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孃家時,小孩哭鬧,父母生氣摔東西,你怎麼看?

用戶2298599717565


這種事情我遇到過。


我倆娃一個九歲一個7歲,我媽65,我爸67。


有一次要吃飯了,女兒要去小桌子吃,邊吃邊看電視。


我媽不讓,說太冷了,兒子就賭氣不吃,跑裡屋去了,女兒在一邊哭叫,我媽就不願意了,“好好的吃飯,怎麼就這樣!”


我爸也低聲抱怨“這吃的什麼飯啊!怎麼孩子這熊脾氣!”雖然沒說,但是意思是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別來我家吃飯。


當時我心裡五味雜陳。

我的情緒是這樣的:

1. 生氣,


希望女兒、兒子表現好一些,希望他們能愛姥姥姥爺,表現得乖巧一些。


2. 難過


希望我媽我爸能心平氣和一些,作為老人包容一些,而不是跟小孩一般見識。


3 自責


責怪自己沒有把孩子教育好,給父母添亂了。

科學發現,人有兩種大腦,情緒腦、理智腦。


當情緒腦掌權的時候,理智腦無法發揮做用,也就是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無法理智地思考問題。


當理清了自己的情緒時,我理智地梳理了自己的想法:


1. 我無法改變父母。


父母的脾氣一向如此,我無法改變,他們有他們的優點,也有不足,我要做的是多鼓勵、多學習、少指責、不改變。


2. 一個惹人討厭的孩子,是需要幫助的孩子


孩子也不是不懂事,只是有時候,遇到些問題,需要我們給他們指出問題所在,很正常。


3. 我不完美,但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也無需自責,我沒有拍桌子跟著喊已經很好了。


我只是在盡力做好我自己,衝突無法避免,做得不好就改進。


想明白這些,我的對策也挺清晰的:


1. 對兒子:跟九歲的兒子說,“現在去吃飯,別讓姥姥上火,我知道你懂事,這個事情回家談”


2. 女兒:抱了抱哭個不停的女兒,告訴她,


“姥姥不讓你在小桌子吃飯,是因為她愛你,怕你看電視吃飯太慢,菜涼了肚子疼。


這裡是姥姥家,姥姥說了算,你如果想在咱家邊吃飯邊看電視,可以跟爸爸媽媽商量,但是在姥姥家,你需要聽她的.


你是自己哭一會,還是我陪你哭一會?”


她繼續抱著我哭了一會,就回去吃飯了。


3. 對父母:上了飯桌,我跟姥姥姥爺說,爸媽,別上火啊,他倆就這樣。等孩子們上了飯桌以後,我誇了誇他們最近的表現,緩和一下氣氛,慢慢一家人重新開心起來。

總之,

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已經定型,是由於他們的原生家庭決定的。


然而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可以越來越好,因為我們就是他們的原生家庭。


嘿卡羅爾


兒子兒媳帶孫子從南方回北方過年,因趕上疫情多住了幾天,因孫子淘氣爺爺竟動手打了孫子,兒子當時沒說啥,過後去門外抹起了眼淚。兒子全家回南方了,臨走時說三年之內不領孩子回來,他自己一年回家兩趟得了。現在網絡發達,想看孫子可以視頻。父母年歲大了,喜歡靜,可以理解。


用戶1851229219859323


這個問題很有代入感,也很有畫面感。

想想,已經嫁出去的女兒,帶著外孫回一趟孃家,家裡人該是多麼開心啊!

記得我出了月子,就迫不及待讓老公載我回孃家,心裡有太多的話太多的感情要和爸媽說。

如果不是經歷懷胎十月、幾個小時的陣痛宮縮、產床上撕心裂肺的疼痛用力,我永遠不會知道生養一個孩子要花費這麼多時間精力,有時甚至要賭上一條性命。

基於此,我想問,世界上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愛屋及烏,哪有父母不愛外孫的?除非他們的女兒做了什麼讓老兩口傷心的事情,父母才會一時情緒發洩,生氣摔東西。

另一方面也說明,父母有好的情緒,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我公婆是地道的農村人,婆婆心地善良,對鄰居、親戚度很真誠,對我小姑子尤其的好。

小姑子的老公工作在外地,她只能帶著兩個孩子追隨而去。我婆婆擔心他們的吃穿,幾乎每天都要和他們視頻,這次過年回家,受疫情的影響,他們延遲了出門時間,只能在家辦公。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婆婆每天做好吃的飯菜,看著兩個小傢伙吃得狼吞虎嚥,她就很開心,閒暇之餘,她逗弄兩個小孩,常常被孩子天真的話逗得哈哈大笑,小孩哭鬧摔東西?那是不存在的!

