是有條件的。

只有當功臣的地位和威望不會威脅到皇帝的地位,還有並不會對江山社稷造成危害的前提下,皇帝才不會殺忠臣,畢竟哪個皇帝不想要留下千古美名呢?


說到窮人地痞稱帝,朱元璋就是典型代表了,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作為開國皇帝,他也確實做了不少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幾乎殺光了所有的開國功臣。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開國功臣的功勞很大,在朝廷上的地位也很高,再加上朱元璋看中的繼承人朱允炆還太小了,如果他們有心反叛,朱元璋沒把握能夠將他們都拿下。

所以無論是哪個皇帝殺功臣,與他們的出生關係不大,主要取決於當時朝廷是否穩固,皇帝的地位是否可能會被開國功臣威脅。就拿朱元璋和秦始皇做對比,開國功臣對朱元璋的威脅明顯要大於秦始皇,為了保證江山不會被改朝換代,朱元璋就算落下殘暴的名聲,也會殺掉開國功臣。


以史正衣冠


題主得出這個結論大抵是因為史料選取不夠廣也不夠深,倒是屠戮對象是忠臣而非功臣挺值得玩味。事實上如果我們細翻歷史的話,不難發現殺功臣或者忠臣是封建帝王的常規操作,沒有因為出身而改變,所不同的只是範圍而已。

也殺功臣的唐朝

大抵上很多人說世家稱帝不殺功臣就拿唐朝舉例子,唐朝開國後也確實沒有大規模屠戮,但並不能說唐朝皇帝怎麼有胸襟氣度,只是大臣沒威脅而已。世家起兵奪天下的有個明顯的特徵,兵權大部分掌握在親族手裡。

唐朝太原起兵就是這樣,真正掌兵的是李世民、李建成、李孝恭這些宗室,甚至平陽公主都掌兵。外姓武將前期基本沒有單獨帶兵的機會,也沒什麼太像樣的軍功,殺與不殺區別不大。

而且不要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唐初可不止姓李的一個世家,很多文臣武將其實也是世家出身,或者與世家有姻親關係,殺這些人是要付出代價的。拿評書裡賣耙子的程咬金舉例,這貨其實出身東平程氏,又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兒當老婆,歷幾朝不倒是有原因的。

但你要是沒有世家這個擋箭牌最好輕點嘚瑟,稍不留神腦袋就沒了,不管你忠不忠心,有多大功勞。直接勸李淵起兵的劉文靜按理說該是最大的功臣了,然而這貨因為不滿自己封賞不如裴寂,在家拿刀砍柱子玩兒,直接就被李淵給整死了。

如果劉文靜的死還可以說是他和李世民走得太近,李淵為了敲打兒子殃及無辜,那李君羨就只能無語問蒼天了,他有一個小命叫“五娘子”,還是武安人,又當左武衛將軍,值守宣武門,連爵位都是武連縣公。聽說了“當有女武王者”謠言的李世民面對這麼多“武”,毫不猶豫的把他殺了,一點也沒念及當年渭橋擊突厥的救命之恩。

所以題主說官僚世家不殺忠臣明顯是個錯誤的結論,他們該殺照殺,沒殺的也不是因為仁慈,只是殺完了後果太嚴重而已。

無賴起家也有不殺功臣的

得出窮人無賴起家稱帝殺忠臣的大抵是劉邦和朱元璋這兩個草根帝王,他們倆屠戮功臣的原因太複雜,吐槽機不想寫論文,就暫且放一邊。但是我可以舉出一個無賴出身又沒殺功臣的皇帝,一樣能駁倒這個觀點。

五代後周太祖郭威,幼年父母雙亡,由姨母韓氏撫養長大。生逢亂世又沒有雙親,郭威很快成了市井中有名的黑道頭目,這貨愛打架、好喝酒,對賭博也非常熱衷,可偏偏有一副打抱不平的遊俠心腸。

有一天他聽說市面上有個屠夫欺行霸市,喝了點酒後找茬將屠夫打死,具體橋段可以看《水滸傳》裡魯提轄的經歷。成了殺人犯的郭威被李繼韜救出,成了一個兇悍的兵痞子,最終在被皇帝殺光全家後起兵造反,建國稱帝。

