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令”背後那些溫暖的面孔

“解禁令”背後那些溫暖的面孔

2月10日,李海和另一名志願者給新王府一棟業主送蔬菜

1360戶的新王府小區,先後被確診6例新冠肺炎感染者。自2月4日起,小區實施封閉隔離。

2月18日上午,太慈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易光虹在封閉了14天的小區一棟樓下宣佈:經過嚴格的解除隔離前健康安全評估,被隔離醫學觀察的一棟、六棟813人無異常,今日解封;同步解封的還有國際城H4組團一棟,149戶437人。

“解禁令”背后那些温暖的面孔

作為新王府業主,置身小區,記者深知這張“解禁令”來之不易,背後許多普通人的面孔,令人感動。

曾慶友——太慈橋派所出民警

1月28日,有市民反映,新王府六棟樓下停有湖北號牌車輛。隨後的入戶排查、測量體溫,曾慶友是與新王府朱家(6例確診病例家庭)最早的直接接觸人之一,而他家就在朱家的樓下。

“我在新王府值了四次24小時通班,我告訴7歲的女兒:天黑不怕,爸爸就在自家樓下。”從1月28日到2月18日,曾慶友都在值班,期間,他給家裡送過兩次蔬菜。2月5日19:08,他的妻子隔門拍下一張曾慶友望向家中的照片,並在朋友圈寫了這樣幾句話:幾天沒回家了、送物資……只能停留分把鍾,遠遠地看看兩個娃;走了……

畢祥華——獨居前列腺癌患者

“請等我一下,我要戴上口罩,不然是對你們的不尊重。”打開門,畢祥華對前來測量體溫的醫護人員說。2月13日,畢祥華終於忍不住了,撥通了早前來家登記的社區志願者電話:“能不能麻煩你,送我去趟醫院開點藥,我渾身沒勁兒,洗碗都累得慌”。

被封樓隔離的14天裡,畢祥華曾為這個電話,對每天登門的志願者和其他工作人員多次表達過歉意。“修文那個愛心農民送的蔬菜還沒吃完”;“我在網上買了很多的筍乾”;“我把一隻母雞分成了四份,還有四分之一凍在冰箱裡”;“我就一個人,物資很充足,不要老來我家,你們多去幫助那些人口多的鄰居家”。

76歲的畢祥華,笑容和藹,語氣誠懇。

王莉——物業經理

新王府入戶大廳一樓值班室,一張三人座沙發,一床薄被,外加一個取暖爐,就是王莉的臨時臥室,旁邊就是她的辦公桌。“從2月2日到18日,夜晚都是在這兒睡”。

三十幾層高的樓棟,逐層消毒一次平均需要兩個小時;特殊隔離樓層必須一小時消毒一次;還有地下四層停車場、空中花園、電梯過道等。對小區消毒的督查只是王莉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工作很繁雜,一會兒這、一會兒那,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只能說沒法停。”王莉說。

父親不太理解:“對你不過是一份工作而已,外面那麼危險,你不回家在那兒充什麼英雄?”此後,王莉還接到過好幾個親友的“勸退”電話。

“我們老總得知新王府的疫情,買不到機票,連夜開車從三亞趕回來和我們一起堅守;還有那些守門的保安保潔,沒有一個人中途退出。”王莉說,她又有什麼理由“自己先撤”。

李海——西部志願者

負責新王府完全封閉樓棟一、六棟280戶800多人的日常必需生活物資採購。在李海電腦上的每日“代購物資清單”中,2月6日至今,他和他的小夥伴共服務過268戶住戶,登記採購物品1096種。

“有些是超市、藥店配送,但我們只能送到小區入口處,敲過多少次居民家的門沒法統計。”李海租住的房子距離新王府不遠,步行約需要十來分鐘。服務新王府的十多天裡,他的鬧鐘一直固定在早上7點鐘,而晚上上床的時間則取決於“群裡還有沒有動靜”。

“解禁令”背后那些温暖的面孔

“這幾天,手機多了67個微信好友。”除了兩個物資採購群,這67個微信好友,李海基本不知道是誰,他只能憑藉對方的留言去猜想。

“李海,我給你準備了20個N95,你要再不來拿,我就送下樓了”。

“李海,等疫情過去了,一定要來家裡坐坐,我父母說我們一家跟你有緣分”。

平日在小區忙碌的更多人是陌生的,無法走近,也看不清對方的臉,因為疫情、因為口罩。

“解禁令”背后那些温暖的面孔

在小區封閉隔離的14天裡,他們或堅守或遊走;或通過揚聲器絮絮叨叨、或身背消毒箱來去無聲。

好在一切終於過去。

但必須承認,這張“解禁令”來之不易!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志紅文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