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後,幾大軍閥勢力是如何形成的?

歷史小懷錶


孫中山為了保存辛亥革命果實,把民國大總統位置讓給袁世凱。並保留約法,當時中國表面是結束了封建帝制,但換湯不換藥,行成了新的軍閥割劇。大小軍閥眾多,勢力大的有直,奉,皖。其餘川,滇,桂,晉,都與袁世凱有關,因袁世凱在清未編練新軍在天津小站,清未明初大小軍閥多出於此。袁世凱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所以民國建立到張學良二八年東北易怾,這中間都是各派軍閥掌握中國政權,又叫北洋政府。軍隊派系叫北洋軍閥。


金戈鐵馬踏秋風


這個論題有點大了哦……

這裡主要講辛亥革命(1912年)至國民黨北伐(1924年),這個時間段的主要軍閥

清末時期的局勢

一、辛亥革命前夕的清廷軍事力量

在清日甲午戰爭之後,滿清中央政府再也難於控制全國各地了(西北方向還可以,主要功勞是左宗棠左公),在朝鮮清日戰爭期間,雖然李鴻章領導的北洋集團的陸軍保存實力,但清廷政府也看到了這支舊式軍隊的侷限性,因此給予了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機會。

袁世凱通過架空、給空餉等一系列的操作,使得那些安插進去的滿清旗人勳貴們均被架空了,整支軍隊只有北洋陸軍第一鎮,這支全都是由旗人組成的軍隊之外,其他的幾鎮均由袁世凱的“門下學生“擔任統帥,同時袁世凱施行的是“厚薪餉”制度,廢除了清廷舊式軍隊裡的剝削制度,使得士兵也不願意聽從中央的調遣。

所以小站練兵十年後(1908-09年),袁世凱因清廷攝政王公報私仇(認為袁世凱出賣皇帝,致使光緒變法失敗被軟禁而死),被迫下野一年裡,袁世凱依舊通過“門下學生“操控整支北洋新軍。

因此辛亥革命爆發時,整個清廷能調動的軍隊只有禁軍——北洋陸軍第一鎮這支1萬2千人的戍衛京師的部隊,其他的:北洋新軍、各省新軍都不願意參加鎮壓行動(鎮壓行動多為巡防營)。

二、清廷在清日甲午大海戰後,徹底淪為了外國勢力的代言人,一直在飲鴆止渴

之前的幾次對外戰爭的失敗,其實已經讓整個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了,但是當時太平天國的覆滅,出現了一個利益重新分配的空間,緩解了人口土地壓力,以及財富集中在幾個忠於中央的漢臣手中,因此出現了”迴光返照“式的滿清中興。

但是這種迴光返照,是外部勢力所不願意看到的,特別是民族實業的興起。歐美等帝國通過金融銀行業、海關、賦稅等一系列的操作之下,逐漸將民族實業的生存空間擠掉,尤其是日本這個新興的帝國,急需一個傾銷市場。

清日甲午戰爭之後,所有的帝國主義發現了清廷的外強中乾,開始紛紛開啟了訛詐行為。且此時的清廷,也由於戰敗的影響,再也難於收取到地方賦稅。當時的南方已經形成了新一代漢臣控制的局面,而北方,由於歐洲人的滲透,如山東等地已經是教民“滿天下”,東北則成為日、俄爭奪的局面。

因此慈禧和清廷中樞才會去“依託”北方義和團的形式,阻止、鞏固北方勢力。但是弄巧成拙,反而是八國聯軍的侵略,南方互保,已經形成了軍閥的趨勢。

為了保證其統治延續,清廷做出了N多項“飲鴆止渴”的行為,將賦稅、內地的路權等等用來向西方銀行貸款。

【清末時期的路權,可不僅僅只是修路那麼簡單,而是修好的路(鐵路或橋),兩側的礦產、關卡的賦稅、以及駐兵權都歸放貸方所有,等同與一條通向全國各地的租界】

清廷借到的錢,大都用來組建新軍,可這個時候組建新軍已經遲了,歷經了80年的風風雨雨,已經讓人民看清楚了滿清的面目,哪怕全都是由旗人組成的北洋陸軍第一鎮的底層旗人士兵,也有傾向革命的現象。就更不用說其他新軍中知識分子佔據那麼多的情況了。

