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钱从哪里来?

香帅:钱从哪里来?

2020年第一天,黄浦江边一幢古老的建筑里,她身穿酷炫黑漆皮及膝裙,脚踩黑色长靴,褐色短发利落地束起,一个跨步迈上讲台,手持话筒脱口演讲,声音温柔而有穿透力。台下挤满了听众,他们的目光追随着她,仔细倾听她的演讲。

香帅:钱从哪里来?

演讲者是知名金融学者香帅,这是她的新书《钱从哪里来》正式发布的第一天,现场听众大多是迫不及待要知识尝鲜的粉丝,她的演讲正是书中核心观点和精彩内容的“现场版”。

在金融圈里,香帅是个带着传奇色彩的名字:

她来自主流的枯燥学术世界:名校海归金融博士,北大光华的副教授,博士导师,拿自然科学基金,写复杂深奥的理论模型,编程序,看数据,发表顶尖学术期刊论文。

她也是市场上最亮眼的金融IP:是著名严肃金融自媒体“香帅的金融江湖”的创始人,是金融畅销书《金融永不眠》的作者,更是得到APP线上课程“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的主理人,这个拥有25万付费用户的课程被称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学课堂”。

香帅:钱从哪里来?
香帅:钱从哪里来?

她有北大人的思辨和深刻,但是与“北大教授”的固有印象不同,她永远走在时尚尖端,妆容俏丽。

她对“真实世界”的学问有无穷的热情,对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有超强的敏感度。2018年底,她果断告别“北大教授”这样光芒四射的名词,成为一名独立学者,成立了“香帅数字金融工作室”,决心用大数据的方法重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做“真实人间”的学问。

这本新作《钱从哪里来》是作为数据经济学家和独立学者的香帅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它希望帮助普通的中国人清晰未来的财富罗盘,打造家庭财富解决方案。

正如“每粒种子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每个人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财富解决方案。该书用通俗的语言、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系统的研究,解析2020年的财富秘籍。

做真正有用的研究

《陆家嘴》:您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什么从北大辞职,你是怎么考虑的?

香帅:我想走上独立研究的路很久了,一是现在学院派研究虽然能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研究习惯,但是和现实脱离太远。尤其在大数据时代,大家都心知肚明,商学院的学术研究是远远滞后于商业世界现实的。我从几年前开始思考这个事情,到得到APP上线“香帅北大金融学课”后,发现找到了一条可以养活研究的“市场之路”,所以,就算一个唐吉坷德式的初心吧,我自己做了一个数字金融工作室,决心要用大数据的方法重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现在商学院学问是从上往下走的方式。我希望能改变这种惯性,从下往上来看真实世界的问题。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市场现象,现在大家看到的经济学金融学分两种:象牙塔的经济金融学和民间经济金融学。象牙塔经济学,是以发国际顶尖期刊为己任,基本上是美国主流期刊里面人家研究什么问题,我们就跟着研究什么问题,然后用中国数据重新做一遍。这种思路不是问题导向,没有回答中国的具体问题。另一拨则是民间经济学者,很多从实践里面出来的,对中国现象有一定的理解,也有洞察,问题就在于缺乏海外系统的经济学训练,也缺乏数学和逻辑的训练,更喜欢论述,或者例子,这样就不能够展现事情的全貌,

我自己是走象牙塔学术路出来的,对这套严苛的训练方法很熟悉,也曾发顶尖期刊的论文。但这些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我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术生命会枯竭,因为有大量的海归人才都被浪费在研究针尖上有几个天使跳舞这样的问题上,但是现实商业世界的很多问题却没有人回答。

所以包括我在内的一波人其实很想做出一些改变。但问题的关键是,像我们这样的海归博士回国做研究,一般进入顶尖高校,首先面临生存压力,要搞发表,几乎没时间也没机会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是个很幸运的女生,较早解决生存问题,再加上自媒体和线上教育创造的时代红利,给我创造了机会,让我站在这里,获得了连接的能力,能够对企业、对大众、对学术都保持“连接”的能力。

