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反思:农业怎么种怎么养才能让人吃得饱、吃得放心?

问题的提出。

这次发端于武汉,蔓延至全国的新冠肺炎,影响之严重,是空前的。当前,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已经取得初步胜利。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趋势得到初步扼制。但是,一系列源于疫情而引来的反思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特别是发端于2003年的非典与这次的新冠肺炎,前后仅隔十七年的时间。中间还发生了禽流感、疯牛病、非洲猪瘟等一系列的疫情。人们身处在食物链最高端,不能不为此担心,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的食物。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一系列疫情的背后,是发生在农业生产较大发展的新形势下,进而引发农业怎么种植、怎么养殖,吃了才放心安全的担忧。

人们反思的焦点不外乎聚集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为何现在大规模的疫情频发多发?第二个是为何这些大型的疫情来路难明?三是这些疫情频发的背后,是否存在食品安全上的隐忧?


疫情下的反思:农业怎么种怎么养才能让人吃得饱、吃得放心?

这三个问题中,前面两个问题大家最近关注的比较多,讨论比较多,本文不作重点探讨,本文仅就农业生产近些年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热别是种养殖方面存在的食物安全隐患,做个粗线条的勾勒,并做简要分析,试图引起国人的重视。

我们知道,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幸运的是,中国人能够用全球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食品供给开始从解决“有没有”的难题,到向解决“好不好”方向发展。于是,各种设施农业,大规模养殖业等等不断涌现,解决了高效供给,快速供给和反季节供给。现在的市场上供给十分丰富,四季的蔬菜可以任意采购。


疫情下的反思:农业怎么种怎么养才能让人吃得饱、吃得放心?

但是,时有四季,月有圆缺,日有昼夜。设施农业也好,大规模养殖也好,都面临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为了增加供给而采取了反季节规律、反生物生长规律的做法。比如传统的生猪喂养,过去都是近一年左右,这一点在我们小时候最明显。我们小时候老家就有杀年猪的习俗,那时候从农历正月买回来小猪仔,到春节前夕宰杀,猪肉既嫩,又味道鲜美。现在的生猪喂养,基本上就是四个月左右。使用的都是催肥的饲料,其中既有大规模饲养防疫的抗生素,也有提高廋肉比的生长激素。还有就是为了提高产量,而使用的各种植物生长激素,这些都会人畜共享,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这里有个数字,很值得注意,有报道,我国是抗生素生产大国,也是使用大国。据统计,我国的抗生素每年用量大高达16万吨,其中人畜使用各半,但是,最终都变相被人体摄入。

“药当饭吃”,抗生素成动物保健品。数据显示,全国2013年使用的16.2万吨抗生素中,兽用52%,人用48%,一年超过5万吨抗生素排放进水土环境中。

2014年以来,抗生素使用量仍在上升,其中绝大部分是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不是治疗疾病使用。我国已经连续多次在各种食用肉制品、乳制品甚至动物源生化药品中检出抗生素残留。*


疫情下的反思:农业怎么种怎么养才能让人吃得饱、吃得放心?

由于养殖业自身防疫的需要,在实际使用中,都存在人畜滥用问题。道理很简单,近些年来,养殖业多次面临较大的疫情风险,比如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都是较大的养殖风险。由于现在都是规模养殖,不同于过去自给自足状态下的散养,所以,一旦遭遇,损失惨重。而规模养殖本身就存在风险放大的问题,要消除这些风险,抗生素要足够多的使用。但是,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不仅降低了动物的免疫力,而且还会病菌产生耐药性,产生“超级细菌”,进一步要加大抗生素的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

世界各国都把抗生素抗药性视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仅在必要的治疗时才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给牛、猪和家禽的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抗生素,以促进它们的生长,提高饲养效率。由于一些畜禽抗生素也是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药物,这可能会增加人体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因此,不少国家选择在饲料中禁止添加抗生素。瑞典于1986年首度宣布全面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2006年1月起欧盟更是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而在亚洲,日本从2008年起就禁止所有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韩国从2011年7月1日起也全面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问题还在于,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当家禽家畜,鱼虾,甚至海产品都过量过广使用时,最终有个富集效应,都集中到人体实行统一代谢。