辛亥革命爆發後,幾大軍閥:

袁世凱活著的時候,主要是南北對峙狀態,北方是以北洋軍為主,而南方的軍閥就多了,當時的孫中山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間靠的是城市革命為主,因此各省的督軍都可以說是軍閥,沒有一個是國民黨嫡系部隊,都是混雜在一起的“雜牌軍”。

袁世凱稱帝失敗,死後,北洋集團分裂:

一、皖系軍閥

以段祺瑞為首,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張懷芝、張敬堯、陳樹藩、盧永祥、吳光新等人。

在袁世凱死後的一段時間裡,以北洋政府總理和臨時執政的職位統治過北洋政府,但在直系和奉系的攻擊下,段祺瑞下野,皖系軍閥隨之瓦解。其主要勢力在安徽,最強盛時期控制著皖、魯、滬、浙、閔、陝。

二、奉系軍閥

主要代表人物張作霖,內有張作相、李景林、韓麟春、姜登選、張宗昌、郭松齡、楊宇霆、孫烈臣、張景惠,以及“風流愛國”的小六子張學良。

雖然是北洋政府的最後一屆總統,但是張作霖一直控制著東四省(當時是分四個省的),再加上張作霖此人在日、俄之間的周旋,使得奉系的軍備是當時第二次大革命時期最強的一支軍隊,甚至擁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軍校體系和軍工廠,在第二次真奉軍閥混戰時,小六子就指揮過坦克和飛機的立體化攻擊模式。

張作霖被暗殺之後,張學良成為了這支軍隊的大統領,為了應對內部的分裂可能性,張學良選擇了在1930年易幟加入國民政府,“九一八”之後名存實亡。

主要根基就是在東北滿洲這個區域,但是鼎盛時期,佔據了整個華北。

三、直係軍閥

代表人物:以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為首,其中內部有孫傳芳、王佔元、陳光遠、李純、蕭耀南、蔡成勳、王承斌、齊燮元等人。

早期在袁世凱死後,是與皖系一樣,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之一。只是而後爆發的直皖大戰、直奉大戰都是失敗的一方,可以說是皖系和奉系的打擊之下,逐漸沒落,特別是第二次直奉大戰時,被張作霖趕出了北京城,失去北洋政府的名號之後。

鼎盛時期佔據河北、江蘇、江西、湖北等地。直係軍閥後期以孫傳芳為首,其曾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最終在1927年的北伐中灰飛煙滅。

四、西北軍閥系列:

(1)、晉綏系軍閥,在北洋軍閥體系中不算是最起眼的,但是是存在時間最長的一支,主要領導人是閻錫山,內有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人。一直盤踞在山西一帶,哪怕是國民黨北伐後,易幟加入國民政府依舊獨立存在著,直至抗日戰爭結束之後。

(2)、西北軍:馮玉祥為大統領,是北洋軍閥中最弱的一支,由於早期所處的地盤較為貧瘠,人口又少,因此在而後的軍閥混戰中,馮玉祥只能通過不斷找“奶媽”供給,因此也被稱為“倒戈將軍”。

五、另外還有很多小軍閥,其中最有名的,且忠於清廷的、還在歷史上寫下自己名字的:張勳的辮子軍。

早期是駐紮在南京的戍衛部隊,在大革命時期,被革命軍擊垮,退出南京城後,跑到了徐州、兗州一帶,佔山為王,一直堅持“忠於”清廷。

袁世凱逼退清帝之後,也沒有對這支“異軍”進行清剿,反而給予了他一個民國政府的名號,改為武衛前軍,駐兗州。

袁世凱死後,於1917年6月7日,時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的張勳以奉總統黎元洪之命,調解黎與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因對德參戰問題發生的"府院之爭"為名,打著維護京城治安旗號,率辮子軍10個營4000餘人入京復辟。

七月一號,清帝溥儀宣佈恢復宣統年號,結果七月十二號,討逆軍分三路進攻北京,復辟僅僅12天的鬧劇,就這樣收場了。

而辮子軍也因此被段祺瑞領導的北京政府給裁決了。

西南方軍閥系列:

