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 文 | 觀影君


《寄生蟲》在第92屆奧斯卡拿下了四座小金人。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這兩個大獎之前,這部電影為韓國影史帶來的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是“最佳原創劇本”獎。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窮人一家通過工作,相繼進入中產家庭,這樣一個探討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的現實主義故事,不僅在韓國引起共鳴,更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感同身受。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寄生蟲》

這不是奉俊昊第一次觸及這個話題了。早在7年以前,他就曾拍出過《雪國列車》。論影響力,《雪國列車》自然是比不上《寄生蟲》;但要論深刻性,《雪國列車》或許更勝一籌。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雪國列車》海報

因為同樣是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的問題,《寄生蟲》的故事背景是在一個別墅內,人物是兩個家庭的成員;而《雪國列車》的故事背景則是全世界,涉及的人物同樣來自世界各國。在這個維度,《雪國列車》的格局更大,野心也更大。

01.末日設定,封閉空間

《雪國列車》改編自法國科幻漫畫,導演奉俊昊在當時挑戰了許多亞洲導演鮮少敢於觸碰的科幻題材大片。

我們知道,科幻電影向來是映照現實的“激進媒介”,從《妙想天開》到《黑客帝國》三部曲,再到《第九區》《極樂空間》《時間規劃局》以及《飢餓遊戲》等電影,都是一則則末世寓言,基於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浪潮所加劇的貧富差距,以及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反財閥抗爭。

《雪國列車》自然也不例外。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黑客帝國》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第九區》

在原著漫畫中,共有1001節的車廂,電影中只製作了26節,長20米,總長超過500米的道具車廂。最初計劃在韓國拍攝,為了呈現出穿越每節車廂的劇情動線,最少也得動用到三至四個車廂,且需要長達約100米的攝影棚。

無奈在韓國沒有適合場地,美國攝影棚租金又太昂貴。最後,劇組選定位於捷克的巴蘭多夫電影製片廠開拍,由《太極旗飄揚》的攝影師洪坰杓掌鏡。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因全球氣候暖化,人類打造出代號CW-7的冷凍劑來調節氣溫,但最終失敗而導致全球進入冰河期。僅存的人類乘坐於自給自足的列車廂裡,它繞行全世界,一年一圈,不知是否有盡頭,就這樣運行了17年。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諾亞接受了上帝的引導建造了方舟 使得諾亞以及他的家人與陸地上的生物能夠躲避上帝用以懲罰惡人的末日洪水。這是在記載於《聖經》之中的故事,然而末日之後僅存的人類,聚集在“諾亞方舟”上會發生什麼事?這就是《雪國列車》所要表現的,只不過方舟換成了列車。

列車前一部分的社會名流奢華度日,恣意狂歡;而末節車廂的底層勞工被壓榨剝削,飲食失調,環境惡劣。末節車廂的人們不堪忍受,決定反抗。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叛軍領袖柯蒂斯(克里斯·埃文斯 飾)計劃利用混亂來奪取神秘獨裁者威爾福德所掌控的火車命脈的引擎區,他先行解救被囚禁的列車安全系統設計專家南宮民秀(宋康昊 飾),但是此次行動也因為橫生枝節的種種意外而更加哀痛險峻…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柯蒂斯(克里斯·埃文斯 飾)

這個高度虛擬化的故事,簡化了複雜的社會架構與機制,直指問題的核心。這輛雪國列車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微型的文化運作機制,透過這個“簡易化”的架構,可以更單純地面對和思考那些凸顯出來的問題。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比如階級的存在,無論如何,人類的階級是不可能消失與消除的;秩序的必要,國家機器的存在似乎也是種必然,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開端,就是階級產生的濫觴;汰換的必然,為了維持這個小生態圈,生老病死是個不可或缺的進程,有時甚至必須加速這個進程…

02.全球視野,體制內外

導演奉俊昊在採訪中明確了電影的主題:“很明顯的,《雪國列車》就是一部政治電影,人們的生活總是在一定的體制內。《雪國列車》就是這樣的故事,人們既想安逸於體制內,又想突破體制尋新的生活。但是歷史上,又有幾個人能成為切·格瓦拉呢?”

雪國列車裡上流對底層的規訓方法,可分為三種:一是禁閉(末節車廂);二是隔離(武警與鐵門);三是專職專位(每節車廂所代表的社會階級)。這幾種空間控制的方式,目的在於避免上下不同階級的不期而遇所導致的流動與不確定性。唯有透過異己(例如勞工、奴隸、殘疾人)的存在,才能突顯當權者的與眾不同。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而本片的攝影手法更突顯了當前全球的人種階級分佈:非洲人為全世界受苦(童工小男孩Tim),亞洲人為經濟辛勤勞動(武警首領),而歐洲人正在為人類的未來商討大計(威爾福德)。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這是片中的一句臺詞,聽起來好像很勵志,“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你是否想過,如果你被分配到一個難以忍受的糟糕位置,且這句話出自一位高高在上的分配者之口,那麼就又是另一種意味了。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在一場行刑戲中,蒂爾達·斯文頓飾演的梅森將末節車廂與前段車廂的人分別比喻作“鞋子”和“帽子”,她說每個人應該在自己的位置上安份守己,將其倨傲的階級觀表露無遺。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隨著柯蒂斯帶領末節車廂的人突破一節節車廂,他們也逐漸攀上權力的塔尖而看清了階級間的懸殊差距:當底層人民吃昆蟲做成的蛋白質塊,富人則食用著人工栽培的蔬果,美味的牛排,還有高級的醫療服務、SPA洗浴、電音熱舞,縱情於豐饒物質與淫靡聲色中;窮人的孩子被擄走作為苦役,成為被徹底異化的機械零件,富人的孩子們則在課堂上被灌輸崇拜列車領袖的思想,覆誦造神口號,重複著誇張的手勢…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同一列火車上,窮人的臉孔積滿陳年汙泥,富人則塗抹滑稽的脂粉。兩種極端的對照看似荒誕,卻指涉著比冰雪還嚴酷的現實境況。