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心底有一种使命感,驱动自己去做点什么。现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回答万千普通人真实的财富问题,用严肃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去解决这些问题,做逻辑严密的分析”。我相信现在做的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它能够在未来帮助别人成就财富,也能反馈到学术研究中。

所以如果问现在我在做什么事?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做研究。如果要说完整一点,就是做真正有用的研究。

做完2019年这一次研究,我现在意识到2020年整个财富逻辑,包括职业选择、城市选择、金融资产选择都面临着很多变化。赛道不一样了,你选错赛道,就会越跑越远,所以我特别担心年轻人选错赛道,做徒劳无功的事情。《钱从哪里来》这本书不一定能够帮助所有人致富,但我觉得至少能帮助人少犯错,少走弯路。

《陆家嘴》:书里面用大数据去看每个城市的人口,跟官方披露的数据好像差距挺大,比如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约为2400万,你们统计出来的3000万。

香帅:

一点也不矛盾,这个数据官方也有过一些披露,只是大家可能没有太注意。比如深圳官方宣布的常住人口大概是1600多万,但实际上我们用移动设备数算出来大概有2000多万人口生活在这个地方,这些人虽然不一定有暂住证,但是消费和生产都在这个地方,比如说一个人一年之内有10多个月都呆在深圳,他在深圳也没有户口,但是我们就会把他列为深圳人,因为他住在这里的时候也生产和消费了。所以说,我们的数据更好地反映了人口流动的状况,是一个更加动态、跟经济活动更相关的指标,我觉得它对常住人口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补充。

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时代到来

《陆家嘴》:你为什么对年轻人的财富管理如此关注呢?

香帅: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

其实中国的60后、70后、80后是吃时代红利比较多的一代,赶上了房产,赶上经济高速上涨的年代,90后还赶上一个尾巴,有的可能也没赶上,比如读书读得太多估计就错过了点。

大概在2013年左右,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慢慢地从快资本时代转入慢资本时代,那时候第1代的90后也就23岁,普遍会觉得钱更难赚了,靠房子挣钱,靠制造业挣钱,都没那么容易了。

但是这个年代又发生了很多奇迹,比如大家发现网红带货这种事突然起来了,2014年就有张大奕,2018年张大奕吾欢喜的衣橱双十一卖出几亿的销售额,还有人和他联手成立了一家如涵控股,变成了网红控股公司,现在纳斯达克已经上市了,这是这个时代的奇迹。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杭州一大批学历不是很高但是漂漂亮亮的小姑娘,网上带货都做的挺好;然后现在有一大批年轻民谣歌手也做得很好,都能养活自己,这是很多老摇滚人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你看这些年轻人,他们不一定能致富,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够不错地养活自己,更不要说网红的薇娅、李佳琪、和李子柒了。

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实际上他们可能不是有意的,只是恰好进入了一个正确的赛道上。因为原来那种制造业为主的时代过去了,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时代到来了,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产品做的更有创意,更开脑洞,对质量的追求更加精细。我在书里边写了几个词,叫爱美、孤独、怕死,这会成为未来的财富新赛道。

大家可能有时候认为爱美就是美个容、化个妆,其实不仅仅是这样子的,其实包括一个产品换个包装,这也是爱美,因为附加值就能增加好多倍。当进入到万元美金社会,我一直相信这是一个比较美好的时代,中产阶层对质量、对性价比、对尊严等各方面的需求都在上升。这是一个纺锤形的社会,这个时代所有的商业机会、财富赛道都跟这个密切相关,以前能吃饱就行,“糙”一点也没事,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

一个人的赛道决定了他人生的上限

《陆家嘴》:你对财富管理是如何定义的?我们总觉得财富管理好像跟资产配置更接近,你的书里面又讲房地产,又讲个人的职业选择。

香帅:这是市面上“财富课”最误导的一点。实际上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财富创造能力。我在书里给了一个数字,从全球来看,劳动性收入包括我们的工资收入、奖金,占我们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中国更高,占73%。