雲南滇系軍閥

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形成較為穩固的軍閥體系了,這裡面有歷史因素的,可以追溯到吳三桂的三藩叛亂之時。18世紀末時,英法兩國佔據了東南亞地區,並構建起殖民政府後,雲南的地方政府就通過鴉片種植、礦產等原材料出口等,獲取了大量的英法裝備(法屬印支那的裝備最多)。

當大革命爆發之後,早期是以管轄滇、黔兩省的唐繼堯為首;而當時的雲南內部因接觸到西方較多,在新軍中革命黨最多,這個時期以蔡鍔為新軍首領。

後來蔡鍔發動了護國行動,推翻袁世凱的稱帝,但也導致了大量抽調了雲南內部的革命骨幹,因此隨後的北洋政府時期,都沒有太多動作。

直到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雲南四鎮守使倒唐,雲南省國民政府主席,雲南陸軍講武堂校長的龍雲成為了滇系軍閥的大統領,因為當時的貴州經濟基本依賴雲南的商路,因此滇系軍閥內部相對較為穩定,沒有太多派系。故而云南成為民國時期最穩定的區域。

桂系軍閥:

1、舊桂系:以陸榮廷為首。陸榮廷早期是遊勇出身,也就是介於官方和土匪之間的民間組織,後接受官府詔安,其部隊也成為清廷粵西健字前營,在大革命時期,以鎮壓革命黨而獲得清廷的認可,在1911年授廣西提督。武昌起義時,陸榮廷宣佈廣西獨立,提出了"桂人治桂"口號,鼎盛時期,佔據了兩廣和湖南部分區域。

2、新桂系:後來因為內部紛爭,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取代了陸榮廷。李宗仁和白崇禧此後加入國民政府,但是桂系依舊存在,甚至成為了後來國民內部紛爭的最主要勢力。鼎盛時期佔據了五省(但也是曇花一現)。

湘系軍閥:

以湯薌銘為首,有唐生智、譚延闓、何鍵、趙恆惕、程潛等人,勢力主要在湖南。

湯薌銘此人較為複雜,即想革命,又不願意參與黑社會性子的三合會;同時在武昌起義爆發後,率領艦隊起義,在長江阻止了清軍反攻武昌,可後來又支持袁世凱稱帝。

由於湖南的地理位置以及早期就是革命黨的根據地之一,雖然在袁世凱活的時候,形成了一定的軍閥局面,可在袁世凱死後,在護國戰爭中,湘軍中的新軍和蔡鍔聯合,逼進長沙,從此湘系軍閥就消失了。而湯薌銘後來加入了直系。

粵系軍閥:

代表人物有陳炯明,張發奎,李濟深,陳濟棠。因為是革命黨的根據地之一,粵系軍閥內部沒有清廷殘餘。且粵系軍閥的形成,實質是最晚的一個軍閥了,陳炯明早期也是同盟會一員,只是因為與孫中山的政見不合,而發動的推翻孫中山的行為,之後才形成軍閥的,但很快就在國民黨北伐之前,就消亡了。

川軍:

^_^太亂了,一直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派系,因此這裡就不說了,只能說是哪怕是紅軍長征的時候,川軍內部依舊是小軍閥混戰狀態,直到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才摒棄掉異見,成為國民政府實質控制區域。

西北軍閥系列:

一、馬家軍

其勢力主要在寧夏、青海、新疆一帶,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合稱為“西北三馬”,分為青海馬家軍和寧夏馬家軍,寧夏有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青海有馬麒、馬麟、馬步芳、馬步青,新疆則有馬仲英。

是當時西北區域最強的一支軍閥勢力,曾經還殲滅過工農紅軍的西征軍。

二、新疆軍閥

可以說這支軍閥和“馬家軍”,是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直在周旋於沙俄和穆斯林勢力之間。雖然在軍閥混戰時期,沒有太過出色的表現。


由於這個課題太宏大了,實在沒辦法詳細描述,特別是清末後,軍閥形成的因素,可以說,這些軍閥中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篡權者參與的,也有革命黨參與的,還有清朝旗人參與的,甚至是連土匪出身的小軍閥也有。