农业在种植上同样存在问题,这就是为了高产稳产而过量使用化肥与农药。据统计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与农药使用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

我国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亩均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则是50%~60%。

过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不仅造成农残留增加,最后被人体摄入,还会造成水体污染。

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按照中央部署,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7年,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对化肥和农药利用率进行测算,两率明显提升,并首次向社会发布。按照每两年发布机制,今年又进行了测算,近两年,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又进一步提高。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9.2%,比2017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9.8%,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

无论是抗生素的滥用,还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其结果都是值得关注。它们会带来两种结局,一个是导致动物与人抵抗力下降,一个是导致小毛病大治疗。抵抗力下降表现在对于病毒容易大流行,直观表现为疫情易感。小毛病大治的直观表现为,过去一般的伤风感冒不算病,挺一挺就过去了,最多一针打下去就好了,现在要是感染一个感冒,没有一个星期输液治疗好不了。

种种迹象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背景下,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当然包括吃得好、吃得放心这个要求。所以,就更有理由重新审视农业和食物的安全问题。

疫情下的反思:农业怎么种怎么养才能让人吃得饱、吃得放心?

解决问题的思路

优质高效农业是生产者的最高追求,也是农业生产可持续的基础。但同时,如何提供放心安全食物,也是生产最终与市场对接的基础。农业生产要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不仅要做到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还要把它作为提升民族素质的一个最基础的问题。

一是谋战略位置之变。农业与粮食应该作为战略性资源加以发展。这个基于未来国际贸易竞争,我国的战略策略性应对的需要,也是满足十几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因此,农业发展必须重新进行审视。要把现代农业同现代制造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摆在同等位置,加以重视与发展,为我国持续发展构建牢不可破的四梁八柱!

二是谋发展方式之变。要以深化改革的决心,在确保农民收益可视化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一家一户生产组织上,分散、低效,组建若干个国家级的农业集团,通过政策导向,资源配置优先等方式,以市场化的方式运营,构建粮食生产的基础,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上提供重要基础保障。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产业兴旺为抓手,把农业发展上的小散乱差进行根本性变革。

三是谋现代技术之变。长期以来,由于实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现代农业科技方面投入不足,应用不够。形成了一个闭环,结果,农业科技发展不足,刀耕火种至今还在一些地方沿用。种养殖效益极端低下。因而,为了尽可能产出,于是,在种植业中,不可避免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在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食品安全无以保障。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改善农业发展要求的政策,包括一些强制性要求,在最后一公里落空。


疫情下的反思:农业怎么种怎么养才能让人吃得饱、吃得放心?

其实,农业科技在我国具有更加特殊意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对食品的需求不仅具有多样性,更具有安全性的内在需求。在这方面,以色列的农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948年建国时,以色列人喊出了“没有粮食就没有独立”的口号,他们白手起家,创造出数年间膨胀了近10倍的全部人口所必需的面包和黄油。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技术进步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和人才等要素,投入到农业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要制定鼓励人才向农业倾斜的政策,要在待遇、职称评定、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制定更加优厚的待遇,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农业科研。

疫情下的反思:农业怎么种怎么养才能让人吃得饱、吃得放心?

要强化产学研企联合,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主动担负起科研与技术转化的责任,发挥主力军作用。农业企业等要担负起科技应用的责任,真正改变农业“科技荒漠”的问题。不断研发出满足与引领国民需求的农副产品。提高国民的基础素质。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国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对其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四是谋农业市场之变。农业的优势体现在规模上,这是确保合格农产品产出的基础,更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但是,现代农业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老百姓个性化、多样性的需要。因此,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5G通信技术,做到农业生产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而餐桌,变生产什么卖什么,为餐桌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同时,实现可追溯,彻底解决农副产品安全之忧。


1、《中国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及原因》2018年1月,《集贤网》

2、《我国养殖业中抗生素使用现状将迎巨变》2019年6月,《快咨询》

3、《我国化肥农药利用率最新数据公布,一图看懂数字背后的真象 》2019年12月《搜狐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