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在前不久結束的奧斯卡頒獎儀式上,奉俊昊執導的韓國電影《寄生蟲》一舉拿下了四個含金量很高的獎項,成為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優秀嗎?我認為是的。《寄生蟲》完美嗎?很難堅定地這麼說。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這個影片並非像《美麗人生》、《蝙蝠俠:黑暗騎士》那般壓倒性的絕對好評。儘管《寄生蟲》的專業媒體評分極高,但在豆瓣上則已經降至8.7分,不少中評的點贊數量非常高。這不禁令人好奇,為什麼會這樣?

(一)

我看完《寄生蟲》的第一感覺是,這個電影的節奏感、戲劇張力、想象力都很不錯。當我去看他人的影評時則又發現,《寄生蟲》的邏輯和常理成了不少人詬病的地方。其實,仔細想想,這些影評說得也並非沒有道理。

  • - 貧富階級

在《寄生蟲》中,金氏一家作為窮人卻個個掌握了優秀的技能,兒子擅長英語輔導,女兒輕易就能化身藝術治療師,母親能快速掌握豪宅的起居管理,輕而易舉滲透了傻白甜的富人家庭。這在很多人眼中頗為荒誕離奇。富人的保姆和司機可不是誰都能做的,往往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而金氏一家滲透的太快了,這顯得並不是很符合常理。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在我看來,金氏一家並不能代表窮人階級。關於窮人為什麼會是窮人,這個問題頗為複雜,不僅僅是努力、智商情商、知識、人脈資源、運氣、眼界等因素的單一結果,而是一個複雜的、相互影響的系統效應。在《寄生蟲》中,金氏一家確實在社會底層,但他們卻與社會底層有些格格不入。金氏一家懷才不遇,他們貧窮,但人卻不志短。在他們身上,窮人的特徵並不多,很難引人思考他們為什麼會是窮人,甚至不如新聞報道。在電影中,關於窮人的探討確實是比較淺的,多是一閃而過的畫面,未過多深入窮人生活。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與之對應的是富人家庭,樸社長一家真的能代表富人階級嗎?《寄生蟲》將這一富人家庭表現得較為空洞,有的只是有錢人生活的表面。他們為什麼有錢?他們有什麼富人有而窮人沒有的特徵?真的是因為有錢才善良?有錢人的社交生活又是如何?諸如此類問題幾乎沒有得到解答。不妨問一個尖銳的問題——看完《寄生蟲》後,樸社長一家除了有錢好騙,還給觀眾留下了什麼印象?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寄生蟲》中的人物都不具有社會典型意義,無法代表階級群體。換言之,過度解讀《寄生蟲》的貧富矛盾是不合適的,這個電影並未非常深入的挖掘貧富矛盾,電影高潮窮人富人之間的相殺更多是個體行為。甚至,在《寄生蟲》中,貧富矛盾並未多麼尖銳,電影也沒有過多的對窮人或富人進行批判。

  • - 故事邏輯

《寄生蟲》的拐點在於老保姆雨夜按門鈴。在這之前,金氏一家以輕快的節奏推進,一家四口相繼在樸氏一家中任職,整體價值是「由壞變好」。但是,老保姆的雨夜門鈴則成了金氏一家命運的轉折。很多人認為,金氏一家開門的行為實在是過於瘋狂,不合邏輯。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關於這一點,我認為說得也是有道理的。儘管電影在前一個場景簡要的表現了金氏一家的良知,他們喝酒間還會考慮之前取代的人的工作命運,但是金氏一家開門的風險實在太大了,不符合人物最小保守行動原則。更合理的設計應該是雙方不斷扯皮,金氏一家堅持不讓進,而老保姆堅持要自己拿東西,並在最後由老保姆祭出殺手鐧,給出金氏一家不得不開門的理由,這一場景才算合理結束。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除此之外,《寄生蟲》也存在各種大大小小的邏輯漏洞。樸氏一家對金氏一家的各種漏洞疑心甚少?樸氏夫人似乎只是個花瓶,樸社長為何如此深愛?他們一家為何看起來沒什麼家庭矛盾?金氏一家為何要冒險滲透四個崗位?如果哥妹二人工作穩定,那他們家的收入已經不少了,而每滲透多一人,暴露可能性就多一分。萬一暴露了,金氏一家最終又沒工作的境地。一方是低風險中收益,一方是高風險高收益,金氏一家為何選擇後者?房產中介在勘察房屋時難道不會發現地下室嗎?閃爍的燈泡為何一直沒有更換?

最重要的問題是,如果《寄生蟲》真的有那麼多邏輯漏洞,為什麼還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我認為,《寄生蟲》確實沒有交代以上諸多問題,但是這些邏輯漏洞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

(二)

