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無意翻出這部《無問西東》,再次重溫這口碑兩極分化嚴重的電影。

看似四段毫無關聯的電影故事,卻又都回到了電影主題。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來回穿插的四段故事,不僅沒有讓觀影線索凌亂,反而讓四條主線並駕齊驅。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從民國時期開始,將故事寫至現代,《無問西東》超長的故事時間線是鮮有的。

陳楚生:選擇,對自己真實就好

“吳嶺瀾”的這一片段很直白,但卻是電影四個故事中最具深意與哲理的。

很常見,在做抉擇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或許並不是自己的初衷,或多或少總會有所謂的“道理”讓我們去做出違背內心的抉擇。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陳楚生飾演的角色學生“吳嶺瀾”就做出了一個違背內心的抉擇。

民國時期,正值大興工業之時,「實科」無疑是學生最好的選擇,是當時時代潮流的趨勢,善文偏理的吳嶺瀾無疑是不適合實科的。

選入實科的他,無論是從內心,還是實際境遇,都是處於窘迫的境地。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無問西東》呈現了吳嶺瀾在文理抉擇之時的迷茫,也通過他的故事探索出「選擇的道理」。

不得不承認,在民國那個時代,電影所呈現出的普通人民以現實生存和發展為重心,同時卻也忽視了生存的意義。

其他同學選擇實科求發展隨從主流必然沒有錯,但追尋哲理,探索生存的意義亦不可恥。

電影拉出泰戈爾這位著名的哲學家,亦是對吳嶺瀾棄理從文這一遵從內心的抉擇的最大助力,呈現出權威性的說服力。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做遵從內心的抉擇不放棄對自己的真實,這是吳嶺瀾這一段所想要表達的思想。

無論是對時代的刻畫,還是人物的展現,這段故事簡潔有力的表達之感躍然於銀屏。

王力宏:選擇,心之所念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抗戰時期,王力宏主演的這一段故事,同樣有著思想的衝撞。

在那個時代,中華兒女的家國思想鬥爭可以說是最為突出的。

《無問西東》抓住了沈光耀這個知識青年的愛情之心大做文章,放大了與其母親的衝突。於母親來說希望他平平安安,可沈光耀卻有著報效國家的覺悟。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大愛與小愛,大家與小家的抉擇,一個艱難得抉擇擺在眼前,沈光耀是毅然決然地選擇參軍報國。

在母親的萬般阻撓前,沈光耀仍舊堅持信念,遵從了自己的內心所向。

這一段小故事,從篇幅上看,雖然不是電影的主講故事,但是生於抗戰年代,家、國間的抉擇無疑是先進青年所面臨的最大抉擇。

黃曉明:選擇,就要果斷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文革時期,大力求發展階段,新舊思想的衝突顯然最為明顯的。

身為高級技分子的陳鵬(黃曉明 飾)顯然是先進思想人士的縮影。

陳鵬在做出決定時,沒有一絲一毫的優柔寡斷。當學校安排他遠赴他鄉搞科研之時,一句:我有人要照顧。

不假思索地拒絕,心中孰重孰輕,他拎得相當清楚。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王敏佳

當誤以青梅竹馬的王敏佳喜歡同窗好友,毅然主動申請放逐千里之外。

相較於電影中其他猶豫不決的故事主人公,陳鵬無疑是電影《無問西東》所推崇的人物,做事果斷,從不受外界干擾,遵從內心的方向。

這段故事是電影委以重任的片段,所有故事人物刻畫都十分詳盡。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陳鵬的同窗好友李想在「表彰」與「批鬥」、「唾棄」與「光榮」之間的選擇時,呈現出了懦弱的一面,原本與王敏佳一起為幫助老師而偽造的警告信,不敢承擔責任。

反而女子之身的王敏佳獨自攬下眾人的唾棄與拳腳,王敏佳的批鬥大會與李想赴邊的送行表彰會在同一地點召開,諷刺意味十足。

而見到好友李想所謂的“功成名就”,王敏佳站在批鬥臺上的那一抹欣慰笑容,但於一名觀眾看來,那是對懦弱者最大的不屑與嘲諷。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而舉報王敏佳的老師的妻子劉淑芬,前後也進行了強烈的反差對比。

將知識分子的丈夫許伯常看得極為重要,不僅是因為愛,電影也多次暗示丈夫在那個時代的地位,一位老師每月的糧票分配的確不少。

劉淑芬對丈夫始終不願放手,而許伯常最初接受了劉淑芬卻一直不如意,當初也只是因為劉淑芬資助了自己上學才在一起,一直違背了自己的內心在一起,同在屋簷下任何東西都分開,即便是劉淑芬對他再好也沒能改變他。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陳鵬、許伯常同樣的知識分子,最後都是選擇順從自己的內心而活順從自己的心意一旦做出決定就堅持到底

這一份果斷在故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張震:選擇,就要遵從內心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張果果(張震 飾),一個現代都市典型的普通職員。

身處爾虞我詐的職場,雖然有著對於事業的追求,但是做事卻處處受限,總是會做一些自己並不願意而為的事情。

這恐怕是現在最能讓人感同身受的一個人物。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公司間的你爭我奪、領導與下屬間利益糾葛,難免會讓人做一些違心之事,而張果果正是面臨這樣兩難選擇的人。

一面良心,一面利益與報復心。

張果果順從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不出賣壓榨自己的上司,拒絕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本處於好心想幫助四胞胎家庭,卻又擔憂被其賴上,猶豫之後,卻又坦然伸出援助之手,張果果最後的釋然的神情,無疑是他認為自己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而最後他獲得的結局也是好的。

抉擇時刻,顧慮太多,或許反而不會有圓滿結局。

順從內心就好不是所有的結果都能預見


無問西東:四段故事,一部電影,他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哲理

從民國到抗戰、從文革到現代,《無問西東》呈現了不同時代的風采,不同人物的選擇。

始終未變的,還是遵從內心的抉擇,不盲目追隨大眾的潮流。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這正是《無問西東》這部電影所想要講述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