所以说到财富,大家天天想着买股票,这逻辑是不对的。比如说老是有人问我,老师我10万块钱怎么发财?其实我的真实的想法是,你应该想想别人是怎样一个月挣10万的,而不是天天想着怎么拿10万块钱发财。其实现在拿到百万年薪对年轻人来讲真的不是梦想,你要是能选对赛道,起码拿个几十万的年薪,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你要找对赛道。

财富创造占比最大的劳动性收入怎么获得?有两点。

第一,你选择什么职业?讲个小故事,我父亲年轻时曾经是军人,他们转业的时候他进了外贸行业,有人比他级别高的进了百货商场,还有人当了公务员。过了很多年,等他们退休以后发现,当年的选择会使他们退休以后的生活变得特别不一样。

你可以回忆一下,前几年登上福布斯首富榜的是梁稳根这类企业家,但是这几年互联网企业家越来越频繁登上首富榜,其实本质上就是时代的大势变了。如果马云不是选择电商,而是做一个百货商场,你觉得他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吗?所以说,一个人的赛道决定了他人生的上限。

现在就面临一个问题,原来我们以为很好的行业很多都面临着下行风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银行,你要是2003年能进银行,这是好得不得了的工作。但你要是2013年以后进银行,尤其是进小一点的银行就没有那么好了。所以你的选择应该更加谨慎。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带来的行业巨变。你不选好赛道,就会变成那种推石头的人,你努力得越多,未来的痛苦就越多。所以职业选择决定了你的财富创造能力,选一个未来有增长潜力的职业,选一个未来有增长潜力的城市,这才是正道。

城市跟行业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做IT行业,大家都知道好,可是你在山东青岛做的IT和在广东深圳做IT,10年之后的结果会一样吗?再不济的深圳IT程序员,10年以后也得有个四五十万的年薪,但在青岛最好的程序员大概也做不到这个地步。我们在书里面给了一个数据,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程序员10年以后收入差距会变成三倍,这还没有考虑跳槽机会、流动性机会等。如果你在深圳,还有可能到“鹅厂”去,说不定能拿到期权之类的,就更别说其他外在机会了。

再说资产配置。为什么说资产配置里要提房产?因为从全球来看,资产配置中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房产,虽然大家老说中国有房产泡沫,但是其实到现在为止,2018年全球资产配置里面有一半是房地产,中国房产占更高一点,70%是房产。而且以前房地产的趋势是普涨,但是2013年以后就开始分化,现在分化就更厉害了,有的城市会衰落下去,甚至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域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沈阳和珠海你选择哪个?站在万亿美金社会,一个中产在两个城市经济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更愿意到哪个地方去?一般而言,从经济指标等各方面分析是得不出结论的,因为两个都差不多,但是大家很容易忽略一件事情——沈阳1月份是零下18度,珠海是零上14度,我们总是很容易把常识给忘了,实际上人类随着收入增长,总是喜欢往温暖的地方迁徙,我们把它叫做阳光溢价。类似的溢价还有便利溢价、学区溢价,这些都是在经济拐点上发生的变化。

读完这些内容,即使是普通人,以后在房产的选择上,就不会再问中国的房子买不买,上海的房子买不买的问题。掌握底层逻辑,不一定能让人“致富”,但能帮一个人少走很多弯路。

社交智慧未来溢价会越来越高

《陆家嘴》:你的书里面把职业分成了滚雪球型的,还有一个是推石头型的,未来哪些职业会是推石头型的、哪些是滚雪球型的?比如说一个小孩高考填报志愿,未来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

香帅:我不能说所有专业我都知道,但是我在书里面其实给了特别详细的答案。第1种是未来能够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就是可编码的工作。原来我们都以为能读能写能算很了不起,是不是?可是1997年“深蓝”超级计算机第一次在国际象棋上把人打败了,AlphaGo又在围棋上把人给打败。围棋、象棋、国际象棋,这些人类高级的智力活动本质上都是算法,机器可以把你原来的棋局全部都拿过来学习一遍,算下一步走哪里,对人类来讲极其的庞大、不可想象的数据量,而对计算机来讲是可穷尽的事。所以,很多以为自己很高级的工作,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高级,说不定都会被取代掉。

