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母親的疫期感悟,妙不可言,給人慌亂無序的生活指明方向

這個年,是個關

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心簡單,人厚道

同心同德,永往無前

慈悲心、同理心,開啟心之力,共克疫情關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所妙不可言的“內在的學校”,

人性本善,慈悲是人與自然靈性的共鳴。

2020年春節,每一箇中國人都將銘記,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多少母親沒有盼到兒女會回來過年?有多少母親依依送別兒女奔赴武漢和各定點醫院救治病人?

作為母親,面對世事難料,太多不確定性,怎樣保護孩子?怎樣培養孩子?面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禍事又要讓孩子有怎樣的能力和氣度去面對不確定的人生?

這位母親的疫期感悟,妙不可言,給人慌亂無序的生活指明方向

01.

思考,才是學習的常態

疫情當前,網上學習卻正是紅火,停課不停學,很多人誤解了,有識之士會發現這種忙碌中不乏亂象。

疫情 ,是一場大災難,正如國歌裡唱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風華正茂的少年青年學子,都應該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2020,千年一遇,也是人生的一場大課。這堂課沒有預定的教材 ,沒有教學大綱 ,沒有現成的教案。對家長 、對老師對各部門都是一次考驗。

一場疫情或災難,是一場眾生的檢閱,也是人類是各行各業的考試。

關鍵時候,醫者仁心,救死扶傷,這是擔當使命,是職業尊嚴,更是慈悲大愛。看火神山10天的建設速度,咱們的孩子能認領哪些活呢?(自行查找有關火神山建設的各項工種,看孩子們能選哪一項。)哪一項工作不重要?哪一項分工高級或低級?

在這個疫情到來的時候,各單位保潔人員夜以繼日在消毒,超市人員在工作,物流人員在工作,公安警察在工作,醫生和護士更是在冒著生命危險救死扶傷,一般人不願意談及的殯葬工作人員又該如何面對每一天?社會分工不同,但是人格平等,每一個人,每一項工作,都有價值,都值得尊重。

天生我材必有用 ,心力所達 ,一切皆有可能 !

一個口罩的事,檢驗的是家庭教養的根本,是個人衛生的素養,是民族文明的程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疫情肆虐,誰都不能置之度外。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呼吸——實現了眾生平等。

怎樣才能聽見呼吸的聲音?每臨大事有靜氣,我們不妨都靜下來,靜下來,才能聽見古人的信息,醫生的話語,政府的安排,也能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位母親的疫期感悟,妙不可言,給人慌亂無序的生活指明方向

02.

養好你的靜氣、正氣、靈氣

培養靜氣、正氣、靈氣,是人性自身的動力,是傳統文化的自信,是時代脈動的需求。

<code>靜 氣 /<code>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吐故納新,完成新陳代謝。古人傳曰:每日清晨盤膝靜坐,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以鼻孔而行。

細調呼吸,就需要靜下來,在一呼一吸之間找回許久未有過的平靜。經絡學說和導引吐納術,而導引吐納術主要講的就是呼吸。拳諺:“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在武術中指的就是呼吸的運用。此氣清而平,能平則和,和則暢達,暢達則通行無阻。

做到“和”需得“平”,而人,總是意難平,才會有生氣時呼吸的急促,情緒的暴躁,行為的過激。

能不能靜下來,體恤他人的不易,為他人著想 ,才有我們自己的呼吸均勻,平心靜氣,心曠神怡。

靜下來 ,反思甚至懺悔人生中有沒有愧對他人;靜下來 ,梳理自己一直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

靜下來 ,聽聽家人隱忍了多少事;靜下來 ,喝杯咖啡,想象一下,疫情之後 ,要以怎樣的心態重啟人生?

靜下來,從自身最基本的養護和衛生做起,愛自己,才能愛人如己。一個人先把自己的防護做好,再保護全家,推己及人,就是對家人負責,對同事友愛,從家庭基本單位到社區街坊鄰居,那這座城就安全了,都這樣做,國家就安全了,有這個基礎,才有實力談命運共同體。

冠狀病毒襲擊的是肺臟,肺是嬌髒,最容易受到傷害,保護的方式不是把這個部位煉成鋼鐵,而是身體本身就設置了一層一層的保護,吐故納新,吐出廢氣,納入新鮮的空氣,補充氧氣和能量,促進血液循環,保障各器官協調運作,維持生命鮮活。靜氣,是一種生命的常態,每臨大事有靜氣,也是一種心境和氣度。

迴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有平和的呼吸。

而城市,沒有規劃的城市,連呼吸都是問題。多少人的生涯,從偏遠山區到大城市,是一路考過來的,我們的夢想實現了嗎?為什麼連基本的呼吸都那麼艱難?

這位母親的疫期感悟,妙不可言,給人慌亂無序的生活指明方向

<code>正 氣 /<code>

人是天地之心,天地之間有正氣,當人生病時,醫生會說:邪氣入侵。一個城市生病,甚至地球生病,是全人類正氣不足。當民族危難的時候,我們呼喚什麼呢?正氣

個人需要正氣,有正氣 ,百毒不侵;社會需要正氣 ,邪氣成不了氣候 。免疫力,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競爭力,正氣,就是免疫力。

在這危難關頭 ,且不說被有些人如何“聰明蓋世”,看那些電視劇都是宮鬥,看誰狡猾看誰厲害 ,有多少人願意選擇厚道?

