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二十四節氣之雨水

雨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曆書》載:“鬥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釋:“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

雨水節氣一般在陽曆2月19日前後,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春風化雨——二十四節氣之雨水

候是古代重要的時間概念,五天為一候,每個節氣有三候,每一侯都有一個小變化,三候之後就是一個新節氣。雨水節氣裡,“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意思是說,進入雨水,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草木隨地中陽氣升騰而抽出嫩芽。從此,大地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春風化雨——二十四節氣之雨水

泰卦代表寅月,寅月相當於農曆的正月,對應的節氣為立春、雨水。泰卦卦象為三陽在下,三陰在上,即我們常講的“三陽開泰”,此時萬物復甦,新的生命就要破土而出了。

春風化雨——二十四節氣之雨水

雨水節氣,氣溫逐步升高,但冷空氣依然頻繁,天氣變化多端,很可能出現“倒春寒”,穿衣防風保暖應以“腿腳感到溫暖,上肢不覺寒冷”為度。宜早睡,保持充足睡眠。睡前泡腳,溫暖下焦,引火歸元,排出體內寒氣。此時養生應以“疏肝健脾”為重。中醫認為肝主生髮,若肝氣升發不足,脾運不及,則人易感疲勞,昏昏沉沉,納食不香;若肝氣過旺,則肝木易克脾土,出現腹脹、呃逆、吐酸等。

雨水正月中坐功——《遵生八箋》

主治:三焦經絡留滯、咽喉幹腫、嘔吐、呃逆、耳聾、多汗、目銳眥痛、面頰痛等。

功法:盤坐,兩手相疊按右大腿上,身體向左轉,頸項向左扭轉,略停數秒鐘。反方向亦然,左右各十五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叩齒三十六次;漱津(舌舐上顎,此時唾液分泌增加,養生家稱為津液),待津液滿口,分三次嚥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三次,一呼一吸為一息,三十六息而止。

看到這些天疫情數據的變化,無疑是令人振奮的,這是廣大一線人員辛勞付出的戰績,也是每個“悶”在家的人的戰績,再堅持一下,等春風化雨,硝煙皆散

朝陽秦建國名醫傳承工作室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