但社交智慧很难被取代,未来溢价会越来越高,越优秀的顶尖溢价越高。比如,跟人打交的职业很难被取代,像护士甚至是育儿嫂,被取代的概率特别低,因为这些东西机器学习不了,比如说跟孩子打交道,这真的是没法编码的工作。还有就是创意型工作,很难被取代,因为机器是靠算法的,创意突破了算法的能力。还有一种就是感知能力,用手操作的东西,比如美容师,也挺难被取代的,因为手部有很多精细动作,现在人工智能在模拟上还很遥远。

当然也有同学问我,这种局面以后会不会改变?当然可能改变,我觉得虽然我们要站在长期来思考,但是思考100年以后的事情对普通个体来说也没有太多意义,所以我说过一句话,就是做一个理性的长期主义者。

经常有人问我,你会给你自己的小孩选什么专业?我说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个趋势,他(她)肯定得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比如我孩子2岁,我肯定不会让他学习某一种特别具象的技能,因为我不敢判断16年以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第一,我一定会让他学习最核心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培养他的社交智慧,让他从小能够跟人很好地沟通。第二,我相信最硬核最根本的学科永远是有市场的,比如假设他有数学、物理方面的天赋,那就让他回到基本学科。这是我能够替他做的事情。

现在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赶时髦是最要不得的,比如今天看来,学编程挺好的,这个行业还如火如荼,现在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你光会编程还不行,以后你可能得是一个有创意的、有社交智慧的程序员,才能够脱颖而出。

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奔跑

《陆家嘴》:书里面多次提到焦虑这个词,为什么这个时代人会如此焦虑,在财富管理上如何才能做到不焦虑?

香帅:这个时代的焦虑是大家要接受的现实,换句话说,焦虑是我们的基本盘,为什么?因为你会发现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我把它叫做慢资本时代,赚钱越来越难,现在职业对人的财富创造能力要求越来越不一样了。比如说好不容易从大学读了一个专业出来,却发现自己能找的职业不吃香了,这种事情以后会时时刻刻发生,所以就逼得你不停奔跑,不停学习。

所以,焦虑是太正常不过的状态。而且整个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又碰上外生的技术革命的冲击,现在又进入中美博弈的阶段,欧洲一体化又被英国脱欧撕开了一道口子。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全球的各种技术也好,经济也好,政治也好,都处于一个板块大变动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在增加,原来确定性的时代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看不清未来,行业在变,职业在变,财富也在变,确定的果实没有了,未来都是不确定,你怎么可能不焦虑。

对抗不确定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你的能力足以踏平这种不确定性,这是安全感的本质来源。我一直在说,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奔跑。

那么中产要怎么才能不焦虑?我个人觉得:

第一是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找对赛道,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分化的时代,有的地方下行,就一定能找到上行赛道。当然如果你实在没办法,那就在逆风的时候想办法避开风口,特别是年轻人,你要赶紧转赛道。

第二,培养自己赚钱的能力,或者更准确地说,培养自己的财富创造能力,这其实要求你既要要理解逻辑,还要学会自己做决策。

实际上没有一条逻辑可以包治百病,比如我跟你说要选大城市,但我就有朋友在北京买房结果还是亏。为什么?他买到六环以外去了。所以课程能够教你的其实都是一些基本逻辑,决策更加具体,要更细致,只能靠你自己。

我不相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克服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焦虑中跌倒,然后再爬起来,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归结成一句话叫learning by doing。你只有去干,在干中才能学,只有失败,你才能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小步迭代试错,找对底层逻辑。

我觉得这对所有的家庭,所有的个人都是挺适用的。

何帆:未来的时代其实是普通人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