有些人以為的靜氣就是暗算,豈不知自己早已失信於人,失信是最大的破產。整個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失信,沒有正氣,就會想歪門邪道,論文造假,食品造假,新聞造假……終究是自釀苦果,害人又害己。

兩次疫情,每一次都是鍾南山帶領團隊衝鋒在前,這就是正氣 ;大年三十 ,人人都歸家團員 ,醫生卻捨身逆行 ,這就是正氣 ;看央視老戲骨的朗誦《相信》,每一個人的精神面貌都是一身正氣……是什麼支撐他們在各行各業逆行而出?是正氣。這種浩然正氣,讓他們義無反顧 !

當延期開工 ,延期開學 ,被動關在家裡一天兩天甚至三天都還好說,一個星期,或者再一個星期,或者不確定幾個星期能夠正常地出去,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掩飾心中的焦慮。作為母親,該怎麼辦呢?想想那些送別成才的孩子奔向疫情重災區治病救人的母親有怎樣的焦慮吧?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有多少母親懂得?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深度體現在職業生涯中的勞動與創造、成就與幸福。

每個人從原生家庭開始的生涯歷程。每個人家庭淵源不一樣,出生地點不一樣,即使受到同樣的教育,環境不一樣,各人的使命擔當不一樣,理想不一樣,註定了每個人的歷程都可能是一部獨特的傳奇。而成就人生的就是矢志不移的正氣。有正氣,就會積極向上,無懼困難,意志堅定,永往無前!

男人,有正氣,有擔當,怎麼都帥,才能成為家庭頂樑柱,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女人有正氣,怎麼都不俗,家族傳承才有根基,民族興盛才有希望。

浩然松風揚正氣,否極泰來戰瘟疫。

方言人生初心在,靜待春來百花開。

這位母親的疫期感悟,妙不可言,給人慌亂無序的生活指明方向

<code>靈氣 /<code>

暫時認定的病毒宿主——蝙蝠,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福氣的象徵,為什麼現代人不能與之靈性相通?那些吃蝙蝠的人到底怎樣的心腸?

2018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Olga Tokarczuk 說:當我寫作時,我必須感受自己內心的一切。不論是人還是物,不論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

組委會給她的頒獎語就是:“她用百科全書式的熱情呈現了一種充滿想象的敘事,代表了一種跨越重重邊界的生命方式。”

有多少母親沒有培養過孩子對生活的細膩感悟呢?孩子們對於動物,可有一顆慈悲之心?對於他人可有一顆同理之心?毛毛蟲的夢想是怎樣實現的呢?為什麼毛毛蟲會有第二次生命?

靈性的覺醒,呼喚的是自覺自律,是面對弱者的惻隱之心,是對同伴的體恤之心,是對上司和長輩的由衷尊敬,是在危難時不假思索的拯救。

《老子》開篇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擁有上德的人,行為是自覺的,心中沒有“德”的概念,這才是真正的“德”。擁有“下德”的人,行為是被道德標準促使的,心中有“德”概念,行為是自律的,不希望缺失德,其實這是“無德”。

擁有上德的人,行為是自覺的,沒有動機,是一種無動機的自覺行為。擁有上仁的人,行為是自律的,沒有私心,是一種沒有私心的自律行為。擁有上義的人,行為是自律的,有私心,是一種有私心的自律行為。擁有上禮的人,行為是靠禮法條文規範的,這些條文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遵守,因此需要強制推行實施。

優秀的人都是自覺自律的,不是別人喊一下才動一下。學生在家學習,最需要的是自覺自律,人與人的差距也是這樣形成的。

這位母親的疫期感悟,妙不可言,給人慌亂無序的生活指明方向

這個加長版假期,每個學生是否學會養成了清潔衛生習慣呢?是否懂得心理調適呢?能不能跟父母好好相處呢?

為此,我們根據當前情況,推薦青少年心理調適方案:

1、正視疫情,從我做起,保護自己,關愛家人。學會辨識有效信息,不受負面信息影響。鍛鍊身體和心智,摒除不良作風,讓家庭充滿愛。開通教師與家長、學生的聯繫方式,教師隨時與學生和家長溝通指導;

2、制定健康的作息時間,自覺自律;世上唯一公平的就是時間,在同樣的24小時,如何做到勞逸結合,高效學習和有效休息,學生自己拿出方案,遵照執行。

3、與體育老師配合,堅持每天鍛鍊身體,保護眼睛。網絡學習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眼睛的保護,從早晨醒來,睜開眼睛讓眼珠尋找天花板四個角,直到眼睛潤澤明亮;聽課後,搓熱雙手,用掌心蘊眼,也是有中醫淵源的好方式。

4、幽默是一種智慧,珍惜在家裡與父母相處的時光,每天給父母講一個故事或笑話,逗父母開心,也讓父母講故事或笑話。

5、瞭解自己的家族歷史,父母的成長故事,在家庭中找到成長的動力。很多學生找不到學習動力,看不到父母的艱辛,父母有正氣,孩子才有正氣,這個假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6、練一手好字。無論硬筆字還是毛筆字,靜下心來,練習就會有收穫,練字,也是養心。童蒙養正,坐姿端正,才能寫一手好字,字如其人,見精氣神 。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今天孩子看到怎樣的世界,將建成怎樣的世界?我們該拿什麼傳給下一代人?

走過教育旅程30年,我覺得教育該給人一種氣質,一種積極向上的氣質,這種氣質是文化的薰陶,是習慣的養成,是精神的凝聚。這種氣質就在靜氣、正氣、靈氣中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