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聚集就是貢獻

在近日各地的官方通報中,不斷增加的聚集性病例引發廣泛關注。據通報,截至2月2日24時,北京已發現41起聚集性病例,涉及120多人,佔到所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病例數的近一半。截至2月2日12時,山東省報告已發現聚集性疫情60起,其中49起為家庭聚集性、6起為同事間聚集性、5起為集體暴露,平均每起聚集性疫情傳播案例數2.15例。此外,廣東、天津、安徽、海南等多省市也都有聚集性疫情發生。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科普,相信每個人都已經認識到: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此外接觸也可造成傳播。流行病學專家多次呼籲社會公眾疫情期間不要聚會,儘量減少聚集性活動。安徽安慶等地也已明確出臺禁止聚集性活動的通告,對聚集性疫情這一防治重點嚴陣以待。

儘管如此,仍有一些人充耳不聞、我行我素,餐照樣聚、門照樣串。這種行為已經不能只用“心大”來定義了,在特殊時期,自我防線的失守不僅害己而且害人,更重要的是,給原本就已高負荷運轉的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

在傳播學中,有一個觀點認為恐懼和態度改變之間存在一條“倒U”曲線。簡單來說,該理論認為,一則消息中過高或過低程度的恐懼都將導致較小的態度改變,而中等程度恐懼的消息將導致最大的態度改變。

在疫情防控初期,出於對新型冠狀病毒這一未知事物的恐懼,嚴禁聚集的信息能喚起人們心中的畏懼,進而導致態度的轉變。但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更多核心信息被破解以及疫情防控部署工作的有序鋪展,同樣內容的信息已不足以喚起同等程度的畏懼,對信息刺激的麻木再加之開始滋生的一些盲目樂觀情緒,讓一些人產生“不會是我”的僥倖心理,將專家苦口婆心的諄諄告誡拋諸腦後,走出家門“放飛自我”。

要打贏這場硬仗,僅靠奮戰在一線的科研人員、醫護人員、各類保障人員是完全不夠的,唯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縱觀任何流行病、傳染病的成功防控,最終都歸結為這一點。

對普通人來說,做好自身防護,不聚集不添亂,就是最大的貢獻。忍住現在一時的不便,才能早日恢復方便。“嚴禁聚集”不放鬆,農村、社區等基層工作人員要繼續加強監督排查力度,用好“大喇叭”等宣傳方式,讓敬畏永在線,底線不失守。既然無法指望全民科學素養水平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提升,那就不妨從眼下的這次疫情中共同開始學習,日拱一卒。(王丹)

編校:王嶺、楊菲菲、侯朝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