如果兩個孩子哭鬧,我婆婆一般都是讓小姑子來處理,她從來不會干涉小姑子的教育方式,小姑子需要她做什麼,她就幫忙做什麼,從來不會多話。

我能感覺到,她內心那種家和萬事興的純粹心願,五十多年來,這種平和的心態,讓她收穫一個平和溫馨的家庭氛圍,所以說好的情緒實在是太重要了。

題主所說的這種情況,就是可能父母剛好有煩心事,又趕上小孩哭鬧,他們一時沒控制住,所以摔了東西。

作為子女,要多關心父母的身體和情緒,小時候他們為子女遮風擋雨,老了,子女也該成為他們的保護傘,護他們周全。





山茱萸家


我父母那麼重男輕女,我回孃家也沒對我孩子發過火。不過我從不住孃家,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孃家不把我當自己人了,所以我有自知之明。都說打狗還要看主人,父母對你孩子發火,那是給你看的。說明對你不耐煩了,趕緊走吧,住那兒幹啥。哪兒都沒有自己家好!


心向陽a花自開


那這個我就直接說了,父母教育小孩生氣摔東西證明他們年輕不知道什麼方式好。但是如果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動不動摔東西,這個就有問題了。

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人家都不會說長輩的問題,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可能過於溺愛,過於暴力解決。有一次我同學帶孩子來找我們,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很驚詫:“有時候看到兒子淘氣都想跟他掐死。”當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有時候也有受不了的時候,但是差一點沒有到想掐死的地步。哈哈😃

您父母生氣想用他們的那種氣勢壓住人,其實孩子最不吃那一套,有時候過分了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父母的問題我們就原諒好了,畢竟年齡大了,再改也很難了。但是我們身為新時代的媽媽還是應該學習一下育兒這個問題。持續不斷的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推薦您幾本書: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三十多年教育生涯的經驗總結,他針對不同孩子實施不同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他強調用閱讀、觀察大自然和勞動提高孩子閱讀力,發展孩子的思維,使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最可貴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列舉了大量幫助“後進生”的例子,理論和實操兼備。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善解人意。

臺灣“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的創辦人李雅卿,卻告訴家長:

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價來討好成人。

一個成人,只要心中還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絕孩子獨立思考、發展自我的劊子手。

《童年的秘密》意大利 瑪利亞·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也許各位爸爸媽媽都不陌生,有一些幼兒園辦的蒙氏班,收費昂貴,說是全用蒙氏教具的,就是打著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旗號。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揭示父母及環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能自己成長髮育,父母和老師只需要提供適宜的環境即可,過多的幫助反而會阻礙兒童的發展,讓兒童成長為有缺陷的大人。

《愛和自由》孫瑞雪

孫瑞雪的書,除了這本,還有《捕捉兒童敏感期》和《完整的成長》。

這套書是孫瑞雪老師對蒙臺梭利教育法在中國實踐的記錄,她通過自己十多年的教育實踐,用兒童身上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詮釋和證明蒙氏教育思想對兒童真正的愛和教育!

有豆友評價此書:跪著推薦!

哈哈,不一定下跪,但的確值得閱讀。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的身心健康比掙錢重要。

我們生下孩子,不僅僅是養,更重要是育,如果只養不育,和禽獸無異!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美國 海姆·G·吉諾特

這是一本講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的書。

父母對待孩子,光有愛是不夠,好的父母需要技巧而且要會使用這些技巧。

我有好幾本同類的書,選擇此書,除溝通技巧實用,更因為我愛了書中的一句話:

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

《母愛的羈絆》美國 卡瑞爾·麥克布萊德

全職陪娃十年整,我最深的感悟之一:媽媽決定一個家庭的成敗!

有句話說:媽媽的情緒裡,藏著一個家庭的風水。

媽媽開心了,家裡就溫暖如春;媽媽發火了,家裡就冷如冰窖。

那什麼因素對媽媽的情緒影響最大呢?很明顯,是爸爸!

所以,請爸爸們一定一定好好愛媽媽,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溫暖如春的家!

這本書的封面寫了一句話:

如果你希望你賺的錢是為孩子上大學用的,而不是看心理醫生用的,那麼強烈推薦做了母親的人都看看這本書。

讀完此書後,對這句話深深認同。

母親的控制慾傷害過每一位孩子。電影《囧媽》說的也是這個事!