論創意,《寄生蟲》可謂一絕。當老保姆走進地下室的那一刻,頓時讓人了悟“寄生蟲”的片名是什麼意思。原本金氏一家滲透進富人家庭後,我以為這就是電影所謂的“寄生”。但是,揭曉老保姆夫妻地下室的秘密後,不得不說,這樣的設計更符合“寄生蟲”之意,頗為形象。甚至,這一寄生關係還引人遐思,窮人躲在豪宅地下室,是否寄生了一個又一個的上流家庭?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可以發現,《寄生蟲》的兩個巨大轉折,都是圍繞“寄生蟲”這一靈感而產生的。如果是想要揭曉“寄生關係”這一靈感,完全可以將鏡頭給到老保姆。但是,為了讓這一真相的揭曉更有衝擊力,電影幾乎整個前半段都在鋪墊。而在結局時,電影讓金氏父親轉變為這一豪宅、富人家庭的“寄生蟲”,諷刺意味十足。為了實現這一諷刺性的轉變,電影在高潮部分激化了貧富矛盾情緒,將金氏父親逼上這唯一的道路。換言之,《寄生蟲》的高潮是為了“金氏變成寄生蟲”而服務的。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以這種角度來看,《寄生蟲》無關貧富矛盾,核心主題其實是「寄生關係」。試想一下,如果將高潮部分的貧富矛盾換成其他矛盾,只要能將人物逼上絕路,完成“寄生蟲的轉變”,那麼整個故事框架——「揭示寄生關係」和「變為寄生關係」的兩次巨大轉折——依舊是行之有效的。《寄生蟲》想要表達的,始終是描繪出這一“寄生關係”。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寄生蟲是生物學的概念,有三種寄生形式,分別為共棲、互利共生、寄生。電影中,金氏一家起初滲透進富人家庭,金氏一家受益,而樸氏一家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乃共棲。而金氏一家和老保姆夫妻的矛盾引發了樸氏一家的慘案,這則可以看作是寄生關係,即被寄生的一方不僅不受益,而且還受害。我們總是會從大自然中品悟道理,以大自然為比喻,譬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老院長就以鳩佔鵲巢的現象比喻社會競爭的激烈。而在《寄生蟲》中,則為我們描繪了另一幅大自然的比喻,讓我們一睹人類社會中那些近似“寄生關係”的現象。

之所以說貧富矛盾並非《寄生蟲》的重點,是因為這將導致一個更嚴重的潛臺詞。發生寄生關係的是兩個物種,如果貧富矛盾是重點的話,這是否暗示窮人和富人是兩個“物種”,跨越彼此階級的可能性為零?

我相信《寄生蟲》並非想要表達這點,窮人變富人很難,但並非絕無可能。而且,窮人和富人也並非二元對立的關係。相反的,只不過是因為窮人寄生富人是最為直接的表現方式,用來表現“寄生關係”的人類社會比喻很合適,因此電影設計了窮人和富人。並且,在設計窮人富人的時候,電影也沒有過多的賦予其典型意義,使窮人富人成為一種符號象徵,而非群體代表。如此,就能理解為什麼《寄生蟲》的窮人不那麼“窮人”,富人除了“有錢好騙”沒有給人留下其他印象。因為他們並非重點,窮人富人甚至是能更換的符號。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在我看來,《寄生蟲》的“寄生關係”是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隱喻。看到這一巧妙的設計時,觀眾絕不會只想到窮人寄生富人,而是會發散思維想到人類社會中的其他“寄生現象”。

舉例而言,當啃老族放在話題中心,難道不會想到“寄生蟲”嗎?當畸形的戀愛關係進入大眾視野,當灰色產業被曝光,不也有“寄生蟲”的影子嗎?與其糾結貧富矛盾,不妨思考一下,“寄生蟲”為什麼會在社會上存在?“寄生蟲”是如何轉變而成的?我認為這是《寄生蟲》更重要的價值。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如果說“寄生蟲”這一靈感設計是想象力的盛宴,那麼徐徐漸進的矛盾衝突、層層升級的戲劇張力則是導演編劇硬實力的體現。一方面,《寄生蟲》非常善於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尤其是老保姆雨夜按門鈴,從那一刻開始,整個故事就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金氏一家的命運會如何?樸氏一家是否會發現端倪?老保姆夫妻的命運又會如何?我至今猶記得,當金氏一家暴露在老保姆夫妻面前,金氏一家的謊言被拆穿時,我幾乎是屏息著觀看。直到電影最後,金氏父親躲進地下室成為寄生蟲的真相揭曉後,我才長舒一口氣,每個場景的戲劇張力都拉滿。

另一方面,《寄生蟲》對細節的處理非常優秀,尤其是伏筆和因果聯繫。樸氏一家之所以會帶兒子去外地過生日,是因為小兒子曾經目睹老保姆丈夫從地下室出來;如果沒有樸氏一家帶兒子去外地過生日,金氏一家鳩佔鵲巢的場景還得另外修改,老保姆雨夜按門鈴和地下室秘密的揭曉等情節也就很難順利推進。僅此一個例子,就能看到《寄生蟲》在事件因果聯繫上的細膩。這讓電影的整體聯繫更加緊密。

評《寄生蟲》:奧斯卡最佳不等於完美,關鍵在於看懂“寄生關係”

至於其他伏筆和細節,比如老保姆為什麼吃兩份飯?為什麼敏赫要送石頭?為什麼石頭沒砸死金氏兒子?金氏女兒是如何馴服樸氏小兒子的?樸氏女兒為什麼愛上金氏兒子?金氏父親為什麼朝樸社長動手?……這些細節大家可以自己前後聯繫得知,也可以翻閱他人的影評分析,對此我便不贅述了。

結語

《寄生蟲》確實稱不上完美,仔細挑的話是能找到不少邏輯漏洞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言,貧富矛盾甚至都不是影片的重點,劇情和人物基本上都是為了表現“寄生關係”而服務的。以這個角度來看《寄生蟲》,不難發現這個電影對人類社會某些關係所作的隱喻是絕妙的,發人深省的。總而言之,奧斯卡「最佳」諸獎,的確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