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勝天”如是觀

人定勝天",作為一句成語,口口相傳,婦孺皆知,按字面簡單直觀的解釋,便是人或人類可戰勝老天,含有戰天鬥地的胸懷或必勝的信心之意,這大概是通常的定義與認識。

人定勝天一詞由來已久。

蘇軾在《用前韻再和孫志舉》有“人定者勝天,天定亦勝人”句。至於該詞的淵源可上溯到先秦多種古籍。

戰國時整理的先秦古籍《逸周書-文傳》有"兵強勝人,人強勝天。"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傳》存:“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金代劉祁《歸潛志-卷十二》載:“傳曰:人定亦能勝天,天定能勝人。”

從古人的論述中便看到了樸素的辯證法,即人定勝天,天定勝人。也就是說,人類在與自然抗衡相爭的過程中,人定勝天不是唯一的結果,還有天定勝人的另一種可能。

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儘管如今科技發達,生產力發達,但自然界仍然還存在難以抗衡的一面,還有許多戰勝不了的時候,比如,地震、洪水、海嘯、颱風、泥石流等,人類只能採取避讓的方法,尚無與之抗衡的能力,人們謂之不可抗拒之因素。由此可見,不能把人定勝天即人戰勝自然作為普遍規律。

“人定勝天”如是觀


“人定勝天”如是觀

人定勝天在某個特定的時代環境中,寄寓了人們戰勝自然的期望與信心,併成為一種鼓舞鬥志、激勵士氣的動員口號。但不可忽視的是,古代先賢早就告誡世人,在“人定勝天"的同時,還伴有"天定勝人”的可能。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在與自然博鬥的過程中既嚐到了成功的喜悅,也不可避免地呑嚥下因違反自然規律而帶來的嚴重惡果,這在生態環境的改造中帶來的慘痛教訓是有目共睹的。

比如,在黃土高坡上的開荒種莊稼,導致泥土大量流失;在東北林區砍林截樹,打破了生態平衡,造成東北虎等珍稀野生動物頻臨絕跡;長江上濫捕濫撈,使白極豚難見蹤影,也近絕跡。對此,恩格斯早就曾尖銳地指出過:“人類征服自然的每一次勝利,都遭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人定勝天”如是觀

其實,人們對人定勝天的“定"字的銓釋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此詞之“定”本應作“安定”解,《說文》:“定,安也。”而不應把它作為“必定”、"一定”講。再退一步說,即使將“定”作為安定來講,也不影響人類遵循自然、戰勝自然的信念,同時也告城人們,還得避免和防止違反自然的行為,畢竟自然界還有一種“天定勝人”的可能,最終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人定勝天”如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