但是由於這個問題,可以給予初中的同學一點點的歷史知識,因此乾脆儘量從簡描述,有很多不足,請見諒。

求個讚了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辛亥革命以後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當上臨時大總統,不久又讓位給袁世凱,袁世凱在北京成立北洋軍閥並稱帝,全國掀起了一場反袁運動,袁世凱在人們唾罵聲中死去。北洋軍閥分裂為以曹坤為首的直係軍閥和段祺瑞為首的晥系軍閥,同時其他地方也出現了軍閥,山西的晉系閻錫山,廣西的桂系白崇禧,東北奉系張作霖等等。


haonanrenjiushiwo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與南方的孫中山的革命政府,達成協議,最大的軍閥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形式上推翻清政府,完成了中國的統一,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一代梟雄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他手下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段祺瑞掌握實權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因為段祺瑞是安徽合肥人,所以他這一派,被稱為皖系軍閥。

袁世凱的另一大將曹錕,是直隸人,以曹錕、馮國璋、吳佩孚為代表的這一派被稱為直係軍閥,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

鬍子出身的張作霖,雄踞踞東北三省,張作霖生於奉天海城縣,他這一派被稱為奉系軍閥。

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鬥不已。


知無為而有益


武昌起義之後,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大總統,著手準備北伐。此時的滿清王朝雖然還控制著整個北方,卻面臨外有革命軍大兵壓境,內有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逼宮。苟延殘喘至2月12日,年僅六歲的宣統皇帝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宣告滅亡。

清帝退位後,袁世凱掌握了北方大權並宣佈“贊成共和”,然後在帝國主義的授意與支持下向南京政府提出議和的要求。此時的南京政府雖然名義上以孫中山為大總統,但實際上軍政大權完全由蘇、浙、鄂等地方勢力及舊官僚操縱,在袁世凱威逼利誘之下,南方政權被迫同意議和。袁世凱進一步提出要競選大總統並建立北京政府,革命派也節節退讓,孫中山被迫於4月1日通電辭職,袁世凱如願當上大總統並在北京建都。正式開始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中國的序幕。

袁世凱死後,國內民主革命勢力和軍閥勢力的對立與爭鬥依然存在。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後期,歐亞帝國主義勢力因為失去了袁世凱這個總代表,為了維護在華利益,開始扶植國內一些地方實力派。以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為首的直系、皖系、奉系三大軍閥在歐美和日本的支持下相繼崛起。還有在護國戰爭中崛起的滇系、桂系、川系軍閥以及盤踞在山西的晉系和徐州的張勳也都具有一定的實力。而圍繞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權成為各路軍閥的爭奪對象。中國真正陷入了“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軍閥割據紛爭的時代。

1,直係軍閥是指現在的河北,因為河北在在清朝是直隸省,因此等到了民國,這個地方的將領被大家稱之為直係軍閥,其首領為馮國璋,他是袁世凱集團最倚重的大將之一,也是北洋三傑之一。還有後來的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大軍,都屬於直係軍閥。

2,皖系軍閥是指現在的安徽,在袁世凱死後,以安徽為首的段祺瑞等將領形成了皖系軍閥,可以說皖系軍閥。是袁世凱死後實力最強的一個派系,但是晚系是屬於曇花一現,在直皖大戰失敗後,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3,奉系軍閥是指現在的東北,當時的瀋陽春稱為奉天,所以在這個地方的軍閥稱為奉系軍閥。其首領為張作霖,雖說他是綠林出身,但是奉系軍閥在他的領導下,成為民國後期最強大的一家軍閥。

4,滇系軍閥是指現在的雲南,該軍閥是在蔡鍔,唐繼堯發動的重九起義而形成的滇系軍閥集團,但是在護國戰爭後蔡鍔病逝,唐繼堯成為滇系首領,主宰雲南18年,後來龍雲,盧漢都是滇系軍閥的大佬。

5,晉系軍閥是指現在的山西,該軍閥首領是閻錫山,一位比較厲害的角色,從北洋時到抗戰時期再到解放時期,一直都是晉系一號人物,像其它派系軍閥都有更換,唯獨晉系軍閥沒有,因此閻錫山也被稱為不倒翁。