《不抱怨的世界》美國 威爾·鮑溫

這是十年流行市面的一本書,那時好像人手一個紫手環。

書不厚,道理也不深,就是不要抱怨。

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樂的人,沒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嚮往。

這本書算不上經典,但我卻很想放在這裡,放在十本育兒書中間。

我以過來人的經歷知道,一個在工作和家庭的夾縫中生存的媽媽,面對一地雞毛的瑣事,很容易抱怨。

抱怨,真的沒任何用!與其把能量消耗在抱怨產生更多的負能量,不如接受現實,繼續前行,哪怕走得很慢,總比站在原地強。

《美感是最好的家教》日本 山本美芽

在中國,蔡元培非常推崇美育,他說:

要提倡美育,當心靈寄託在美好事物上,就會忘記煩惱。

文學兼美學大師朱光潛也說:

理想的教育是讓天性得到充分發展,除身體強壯外,心理真善美都要滿足。

山本美芽的這本書,從媽媽角度出發,如何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風聲雨聲、媽媽的髮型服飾、語音語速等方面塑造培養孩子的美感。

書不算厚,語言通俗易懂,媽媽也能獲得很多啟發和靈感。

我很喜愛這本小書,它很基礎,如果想對美育有更多瞭解,可閱讀朱光潛的書。

如果媽媽們還在糾結:

要不要給孩子學音樂?

要不要給孩子學鋼琴?要不要陪孩子練琴?

要不要參加考級?

我覺得可以讀讀此書,在這本書裡,你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如果家長只是為了培養孩子美感,不一定學樂器。可帶孩子到大自然,看畫展,聽音樂會,在這些活動中有意識培養孩子審美力。

如果家長確定孩子學樂器,一定要花心思陪練,因為彈琴枯燥,小孩子很難堅持下來。

這本書算不上最經典,但介紹很全面,作者的文筆也不錯,有自己的思考和體會,比那種單純的百度百科式的介紹要有溫度。

童書不僅是孩子的書,也適合大人閱讀。

《小王子》裡最有名的那句話: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

希望媽媽們多讀童書,理解孩子:無論走了多遠,都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

這本書算不上最經典,但介紹很全面,作者的文筆也不錯,有自己的思考和體會,比那種單純的百度百科式的介紹要有溫度。

好了,有時候悟空問答提供的是瑣碎的答案,在育兒的心理學裡面有很多值得研究學習的,我們都是新手媽媽,一起努力前進。

童書不僅是孩子的書,也適合大人閱讀。

《小王子》裡最有名的那句話: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

希望我們都能理解孩子:無論走了多遠,都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


阿童木媽媽


我覺得肯定是你沒做好,才讓父母摔東西的,我姐姐和我今年都在孃家過年,我和她都有小孩,相反,我姐姐天天捧著手機,白天捧,晚上捧,小孩才10個月,不是放床上就是放學步車裡,我爸媽天天生氣罵她,但很疼愛姐姐的孩子,我覺得肯定就是沒照顧好小孩或者你沒做好事情,但是,如果確實有其他家庭矛盾,那還是回自己的小家庭去吧!


肥肥208536362


這種情況我沒經歷過,我父母就我和我妹妹2姐妹,我妹妹遠嫁,我離父母就幾分鐘車程,我妹妹一兒一女。我一兒一女,我兒子最小,我父母最疼我兒子。回家都是我父母帶,我天天除了吃就是睡,我兒子在我爸媽家事一下不會哭,都是他們哄著的,我如果打他罵他,都會被我爸爸罵,我女兒和我姓,上我家戶口,但是我爸爸還是最愛我兒子,其他3個都沒得比的,我覺得我很幸福,


闕以樂


還用說嘛,人都是感情.感性的動物。自己孩子哭,父母還摔東西,說明什麼,說明你不重要。這哪裡是摔東西,這就是摔你的。父母要是愛你,應該回去看孩子為什麼哭,會去哄勸,而不是所謂的摔東西。我孩子去父母家裡,我父母都是捧在手心的,想吃什麼做什麼,我弟弟,弟妹都疼愛的不得了。有時候我不在家,他們也會去我家,把孩子帶去玩幾天,我媽有時候想我寶寶都會想的難受。記得有一次,我小寶寶沒帶去,結果飯做好了,我媽心情不高興,嫌我沒都帶過去,那頓飯都吃的不開心🙁。我弟弟也是有孩子的,所以說,這摔東西不是摔孩子的,懂嘛



好好小姐3號


我平時回孃家就是小住,最長五天最少三天,成家以後因為工作和孩子的種種原因,一個月回一次有時候兩三月才回孃家看一次,爸媽都想念我和寶寶,回去小住下他們只顧著親呢,時間長不見也新鮮給他們原有的生活增添了活力,住段時間後心情慢慢平復,而接下來面對的就是多了幾口人麻煩就會多這是事實,時間長了他們就會想念之前清靜的日子吃完飯出去溜達溜達去人群裡湊熱鬧,我覺得這種心態很正常。人都喜歡熱鬧,偶爾熱鬧下調節生活,但終歸要回歸常態那是我們生活的習慣。


陽陽39433


我會帶孩子敢快離開,我經歷過這種事,孩子小的時候淘氣父親當我的面打孩子,孩子哭我也跟著抹眼淚,心裡不是滋味。從那以後,很少帶孩子回孃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