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蝗虫入侵

全世界蝗虫的种类超过1万种,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的约有500种。在种类众多的蝗虫中,沙漠蝗和飞蝗,是最重要的农业害虫,它们均是爆发性、迁飞性的蝗虫。

关于蝗虫入侵


华西证券指出,此次蝗虫灾害是产自非洲和中东的沙漠蝗虫。沙漠蝗虫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毁灭力的迁徙性害虫,每天可移动150公里。每只沙漠蝗虫每天进食的食物重量与自身体重相当,大约两克。这种蝗虫的蝗虫群,能够迅速飞到更远距离,此次蝗虫灾害起源于中非地区,目前蝗虫已从非洲到达中东和南亚地区。目前印度巴基斯坦为主,预计向将继续向东发展,主要威胁非洲中东和亚洲部分地区。

实际上,近几年非洲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只不过今年的规模更大,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三国的蝗虫,数量在一年半内增加了6400万倍,蝗虫数量已达3600亿只,若到6月蝗灾得不到控制,蝗虫数量或再增500倍,达到180万亿只。

正常来说,由于沙漠植被非常少,所以蝗虫的数量也会得到控制,并且植被由于比较分散,一般也是以个体进行生存。

之所以会导致沙漠蝗虫数量激增,乃至群体生活,通常都是因为一场大雨引发的植被增加,以及土地湿度和湿润状况发生改变。

2018年5月和10月,极强气旋性风暴两次袭击了阿拉伯半岛。暴雨给沙漠带来了植被。蝗虫卵孵化时,它们吃掉这些植被,直到土地荒凉。一旦食物稀缺,沙漠蝗虫就会群居,然后为了寻找更多的食物而迁徙。

2018年末,研究者第一次发现了沙漠蝗的动向时,它们迁移到了阿曼南部。2019年1月,阿曼进入旱季。为了寻找食物,沙漠蝗虫开始北上伊朗,南下也门。

关于蝗虫入侵

沙漠蝗移动路线

这次蝗灾,最早的一批沙漠蝗出现在阿拉伯半岛上阿曼人迹罕至的沙漠里。没有人知道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那几乎是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所以躲过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蝗灾监测网络。

由于降水充足且地面环境良好,蝗虫生长迅速,而且由于蝗虫恐怖的繁殖能力,一只雌性蝗虫大约能够产生200到400只卵,在环境好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从幼虫到成虫只需要二到三周,成长后的雌性蝗虫又会再产卵。

在理想的情形下,联合国粮农组织蝗虫监测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扑灭尚未成规模的蝗群。他们会预测沙漠蝗一个月后会出现在哪里,预警相关国家动员他们的力量。人们会将受灾地区的居民撤离出来,使用飞机大规模喷洒针对蝗虫的杀虫剂。

“蝗灾很像野火”。如果发现时候它只是小规模的营火,人们可以扑灭它,但如果错失了机会,它会迅速壮大,只有“燃料”(食物)耗竭才能让它们真正停下来。

视频感受一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9434548)

我国自古有“久旱必蝗”的说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比如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产卵。

关于蝗虫入侵


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

但不能认为越是干旱蝗灾越严重。中国的飞蝗发生基地是与海边、河边和湖边湿地密切联系的。黄河、淮河故道曾是飞蝗的主要发生区。大旱之后往往造成河滩、湖滩的裸露,形成飞蝗非常喜欢的产卵场所,使蝗虫越冬产卵量高,种群密度急剧上升。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灾在中国逐步绝迹,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还是大大小小的蝗灾从未间断,1950年,还发生过波及7省2市严重蝗灾。

1952年1月,国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委派中国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先生带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技出根治蝗灾的办法。

(马世骏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1948年美国犹他大学研究院获科学硕士,195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辗转回国后,就受命组建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

关于蝗虫入侵


马世骏,中国生态学家

马世骏团队通过大量工作,从生物学的角度入手,很快找到了飞蝗爆发的主因,与降水量和湿度密切相关,还明确了飞蝗的演变规律和机制,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整体系统调控战略。

蝗虫在干旱的沙土地产卵,把卵产在地下,很难发现。其卵孵化后,在沙漠集结,然后向水草丰美的地方迁移,待到人们看到时,蝗虫军团已遮天蔽日了。这时候不管是用农药还是用火烧,对几十里范围的蝗虫都不能构成多大的威胁。

蝗虫平时独居,很胆小、安静,但是蝗虫最怕其后腿被不停碰触,若有东西碰触后腿,蝗虫就会变得狂暴异常。蝗虫如果密集生长挤在一起,互相碰触,异常狂暴的蝗虫群迅速聚集,形成蝗灾,威力巨大。

灭蝗虫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蝗虫的产卵地,破坏他们的虫卵。

国家根据马世骏团队的战略,组织了大规模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改造飞蝗发生地。还多次大规模在飞蝗发生地喷洒杀虫剂,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降低蝗虫密度。短短几年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蝗灾,便得到有效防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控制蝗灾到现在在中国有一套高效机制,从农业部到各个地方都有防蝗指挥部,蝗虫密度达到一定标准,就会及时处理,飞机喷洒杀虫剂治蝗。到2003年,全国甚至建成了河北黄骅、山东黄河口、新疆3大治蝗专用机场。

所以,我们好多年没听说蝗灾,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在中国被有效遏制了。

关于蝗虫入侵


那么这次来势汹汹的沙漠蝗是否会波及中国?

身为昆虫的它畏惧寒冷。就像病毒害怕炎热那样,蝗灾害怕低温,这也就意味着蝗虫不可能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我国和印度之间的天然屏障,它长达三千四百公里,平均海拔在六千米以上。

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温度就会下降六摄氏度。根据历年统计,喜马拉雅山脉温度非常低,最热也不过在二十度左右,最冷则维持在负二十多度。对于畏惧寒冷的蝗虫来说,它们绝对不可能越过这道蝗虫眼中的“冰山”。

据新华社报道,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春季发生区的蝗群迁飞方向为印度—尼泊尔—缅甸—我国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考虑到我国边境地区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蝗虫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

由于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边境与尼泊尔和缅甸沙漠蝗发生区毗邻,不排除有少量蝗虫随季风迁入我国的可能,但考虑到我国边境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沙漠蝗的迁飞习性,造成危害的几率将会很小。

但非洲之角地区沙漠蝗虫的繁殖仍在继续,未来两月的降雨将导致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的蝗灾进一步加剧。目前,蝗灾已经导致东非地区1300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未来可能有2000万人面临饥饿危险。

因为沙漠蝗与飞蝗的发生特点和环境不同,直接将我国改造蝗区的经验移植过去可能不太现实。但是,我国开发的真菌生物农药和群聚拮抗剂可以应用到非洲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希望这次起源于非洲的蝗灾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能够尽早平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