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之中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是什麼意思?

進識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增廣賢文》之中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是什麼意思?】

因為環境不同時代不同,很多人對於古人留下的國學智慧總是產生一些誤解。

很多人聽到《增廣賢文》之中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句話,總會產生一些誤解,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一句話出自於《增廣賢文》之中,完整的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意思就是說:做好事的初衷是為了給別人提供幫助,解人之難是高尚的情操,不能摻雜於私心的成分,只要秉持善心做事,不要問以後的結果,更不要希望得到別人回報。

而“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則有著兩層意思:

一:一生都不從事僧人和道士等職業,便是好人

首先,我們需要結合另外一句話“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來分析,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家中的雙親就是活菩薩,何必要去靈山拜如來佛祖呢。

《增廣賢文》說這一句話的出發點,並不是讓我們不要去交往僧人和道士,而是不要去做和尚或者道士,而是在家侍奉自己的雙親父母。

無論是僧還是道,入了僧道之門,就是斷絕了紅塵,無法在紅塵中盡孝,對於父母而言,養育兒女之後竟然遁入空門,對於父母就是最大的一種辜負,甚至有的人拋妻拋家棄子,自毀前程,這更是對於人生的褻瀆和大不敬。

在古代幾千年的發展中,儒學都是佔據主流之位,在儒學之中非常注重孝道,所有違背孝的行為都被人不恥。

所以古人自然認為斷絕紅塵是背道而行,而且在古代,通常會有一些人在紅塵知識做了惡事之後,再去遁入空門洗淨自己的邪惡,而有些僧道出家之前可能都是大奸大惡之徒,通過遁入空門逃避懲罰和尋找自內心平衡,也是讓人詬病和不恥的行為。

二:不與僧人道士交往

這就是大多數人對這句話的理解,不與僧人和道士交往,才算是一個好人。

現在在我們的心裡,僧人和道士都是一種善良,慈悲,而又清靜的形象,但是在古代,僧人和道士在人心中的地位並不那麼高大上。

在古代讀書人的眼裡,出家人的形象並不高尚,認為很多出家人都是貪婪狠毒之人,甚至對僧道之人的稱呼中,經常出現一些侮辱性的字眼,比如說禿驢、牛鼻子、妖道等等。

之所以有這種現象,原因可分為3點:

01:在古代,百姓需要交稅,也就是人頭稅,但是出家人不需要交稅,百姓辛辛苦苦勞作賺錢,而出家人可以給人做做法事,坐在廟裡等人送香火錢,甚至有的僧人像地主一樣,這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正是因為和尚沒有交稅的壓力,甚至會有一些酒肉和尚出現。

02:古代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因為人口流動性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人與人之間相對於閉塞。

但是出家人可以利用化緣的機會雲遊四方,而且經常會打聽傳遞一些流言蜚語,甚至會有一些居心叵測的出家人,利用這樣的機會走街串巷,作奸犯科,帶來一些治安問題。

03:儒家對於佛道兩家的排斥

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家長期爭奪對於社會大眾的影響力,儒家也特別排斥僧道兩家,自漢代起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認為其他的都是旁門左道。

而且儒家對於佛教的態度就是以攻擊和排斥為主,到了唐朝的時候,韓愈給唐憲宗上的奏章中說:“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更是體現了儒家的態度。

而《增廣賢文》其中的思想都是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智慧,所以從這一個角度去理解,其中出現一些反對和僧人與道士交往的言論,就不足為怪了。

以上就是對於這一句話的意義闡述,我們學習和接受一些文化和思想的時候,要有一種容納的態度,更要有一種辨別的心思,不能偏聽偏信,這才能更好的以文化修身,以道德正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