6,桂系軍閥是指現在的廣西,這支軍閥也是民國時期較強大的一支軍閥,北洋時期的首領是陸榮廷,等到民國蔣介石統治時候,領頭人是李宗仁與白崇禧,因此桂系軍閥又分舊桂系,新桂系。

7,川系軍閥是指現在的四川,在民國混戰時期,川中也是進行了長期混戰,因此川中軍閥派系眾多,如鄧錫侯,劉文輝,劉湘,楊森都是川軍派系大佬,不過最後他們都被劉湘打敗了,因此川軍出現了短暫性的和平,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各懷鬼胎。

除了以上這幾家外,如西北的馬家軍(甘,寧,青),湘(湖南)系軍閥唐生智,何健,黔(貴州)系軍閥王家烈,粵(廣東)系軍閥陳濟棠。

後來這時民國時期各地大軍閥,都在戰爭都逐漸被消滅或者被吸收吞併,只有晉系,桂系存活時間最長,直到解放戰爭才被消滅。


鐵桿軍迷


一方面是由於中國主要是地方性的農業經濟而沒有形成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市場;另一方面是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採取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裂剝削政策


朱可


辛亥革命並沒有推翻清朝,而清朝剛滅亡後的最開始階段,也沒有真正的軍閥。

推翻清朝的不是革命黨人,但是革命黨人卻普及了革命思想

1911年以前,孫中山領導興中會和後來的同盟會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但是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而窘迫的孫中山被迫到美國去刷盤子,同時募捐來繼續革命。

而為了繼續激發革命鬥志,清末的革命黨人開始了對滿清官員的刺殺,很多高官被革命黨幹掉,甚至當時的汪精衛還帶著自己女友陳璧君直接到北京去刺殺溥儀的老爸,攝政王載灃,不過當時懷有著大無畏革命精神的汪精衛被清朝俘獲,刺殺也遭到失敗,不過清朝並沒有處死汪精衛,而他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也讓他名聲大噪,後來成為國民黨的二號人物。誰知道他後來居然成為漢奸。

1910年27歲的汪精衛刺殺同為27歲載灃失敗後被捕入獄

就這樣儘管革命黨的起義經歷了很多的失敗,但是革命的思想卻傳播全國,甚至連清朝政府也不敢對捕獲的革命黨直接屠戮。這樣的背景之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並取得成功。

此時的袁世凱已經賦閒在家,因為他清楚光緒的弟弟載灃成為攝政王,必然會清算他對光緒的背叛,但是清朝唯一強軍北洋軍確實在河南老家釣魚的袁世凱所控制,所以武昌起義的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得到清朝快速而有效的鎮壓,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南方的省份開始宣佈脫離清朝,清朝無奈之下只得答應袁世凱的全部要求,袁世凱成為清朝的總理大臣,掌握大權,而後北洋軍在馮國璋的帶領下趕到武漢,給予革命軍重創,雖然此時的革命軍已經由黃興率領,但是仍然不敵北洋軍。

不過袁世凱處於“養寇自重”的考慮,並沒有對革命軍下死手,而是著手南北和談,換掉自己的老闆單幹,此時的孫中山從國外回到南京,南方各省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這個政府軍力不敵北洋,而且財政緊張,並且得不到列強的承認,而此時待價而沽的袁世凱與南方進行和談,商定由袁世凱迫使清帝遜位,而後由袁世凱成為大總統,而後袁世凱如約做到了,溥儀退位後,而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給袁世凱,而後通過選舉,袁世凱成為了正式的大總統,中華民國正式的成立。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與各國公使合影

革命黨人的二次革命,開啟了民國時代的內戰先河

此時的氣象一新,袁世凱的政府得到了各國的承認。而北洋軍牢牢的控制在老袁的手中,不過革命黨人仍舊在南方數省擔任督軍,掌握著一些軍權。

然而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引發了革命黨人不滿,他們在南方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最先掀起了民國時代武裝內戰序幕。事實1913年的二次革命只是孫中山、李烈鈞、陳其美等人所領導,革命黨的大佬黃興等人就不支持革命,而云南的蔡鍔等人也指責革命黨人肆意挑起內戰而支持袁世凱,結果二次革命很快被兵力優勢更能打的北洋軍打趴下。

