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胜天”如是观

人定胜天",作为一句成语,口口相传,妇孺皆知,按字面简单直观的解释,便是人或人类可战胜老天,含有战天斗地的胸怀或必胜的信心之意,这大概是通常的定义与认识。

人定胜天一词由来已久。

苏轼在《用前韵再和孙志举》有“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胜人”句。至于该词的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多种古籍。

战国时整理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文传》有"兵强胜人,人强胜天。"司马迁《史记-伍子胥传》存:“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金代刘祁《归潜志-卷十二》载:“传曰:人定亦能胜天,天定能胜人。”

从古人的论述中便看到了朴素的辩证法,即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也就是说,人类在与自然抗衡相争的过程中,人定胜天不是唯一的结果,还有天定胜人的另一种可能。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尽管如今科技发达,生产力发达,但自然界仍然还存在难以抗衡的一面,还有许多战胜不了的时候,比如,地震、洪水、海啸、台风、泥石流等,人类只能采取避让的方法,尚无与之抗衡的能力,人们谓之不可抗拒之因素。由此可见,不能把人定胜天即人战胜自然作为普遍规律。

“人定胜天”如是观


“人定胜天”如是观

人定胜天在某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寄寓了人们战胜自然的期望与信心,并成为一种鼓舞斗志、激励士气的动员口号。但不可忽视的是,古代先贤早就告诫世人,在“人定胜天"的同时,还伴有"天定胜人”的可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在与自然博斗的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不可避免地呑咽下因违反自然规律而带来的严重恶果,这在生态环境的改造中带来的惨痛教训是有目共睹的。

比如,在黄土高坡上的开荒种庄稼,导致泥土大量流失;在东北林区砍林截树,打破了生态平衡,造成东北虎等珍稀野生动物頻临绝迹;长江上滥捕滥捞,使白极豚难见踪影,也近绝迹。对此,恩格斯早就曾尖锐地指出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人定胜天”如是观

其实,人们对人定胜天的“定"字的铨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此词之“定”本应作“安定”解,《说文》:“定,安也。”而不应把它作为“必定”、"一定”讲。再退一步说,即使将“定”作为安定来讲,也不影响人类遵循自然、战胜自然的信念,同时也告城人们,还得避免和防止违反自然的行为,毕竟自然界还有一种“天定胜人”的可能,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人定胜天”如是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