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忍百箴》:忍得一分怒,終身無煩悶

《勸忍百箴》是中國最系統的忍學教科書,為元代學者許名奎所著。他一生飽經滄桑,總結自己和歷史人物的經驗教訓,得出這部忍學精華。將人一生的所為,以一“忍’’字概之。

《勸忍百箴》:忍得一分怒,終身無煩悶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諺語也曾說:“得忍則忍,得戒則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對人對己,忍與不忍,事關重大。忍則心平身安,不忍則禍及身家。所謂“一忍百事成,百忍萬事興”,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忍,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我們的目的是通過忍來消除矛盾,減少摩擦,最終達到成功。讓我們記住這些智慧之言吧!

齊桓公即位以後,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相國。齊桓公親自率領大軍討伐魯國,魯軍節節敗退。

魯國又派大將軍曹沫三次領軍攻打齊國,但是每次都是大敗而歸.被齊國奪去了大片的領土。魯莊公害怕齊國乘勝追擊,把魯國的都城也給佔領了,於是就打算與齊國求和,並獻出遂邑這個地方。齊桓公答應了魯莊公的請求,兩國決定在柯地這個地方舉行簽約儀式。

《勸忍百箴》:忍得一分怒,終身無煩悶

會盟的前一天。曹沫對魯莊公說:“您是願意死而又死,還是願意生而又生?”

魯莊公疑惑地問:“先生您這話是什麼意思?”

曹沫說:“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肯聽從我的計策,國土就必然會擴大,您自己也一定會安樂;如果您不聽我的計策,國家必定會滅亡,您自己也必定遭到恥辱,這就是死而又死。”

魯莊公說:“我願意生而又生。”

於是,曹沫把他的計策告訴了魯莊公,莊公聽了連聲說好。

第二天,兩國國君剛剛把盟約簽完,曹沫就衝上前去,用匕首抵住了齊桓公的脖子。並威嚇說:“誰也不要上前,否則我就殺了他。”齊國的謀士和將官們都害怕齊桓公有什麼不測,不敢上前,只好問:“你想幹什麼?”曹沫激動地說:“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這是事實。但是齊圍侵佔魯國的領土也太多了,以至於齊國的邊境已經延伸到了魯國的城牆下。魯國的城牆一倒塌.就會壓著齊國的領土。請你們考慮一下吧!”言下之意就是你們把侵佔魯國的土地都還給魯國,否則就對你們國君不利。

齊桓公被曹沫脅持,刀子架在自己脖子上,他知道如果不答應曹沫的要求,自己肯定活不成。於是就急忙對曹沫說:“好好好,我答應你把侵佔魯國的土地都還給你們。”此話一出,曹沫果然放下了手中匕首。放開齊桓公將他推到齊國臣子的行列中。

齊桓公對此惱羞成怒,脫險後就想違背信約。這時管仲對他說:“您這樣做不妥,人家劫持您是不想和您訂立盟約,您事先沒有料到這件事,這說明您並不聰明;您面臨危險,不得不聽從人家的威脅,這說明您不是十分勇敢;您答應了人家卻又不想兌現承諾,這說明您不講信用。作為一國的國君,您既不勇敢,又不聰明,現在您又想不講信用,失去了這三點,還會有誰會真心服您呢?而如果您如約還給魯國土地,這樣世人就會給您誠信的美名,這比起魯國的土地要有價值的多啊。”齊桓公聽了覺得管仲說得很有道理,就如約把侵佔魯國的土地還給了魯國。

《勸忍百箴》:忍得一分怒,終身無煩悶

諸侯們聽說了齊桓公信守諾言的這件事情,都覺得齊桓公是個值得信賴的人,因而都紛紛依附齊國。兩年以後,諸侯接受齊桓公的邀請,到甄地聚會,他們心悅誠服的請齊桓公主持大會。從此,齊桓公成為諸侯公認的霸主,開始號令天下,創設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輝煌業績。

韓愈在《原毀》中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胸懷大度的人在寬容別人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好處。

想要成大事的人,就不應該計較小事;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不應該考慮那些瑣碎的事情。立志有大作為的人應該胸懷坦蕩,用豁達的行為為自己鋪平成功的道路。

基石寬厚方能負重,人心寬厚方可立業。孔子說:“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寬容仁愛的人才能贏得人心,而後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