這樣一個人應該很符合題主說的窮人無賴出身,但是當上皇帝的郭威沒有報復社會,他崇尚簡樸,不肯享受奢華的生活,對結髮妻子也一往情深,再沒另立皇后。治國方面文武兼用,讓國力蒸蒸日上,為後來趙宋打下了不錯的基礎。

偏巧郭威稱帝后就沒有屠戮功臣,外姓第一人柴榮非但沒殺,還收為養子繼承了皇位。樞密使王峻居功傲主,屢次三番的對他出言不遜,最終也只是貶官了事,郭威還得流著眼淚跟大臣吐槽:“王峻欺凌朕是在太過分了,當了宰相又要當節度使朕都隨他,這樣還噴我,我真的忍不下去了。”

當然,郭威不殺功臣的原因也不單純是仁慈,作為一個心懷天下的帝王,他有統一寰宇的志向,在大事未成時殺人必然謹慎。不過從性格上看,郭威不是雄猜之主,對殺戮確實謹慎。


總結起來吧,歷史規律的總結沒那麼簡單,帝王出身並不是屠戮功臣或忠臣的憑據。嶽武穆、於忠肅這樣的千古奇冤可都不是窮人無賴出身的皇帝乾的,所以題主這隻能算個偽命題吧。


歷史吐槽機


歷史上出身卑微的皇帝有劉邦,朱元璋等。其實他們都在一個亂世分裂的年代,在非常時期必須用非常的手段做非常之事。再說劉邦,朱元璋出身貧苦,打下江山當上皇帝不容易,他們殺害功臣和忠臣都是為了保住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他們的接班人都很弱,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身弱善良,劉邦怕他鎮不住那些肱骨大臣,劉邦要為他考慮。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位,也是文弱書生,如果是他兒子朱標繼位的話,他根本不用殺功臣,朱標完全能夠穩住局面。

而那些官撩世家出身的皇帝,他們基本上都不殺功臣和忠臣,說明他們對功臣和忠臣所做出貢獻都記在心裡,從心裡感激他們,把他們安排的很好,受到歷史上的最佳好評,這樣做不讓人心寒啊,如果功高震主就得死,要不然人家不放心,那以後誰還努力幹工作呢?誰還肯賣力氣呀?所以我覺得像秦始皇,趙匡胤,李世民,劉秀等才是真正受人敬重的好皇帝啊,這樣的皇帝絕對是歷史上的正人君子,對歷史的發展和進步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健康中國1965


首先,官僚世家格局大、見多識廣、心胸廣闊、受過良好的教育,沒有品嚐過底層人的艱辛,靈魂不至於太黑暗,所以,他們一旦掌權,則相對寬容,一般不會大開殺戒。

而窮人地痞,窮怕了,苦日子過夠了,被欺凌、嘲笑、侮辱與打壓慣了,再加上經常挨餓受凍,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不僅沒學問,沒有道德,素質低下,還導致了心理扭曲,這種人一旦掌權,就會對社會來狠的,因為這社會曾經給他帶來了恥辱,他什麼都看不慣,所以要給社會動大手術,而那些功臣良將,有些不僅見證了他過去的恥辱,還結黨營私,擁兵自擁,這些人,首先要上斷頭臺。

官僚世家出身而當皇帝的人,之所以不怎麼殺功臣,並不僅僅是他們的道德品質更高,更因為他們不需要。

因為,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通常都具備非常強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們在打江山時,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通常都是他們的親人。

而且,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他們在起兵造反時,通常都擁有強大的軍政力量,也就相當於自帶的基盤非常強大,這也就導致外人和他們合作時,只能淪為他們的打工仔。所以通常他們在起兵時可以直接公然表示,我們這個軍政集團,就是我們家的。

比如趙匡胤,他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是他的弟弟;至於劉秀,所依靠的是劉氏皇族和他兩個老婆娘家人的力量,所以自然也犯不著對臣子下死手。

再反觀劉邦、朱元璋起家時,因為他們的出身太低,一方面缺乏強大的家族力量做依靠,所以就只能重用異姓臣子,讓他們作為統帥獨當一面,在這種背景下,這些臣子的勢力自然會越來越大,最終威脅到劉邦、朱元璋的權力。