二次革命的革命黨大佬們

可以二次革命開啟了民國時代內戰一個不太好的先河,這意味著民國時代雖然宣稱是共和時代,但是還是要槍桿子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協商和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

袁世凱的玩火自焚,最終導致民國時代的軍閥混戰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徹底掌握大權,後來通過修改約法,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實際上確立了總統制,總理成為擺設,而後袁世凱利令智昏的在“太子”袁克定等人的忽悠下,要改制稱帝最後遭到全國人的唾棄,最後1916年鬱鬱而終,死時只有57歲。剛剛的政治家的黃金年齡。

袁世凱死了,他一手創建並長期作為武林盟主的北洋再也無法出現一個他這樣的人物,北洋系開始分裂,北洋嫡系分裂為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而北洋外圍的張作霖也逐漸勢力擴大自稱奉系一派。原來臣服於北洋的閻錫山也在山西開始關起門來過日子。而南方的蔡鍔等人留下的滇系,在蔡鍔去世後被唐繼堯控制,而陸榮廷控制廣西形成了桂系,革命黨人重新控制了廣東,而四川則是各種派系打成一團亂麻。

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

更為重要的是,在袁世凱死後,在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物前提下,各路派系之間不再以對話為解決途徑,而是完全以槍桿子來對話,軍人們成為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唐末以來的軍閥混戰終於再次在神州大陸上演。


大東北的小豆包


首先就是辛亥革命是個早產兒,他來的太突然,以一個誰也預料不到的方式取得了成功。武昌起義於1911年10月爆發到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佈退位詔書。至此,2000多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也不過3個月。各個地方獨立實際上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上還是是各省就舊官僚主政,由龍騎換五色旗。官職也變成了督軍。本質上區別並不大,不過是城頭換王旗而已。說白了就是換湯不換藥。

實際上早在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以後,滿清在地方已經出現軍閥雛形,兩江之地始終就是湘軍的地盤,以及後來的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楚軍,實際都是軍閥了,只不過是滿清慈禧勉強維持而已。待慈禧死後,滿清實際上就剩一口氣,任何一點外力都能讓滿清在頃刻之間就覆滅。晚清時期,攝政王載灃對地方控制很虛弱。滿清對軍隊的失控實際上也是地方軍閥化主要原因。

再就是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就是滿清新軍、而所謂的新軍最初就是袁世凱小站練兵那一批。袁世凱一共訓練了六批軍隊,也就是著名的北洋六鎮。兵力大約有七八萬人的兵力。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陸建章,段芝貴,曹錕,張勳等等都是後來的軍閥。另外,各個地方也組建了三十鎮的新軍。加上北洋六鎮,一共就是三十六鎮新軍。這些軍隊都歸於地方督撫領導。滿清中樞根本無法調動這三十六鎮新軍。實際上這些新軍成為滿清掘墓人,也成為了民國第一代軍閥。

比如蔡鍔當時擔任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武昌起義爆發以後,立即起兵推翻雲貴總督李經羲。蔡鍔就此成為雲南督軍。武將秉政不歸中央調遣(孫中山,袁世凱)實際上就是軍閥,閻錫山在晚清時期是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標統。武昌起義爆發以後,立即起兵響應,閻錫山成為山西督軍也是軍閥,而且統治山西三十七年。也就是說,滿清土壤造就了軍閥土壤。袁世凱在世的時候還可以勉強的時候,袁世凱一死。各大軍閥誰也不服誰。也就是各自為政,佔據一地就是一個小軍閥,民國初期整個大大小小軍閥數十個,而且形成了直系和皖系還有皖系三大集團軍閥。和晉系,桂系,川系等。

軍閥的產生實際上就是中樞闇弱。地方實力強大,地方勢力控制了人事權和財政權,軍事控制權。軍隊私人化。這些民國的軍閥化的主要原因,正式由於如此導致了民國的軍閥割據直到最後。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北洋時期的軍閥

