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原文:愚公:我可没教你们不怕困难

在小学语文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人,为了搬走门前的两座大山,指挥全家一起挖山,后来智叟嘲笑他: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课本中说: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

其实愚公移山原文并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而是出自《列子》第五卷《汤问》中的一个事例

《愚公移山》,原文:愚公:我可没教你们不怕困难

《汤问》这篇文章通篇讲的是关于道家思想的讨论,和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没有半点关系,愚公移山这一段的上文是: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原文的意思是殷汤问夏革事物的大小、长短、同异是如何体现的,夏革举了好几个例子后,接下来就举了愚公移山的例子,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来说明,时间观不同的人对于世界认知的不同。在愚公看来用万世子孙来搬走两座大山所用的时间,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智叟则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俗人而已,这个对比体现出愚公契合于道,智叟累乎于形的道家思想。

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党的七大闭幕词,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赋予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这篇故事在毛主席的讲话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此后,《愚公移山》作为中共七大的重要文献,成为既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用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中国的风格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了精辟阐述,永远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引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