樹立全片思想高度的,乃是末節車廂的人在大段獨白中所揭露的殘酷現實。他們的赤裸告白回溯了自己所處的黑暗歷史,藉以說明弱肉強食,操弄群眾的鬥爭求生本能其實不分階級,普世皆有,同時也直指人們執迷於“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幻影。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03.權力遊戲,人性何物

“宗教”也是《雪國列車》想要談論的一個子話題。當人類面臨末日的恐慌與對未來的徬徨,自然會對力量產生崇拜以及追尋心靈的寄託。電影裡的列車成了人們的“新興宗教”,永恆不停的神聖引擎是引領人們的神蹟。梅森部長強調秩序的演講與威爾福德口中的平衡自然,成為了信徒們所信奉的教條。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遺憾的是雖然宗教能夠帶給人們力量,但在有心人士的操弄下,也能賦予一個人極大的權力,這樣至高無上的權力讓人迷失,漸漸變得自大甚至自以為真理,如同自以為在創造平衡的威爾福德。於是這樣的傲慢,造就權力統治的誕生。

“革命”是《雪國列車》的故事主軸,也是對人性一針見血的諷刺。柯蒂斯在革命發生之前就曾經說過,“當我們到了列車前區,也會跟著改變的。”革命是一種對不公的反抗,但是革命者跟統治者有何不同?這是《雪國列車》所拋出的靈魂拷問。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柯蒂斯一再強調必須奪下引擎,這樣的一段話洩漏了渴望力量的心理動機。當他為此不惜犧牲同伴的時候我們發現,革命者與被革命者沒有不同,他們一樣可以為了自己的理念犧牲別人,而不是犧牲自己。而電影最後的那段告白,更是直指我們心照不宣卻難以啟齒的真實人性。

人性是什麼?這是電影片尾對觀眾所提出的一個問題。威爾福德認為人性就是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儘自己的職責,這也是《雪國列車》的階級論。每一顆螺絲釘都只是為了上層的人們創造利益,維持上層這臺貪婪機器的運作,而上層就是註定踏著下層的身體獲得利益,這就是威爾福德認對人性所下的最佳註解。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當人類因為不同的階級或立場進行競爭甚至是殺戮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對他人的同理心,利益和權力矇蔽了我們的雙眼,也忘了世界是人類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雪國列車》結尾南宮明秀與柯蒂斯的行為點醒了我們:只有喚回我們的同理心,意識到人類是個群體,我們才能掙脫人性的黑暗枷鎖。

04.打破框架,迎接新生

描述階級對立和貧富差距的電影作品,往往會陷入一個窘境就是結尾。此類型電影必須在結尾提出一個建設性的建議,不然前面的批判也就淪為紙上談兵。好在《雪國列車》的結尾避免了這種窘境,讓人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當人們喪失走出車廂的勇氣時,就已經死了。不論乘客穿上怎樣的皮草,享受著怎樣的娛樂,或是創造了多麼偉大的革命,這也只是可悲的循環。當人們忘記窗外美麗的風景,不去思索世界的變化,那麼末日從來就沒有結束,而是繼續存在於列車之中。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跨過17個年頭之後,既有的乘客只顧著跨年的喜悅,從未理解真正的解脫是關掉那永恆的引擎,打開17年不曾開過的車門,勇敢地走出去。因此電影最後,揹負著世界傷痕的乘客們與列車一同死去,踏上雪地的是從未呼吸過地球空氣的兩個孩子。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有人把這兩個孩子理解成亞當和夏娃,也可以把這兩個孩子看作是一種延續,孩子的天真單純,成了跳脫制度的一盞明燈。這兩個孩子沒有接受過教育,思維自然不受舊有的規則限制。只有在約束之外的人,才有可能完全不受約束。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他們要創造出怎樣的新世界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的是,整個末日隨著列車的出軌以及引擎的摧毀正式結束,而希望永遠都是來自於走出框架的勇氣。

關於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奉俊昊的這部電影比《寄生蟲》更深刻

這也正是影片所要揭示的主題:真正的革命,並非改朝換代後由下一個領導者繼位掌舵,週而復始在同一套機制內循環,而是去打破既定框架,在註定崩解的體制外另尋出路,儘管看似顛險飄搖,充滿不確定性,卻反而能看見新生的契機。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