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把最初造出的人类叫亚当和夏娃,安排他们在伊甸园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但,亚当和夏娃禁不"诱惑",偷吃禁果而被上帝永远地驱逐出伊甸园。

这是来自《圣经•创世纪》中 "失乐园"的故事,它随着不死的圣经文学一直活在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里。

17 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约翰•弥尔顿根据这则故事,并吸收希腊、罗马传说和意大利文学的许多情节,写出了长诗《失乐园》,弥尔顿也因之不朽。

在20 世纪尾巴之际,日本当代作家——"渡边淳一"仍以《失乐园》为题,创作出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被日本文坛誉为"震撼心灵的划时代杰作",同名电影《失乐园》荣获1997年国际戛纳电影节金奖。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日本原版《失乐园》上下册

《失乐园》以中年人的情感为主题,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人性发展与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矛盾冲突,书中大量直白的 "爱和死"描写,充满了人类本真欲求。

作品中自由而理想的世界使我们读者充满想象,不但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求和对异国文化的猎奇心理,还让保守的我们感受到不同于中国传统理念的爱情观和死亡观,更触动了我们现代人对生活感到倦怠和麻木的内心。

01 让我们摆脱生活中所有的重负和痛苦的是"爱"

小说中的凛子是一位优雅高贵的书法老师, 她的丈夫是一位长相俊美的主任医师,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幸福的家庭。但事实上,他们的夫妻关系处在不冷不热的状态,夫妻生活枯燥无趣。

而久木刚被解除部长职务,调到闲置部门,处于事业的低谷,抑郁不得志的阶段,加上与妻子的无性婚姻使久木感到乏味,事业与家庭的诸多不顺,他渴望改变。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影片《失乐园》

一次偶然宴会,凛子和久木邂逅了,他们在不断的通信中相互吸引。此时的两人感情不夹杂"爱"的成分,两人都只是在寻找逃避各自生活中困苦的路口。直到有了身体关系后,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而性爱的和谐使两个人的感情也越发热烈。

他们不顾世俗观念、伦理道德,继续他们不正常的关系,他们都需要对方来填满自己的孤独与空虚。就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中说明的人们为了爱,将毫无顾忌:

"当爱情关系达到顶点时,它将毫不顾及周围世界的利害关系。对他们自己来说,一对情人就是一切,甚至也无需他们共同生育的子女来使自己幸福。"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渡边淳一

男女之间的爱有多种形式,有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有完全贪图肉欲的需求爱 ,还有精神与肉欲的结合之爱。而凛子和久木的爱,用渡边先生自己的话说,则是一种"绝对的爱"。

在《男人这东西》中作者对"绝对的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被爱的双方彼此眼中只有对方,全身心地只爱恋一个人,不允许有丝毫的放荡行为,绝不惹花拈草。"

这是一种占有欲极强的爱,凛子和久木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爱到想独自拥有对方,久木对凛子和她丈夫生活在一起无法忍受,凛子对久木和他妻子的见面也很不舒服,他们从身体上的和谐进而变成了肉体、心理、精神上的占用。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但他们追求性爱、快感的背后,是更大的空虚和无助,没有精神的交流光是肉体的享乐没让他们干瘪的的生活充实起来,就像小说中第一章就揭示了这种情爱的虚无:

"恋情早晚要到达一个顶点。

从相识到相互爱慕,再发展到难以克制而结合,这一过程是那么一帆风顺,恋人们自己往往无所察觉,烈火般燃烧的恋情使他们忘却了这世间的种种不如意。然而,就在情爱逐步升级达到顶峰的一瞬间,他们忽然发现前方出现了一条峡谷,往往便驻足不前了。当两人沉浸再快乐之中,以为这就是爱的伊甸园时,才意识到前面是荆棘丛生的荒野,于是变得紧张起来。"

02“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色乃人类的本来欲望

渡边先生曾说,《失乐园》写的不仅仅是婚外恋,是爱的转变。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爱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永久的爱,这是人的本性,以及真实的感情的变化。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右一)学生时代的渡边淳一

高中是一个情窦初开、向往恋爱的年龄,渡边先生在高中时,就遇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纯子。纯子为渡边先生开启了爱情与两性关系的世界,可最后纯子自杀了。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懵懂的渡边淳一非常苦恼,他感到爱情如生命一样,是不堪一击的东西,并产生了一种新认识:

"生命这种东西如果要在肉体和精神上选择的话,我毫不犹豫地会选择肉体。"

他的这种肉体优于精神的思想贯穿在他的"男女小说"的始终,而且渡边先生又有数十年的医者生涯,也让他对女性的生理结构十分了解。使其在文学创作中,以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去分析、读解两性关系也成为了他写作的一大特色。