另一方面,那些投靠劉邦、朱元璋的人,他們起點、出身,他們都不比劉邦、朱元璋差勁,而且起兵後,這些人常常就是獨當一面的,所以他們和劉邦或朱元璋合作,那都是標準的合夥人,而不是打工仔。

在這種背景下,指望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承認,天下就是劉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難度實在有點大。既然如此,他們不大開殺戒,怎麼能保證一世二世萬世的相傳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之所以會出現“官僚世家稱帝一般不殺忠臣,而那些窮人地痞稱帝都會殺”的現象,這與道德品質、心胸格局沒有任何關係,主要就在於帝國的權力在誰的手上。如果帝國最主要的權力在臣子手上,那皇帝自然會對臣子下殺手;但如果帝國最主要的權力在皇帝兒子、兄弟和老婆娘家人手上,那皇帝就會對這些親人下殺手。

底層是人踩人,見不得身邊人好。上層是人幫人,所以聯姻,共創未來。

綜上,股東與打工者是有區別的,股東必須殺,而打工者則不需要殺。



當代曹植


開創幾百年基業的開國雄主們,在你嘴裡就是個窮人地痞?你真是個老幾。

人們開口說話一定要有分寸有敬畏。嘴臭絕對是取禍之道。

開國君主都是於國於民於歷史有大貢獻的人。張良蕭何陳平多深的城府多強的謀略,心悅誠服甘為驅馳。韓信英布彭越超強的戰力手握重兵不免身戮族滅。無論你是平民草莽還是世家官僚都沒有資格蔑視一代開國帝王。國家有亂而治談何容易?多少頭顱拼來的。那些手握重兵坐懷怨望的人是國家進行和平建設的最大隱患。高祖的事業福澤千年。

漢高祖之後,開國大將們學習自保,君主們也完善駕馭之道,唐太宗豈不會殺?玄武門之變血跡斑斑。開國建制,各司其職循規蹈矩,就不殺嘛。當然,大將侯君集因為謀反也還是被殺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誰忠誰奸?不交兵權就是奸。風波亭殺了岳飛,岳飛當然是忠臣,宋高宗是皇帝世家出身吧?現在議論宋高宗的人,真的比宋高宗高明嗎?

明太祖被罵得太多了。以明太祖的豐功偉績是不應該如此被罵的。可能是離著漢高祖太久遠了。明朝的開國將帥比如藍玉驕橫難治。歷史到了大明朝,主要是君權與相權之爭,比如胡惟庸案,說殺了特別多的人。這是明太祖遭遇的新對手,握權的筆桿子。這個更厲害。所以明太祖被罵的最慘。

大清殺不殺忠臣?鰲拜一定以為自己是個忠臣。三藩當然是被康熙帝逼反的。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康乾盛世如此開創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裡,相爺明珠索額圖都被康熙帝拿下了。哪裡一個忠臣奸臣那麼簡單呢?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恬然滋味


窮人地痞出身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只有劉邦、朱元璋兩位,他們的確殺了很多功臣,尤其是朱元璋作為中國歷史上殺害功臣最多的開國皇帝實至名歸。


窮人地痞出身的非大一統王朝的帝王比如朱溫、李自成、洪秀全等也殺過功臣,比如李自成殺害羅汝才、李巖等,洪秀全殺害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

但官僚世家出身的開國皇帝一般不殺功臣這個結論就比較偏頗了。

秦始皇嬴政至少逼最重要的功臣呂不韋自殺。12歲的神童宰相甘羅的早夭也有傳說是被嬴政殺害。

新朝皇帝王莽最重要的開國功臣是劉歆,他既是偉大的經學家,又是偉大的天文曆法學家、史學家、校勘學家和詩人。章太炎甚至稱劉歆為孔子之後最偉大的人物。

但王莽與劉歆45年的友誼沒有善始善終,新朝末年劉歆參與了一起針對王莽的綁架事件,結果失敗了。事件敗露後,劉歆自殺身亡,這也算是新朝皇帝王莽殺害開國功臣。

很多對中國歷史一知半解的小白誤認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沒有殺害功臣,事實上劉秀殺害了鄧奉、彭寵、龐萌、韓歆、蔣橫、李軼等功臣,因為劉秀沒有殺主要的功臣雲臺二十八將,因此被很多人誤以為劉秀沒有殺害功臣。

