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发文: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比SARS更具传染性


中疾控发文: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比SARS更具传染性

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迄今最大规模的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原始数据来自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的超过7万病例。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疾控发文: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比SARS更具传染性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研究人员的分析结果。


划重点:


▸ 无症状感染者有889例,占比1.2%。


▸ 粗病死率为2.3%。60岁及以上的死亡病例占比达81%,有合并症患者的死亡率高出很多。


▸ 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CoV和MERS-CoV更具传染性。


▸ 医务人员病例发病的高峰期可能出现在1月28日。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1716名确诊病例),其中5人死亡,粗病死率为0.3%。可能存在非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


病例数据


在报告的72314例病例中,确诊病例44672例,占比61.8%,疑似病例为16186例,占比22.4%;临床诊断病例10567例,占比14.6%。其中,大家较为关心的无症状感染者有889例,占比1.2%


在确诊病例中,77.8%的患者年龄在30~69岁之间,51.4%为男性,湖北省占74.7%,80.9%属于轻/中症


死亡数、粗病死率和和病死率密度


在确诊病例中,共有1023例死亡,粗病死率为2.3%

,男性的粗病死率为2.8%,女性为1.7%。在≥80岁年龄组的粗病死率最高为14.8%。病死率密度为0.015/10人天,即平均每个患者观察10天的死亡风险为0.015。


重症病例占13.8%,危重病例占4.7%危重病例的粗病死率为49%,病死率密度为0.325,即平均每个危重病例观察10天的死亡风险为0.325。


年龄分布和性别比


患者集中在30~79岁,该年龄组占确诊病例总数比例武汉市为89.8%,湖北省(包括武汉)为88.6%,全国(包括湖北)为86.6%。


中疾控发文: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比SARS更具传染性

60岁以上的老年组病例数占比,武汉为44.1%,湖北(包括武汉)为35.1%,全国(包括湖北)为31.2%。确诊病例男女比例武汉为0.99:1,湖北为1.04:1,全国为1.06:1。


时空分布


在确诊病例中,有0.2%的病例发病日期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病例均在湖北;有1.7%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10日之前,分布在20个省份的113个县区,其中湖北占88.5%。

中疾控发文: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比SARS更具传染性

有13.8%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20日之前,分布在30个省份的627个县区,其中湖北占77.6%;有73.1%的病例发病日期在1月31日之前,分布在31个省份的1 310个县区,其中湖北占74.7%。


医务人员病例


医务人员病例发病的高峰期可能出现在1月28日。


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1716名确诊病例),其中5人死亡。其中,可能存在非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


对1688名有病情严重程度的确诊病例进行分析,武汉有1080例,占全国医务人员发病总数64.0%,湖北除武汉外的其他地区394例(占23.3%),除湖北外全国其他30个省(区/市)214例(12.7%)。重症比例在武汉为17.7%,湖北10.4%,全国除去湖北外为7.0%。


按照不同时段,武汉医务人员重症比例从最高时38.9%,逐渐下降,到2月上旬12.7% 。

中疾控发文: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比SARS更具传染性

基于以上数据,研究人员认为,虽然2019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但大多数患者为轻症表现,总体粗病死率低。在死亡病例中,大多数为60岁及以上患者,且患有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此外,本研究另一主要贡献是首次描述了2019新冠肺炎的发病流行曲线。

中疾控发文: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比SARS更具传染性

总体曲线呈现暴发流行模式,2019年12月发病的病例,可能为小范围暴露传播模式;2020年1月,可能是扩散传播模式。


这种暴发流行的时间趋势与先前调查结论一致,即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可能有野生动物交易,使得新型冠状病毒从一种仍然未知的野生动物传染到人类,继而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截至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任何一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发生了超级传播者事件


最后,研究人员提醒大家,虽然截止2月11日显示的疫情形势趋于下降,但疫情尚未结束,尤其是复工后大量人员流动与接触,增加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必须继续落实好社区和劳动场所等为单位的首例病例的发现和处置,防治疫情反弹。


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45-151.

参考:科学网、奇点网、中国新闻网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