也是这个特色,让渡边淳一成为"日本情爱文学大师"、"现代男人的代言人"。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马斯洛需求理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为:生理需求,包括基本的吃穿住行以及"性"。

食欲和性欲是人的两大基本冲动,是生命动力的两大源泉。

所以,我们在渡边先生的作品中能看到,人性深处最隐秘的本能和愿望——人世间香艳的情欲、男女情爱的妙味与魅力。

在他的文学中,性都是以和谐、唯美的姿态呈现出来的,爱欲在渡边先生的眼中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美,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义,就像中国作家王安忆曾说的:

"如果写人不写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生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真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当凛子与久木意识到,他们的"爱"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未来的某一天不能再拥有对方绝对的爱时,他们该如何保住这爱、留住这美好的记忆?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死亡。

渡边先生在《失乐园》的结尾写到:

"当他们在快乐的巅峰饮毒自尽时, 他俩紧紧相拥, 微笑着迎接了死亡。在遗书里, 他们对家人带来的痛苦深表歉意。"

03 饮鸩止渴的婚外情,并非"救赎",而是"死亡"

我们可以说,凛子和久木是勇敢的,他们勇于打破世俗,不顾世人眼光压力,以至一起殉情;也可以说,他们是俗人,是懦弱的,懦弱到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世间压力。

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的时候,渡边先生说:

"在日本传统的作品当中,那些殉情故事… … 往往是被社会等因素决定的。这样的作品在如今已经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 … 我希望描写那样一种纯粹的东西,并没有人将他们逼上绝路,爱情的双方为了将巅峰的爱情永久地保留下来而选择死亡,这种死亡不是悲壮的,双方看到了人生的虚无,单纯为了爱,而平静地相拥着选择了死亡。"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影片《失乐园》

日本这个民族不但对爱是宽容的,他们可以毫不避讳谈论爱与性, 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死亡观,他们并不畏惧死亡。

他们把死亡看作是一种永恒的境界,是生的延续。

这种死亡观,来源于他们自古以来的"消亡美学"意识。日本是一个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的民族,认为天地万事万物都会经历一个生起、变异和毁灭的过程,无法避免,

即 "轮回转生",日本哲学评论家梅原猛关于"死"说过:

"一切众生都同样是生命,特别是树木是生命信仰的核心。而且生命都会死而复生,死后去了彼世还会回来,这样反复不已。"

这种观念使"死亡"成为日本文学中重要的主题。但,不同的作家对死亡的认识和表现又不尽相同,医生出身的渡边淳一对死亡有着特殊的认识和经历。就像《由医生到作家》中,他写道:

"我因为是医生,能够看见许多人没有什么虚饰的生态和死相,也知道人对于生命都是利己主义者,死一下子就是无。无论什么样的人或业绩,都因死而风化无疑。"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而且他所写的故事,往往以"死亡"作结。

他认为爱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正常地离婚、结婚,又会发生上一个爱情的恶性循环,爱会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在现实的压迫中渐渐消失殆尽,唯有死亡可以让爱情在最高点定格成永恒。

但渡边先生无法容忍死亡时肉体遭到庸常的毁灭和腐烂的命运。

为此,他给"死亡"附加了一种唯美的方式,用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来衬托主人公的死,以此体现出"死亡"的崇高感和悲剧性。

比如《无影灯》中的直江医生的自杀地是白雪覆盖下的看似平静却令人害怕的支芴湖;《魂断阿寒》中的加清纯子在皑皑白雪的阿寒湖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当人本能的欲望与伦理道德矛盾时,人便抛弃了亲人和家庭,用死亡来对抗世俗对本能欲望的束缚。

于是,死亡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这是对无所留恋的尘世的坦然告别。

死亡在我们看来是可怕的,但渡边先生用性爱来消除对人们死亡的恐惧,性爱是人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中最真实的需要,死亡不再沉重压抑,变得凄美冷艳。在渡边先生的小说中,情爱与死亡是一对难舍难分的孪生姐妹。

渡边先生的文学意义就是用铤而走险的方式描写了男女对于性爱的执着和顽强,以此构成一种充实的情爱空间。

从《失乐园》中,浅析日本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情爱观与死亡观

影片《失乐园》

而久木与凛子所向往的乐园到底是什么? 我们真正的乐园在哪里?

尽管小说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充满悲壮色彩的结局已经告诉人们,男女主角追求的乐园也许只存在于天国,在现实生活中任何逃避社会责任的情爱,是注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失乐园》

《文明及其不满》

《渡边淳一的婚恋观和性爱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