隋文帝楊堅殺害了王誼、虞慶則、王世積、梁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史萬歲等功臣。

唐高祖李淵殺害了劉文靜、趙文恪、獨孤懷恩、劉世讓、李仲文、盛彥師等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殺害了侯君集、張亮、李君羨、羅藝、王君廓、盧祖尚、李孝常、李瑗等功臣。被李世民殺害的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其實也是唐朝的開國功臣。

宋太祖趙匡胤的確基本沒有殺害功臣,但趙匡胤也殺害了救命恩人開國名將張瓊。

宋高宗趙構殺害的最著名的功臣就是抗金名將岳飛。

元世祖忽必烈雖然沒有殺害功臣,但也殺害了盧世榮、桑哥等大臣。

至於清朝沒有真正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是後金的開國君主,但努爾哈赤殺害的弟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其實也是一起創業的功臣,皇太極改後金為清朝,但只是長城以北的地方政權,皇太極殺害的哥哥莽古爾泰弟弟德格類等也是打天下的功臣,順治殺的叔父阿濟格其實也算開國功臣。

真正沒有殺害功臣的開國皇帝只有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不僅沒有殺害一個功臣,甚至普通大臣都沒有殺。司馬炎是實至名歸的最仁慈的開國皇帝。

綜上所述,像劉邦、朱元璋出身貧苦白手起家的皇帝對待開國功臣比較殘酷。而嬴政、司馬炎、忽必烈這些繼承父祖天下的開國皇帝對待開國功臣比較溫和。

人往往對來之不易對東西格外珍惜,比如劉邦、朱元璋等都是一窮二白通過自己出生入死打來的天下,但對自己的東西珍惜往往意味著對與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殘酷,所謂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而嬴政雖然是秦朝的開國皇帝,但嬴政能夠消滅六國一統天下,是前面多少代秦國國君多少代秦王的努力,並不是嬴政一個秦王的功勞。

司馬炎也是坐享其成,西晉王朝的真正開創者是他老奸巨猾的祖父司馬懿,司馬懿韜光養晦,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孫三代,然後發動高平陵政變消滅花花公子曹爽奪取曹魏最高權力,為西晉王朝奠定基礎。而司馬師司馬昭又鞏固了司馬氏在曹魏的統治,司馬昭還消滅蜀漢,因此司馬炎篡奪曹魏天下是水到渠成,非常容易。司馬炎又非常輕鬆消滅東吳暴君孫皓一統天下。

忽必烈雖然是元朝的開國皇帝,但眾所周知,成吉思汗才是蒙古政權的創始人,後來又經過窩闊臺拖雷蒙哥等幾代蒙古領袖的開疆拓土,忽必烈水到渠成建立元朝消滅南宋一統天下。

因此嬴政、司馬炎、忽必烈都不是真正的創業者,他們打天下相對容易,因此對江山看得比較瀟灑,對開國功臣也比較寬容。

就像那些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往往保持節儉的習慣甚至到了吝嗇的地步,對手下的兄弟要求也非常嚴厲。比如劉邦、朱元璋等。而那些坐享其成的富N代相對來說比較揮金如土,對手下人也比較大方。 比如嬴政、司馬炎、忽必烈等。


厚德載物49847


垃圾題目。

都是被一些惡意文人肆意曲解了,一些文人、一些權貴、一些士族為了自己得到更大的社會權益,故意推崇、放大這類使其得到更多利益的言辭,哄著厚道人跟著跑。

任何初創政權成功後都要消滅一批對手遺留勢力,都要消滅一批自己不滿意的幫手……這是人性決定的。

如果建國初期對文人、士族比較好,那麼流傳下來大多是歌頌的內容比較多,如果對文人、士族按照普通百姓的待遇,那傳流下來責怪的內容比較多。

就拿李唐王朝來說,兄弟都互相剷除,對功臣能有宣揚那麼好?而且李唐王朝幾乎代代互相殘忍互殺,能繞過異己?

個別特殊人才被對手重用是帝王需求,但其不具有普遍性。

殺功臣也和當時環境有過,也和得到江山的難易程度有關,容易得江山的皇帝一般殺功臣少,得江山艱難的皇帝一般殺功臣多……

殺功臣和帝王出生貧富沒有首要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