在袁世凱死後,掌權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分裂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幾個派系,皖系的段祺瑞、直系的馮國璋和奉系的張作霖是當時三個比較大的派系,另外各省也有很多小軍閥,例如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桂系軍閥陸榮廷以及西北軍閥等。



北伐戰爭時期的軍閥

原本的直系、皖系軍閥此時都已經換了當家人了,直係軍閥領袖是吳佩孚、皖系軍閥領袖是孫傳芳,奉系的領袖則依舊是張作霖。地方勢力還有云南的滇系軍閥、西北三馬和四川的軍閥。


而參加北伐戰爭的國民革命軍中也是派系眾多,日後都形成了新的軍閥割據局面,蔣介石的中央系、馮玉祥的西北軍系、閻錫山的晉綏系、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此外還有唐生智的湘系、廣東的粵系。

抗戰前各地軍閥

在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這個各地軍閥割據的局面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馮玉祥的西北系、閻錫山的晉系、張學良的奉系和廣西的桂系軍閥與蔣介石的中央政府多有矛盾。

奉系由於東北的丟失,已經沒有屬於自己的地盤了,而西北軍在馮玉祥下臺後也迅速分裂。在追擊紅軍長征的過程中,蔣介石又分化瓦解了湘系軍閥和黔系軍閥,川系軍閥在此期間也被蔣介石控制。

真正完全獨立自主的軍閥勢力,只有廣西的桂系、雲南的滇系、山西的晉系、西北三馬和廣東的粵系(在兩廣事變後基本上被南京國民政府收編)。


浮沉的歷史


辛亥革命慌亂開張之後,黎元洪暴收大利,清政府請出北洋軍首領袁世凱收拾大局,勝利的果實被袁世凱拿著槍桿子一奪而走,天下騷然,各地擁槍帶兵者有樣學樣,跟風就勢,紛紛帶兵掏槍手指大清總督或者巡撫說:“對不起了,老朋友,老子也是革命黨!”

比如閻錫山就是如此幹上軍閥的。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首義後18天,1911年10月28日,大清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標統(上校團長)閻錫山也策劃了一個“太原起義”,起義軍攻入城中,殺死了山西巡撫陸鍾琦,宣佈成立“軍政府”,閻錫山也就老實不客氣的做了“山西軍政府大都督”。

既然是“軍政府”,當然是軍閥了。山西軍閥閻錫山被稱為“晉系軍閥”。

晉系軍閥閻錫山很厲害的,他的軍閥生涯與中華民國共始終,統治了山西38年之久,戰過袁世凱,鬥過蔣介石,打過日本人,最後敗於共產黨。

相比於其他民國軍閥,閻錫山是生命力最頑強的,這也是筆者把他放在第一的原因。

當年,閻錫山曾經派兵開赴石家莊,截斷了京漢鐵路,扣留了袁世凱運往武漢前線的軍用物資,以支持南方辛亥革命,雙方劍拔弩張,也兵來刀往了幾次。

當然了,閻錫山從來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是一個“山西主義者”,後來他和袁世凱和好了。

袁世凱坐上大總統後,作為回報,馬上給予了閻錫山“合法統治山西”的權力,以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命令——閻錫山繼續擔任“山西省都督”,而不再是“軍政府大都督”,去掉了“軍政府”的外衣。

山西省的軍、民、財、政、稅、警、文化等所有山西事由被閻錫山一把手全抓了,這也是閻錫山之所以可以在山西主政38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之一。

做軍閥做成閻錫山這種根深蒂固的在民國還有一個人,那就是——張作霖。

張作霖一開始只是一個由“土匪招安”而混成的大清“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而已,相當於現在的旅團長,不算多大的軍官。

然後,也是因為1911年武昌起義,奉天城革命黨也隨著起義,大清朝廷命令張作霖帶兵進入奉天城鎮壓革命黨人,“維護”大清統治,“救護”愛新覺羅家。

我們要知道,當時,袁世凱也是奉命南下鎮壓革命黨人的“大清忠臣”呀,張作霖和袁世凱兩個人算是“同殿為臣”的一路人。

在當時的大清軍界,從來是巡防營被新軍痛揍成笑話,唯有在東北,從來是巡防營揍死新軍革命黨!這都是張作霖練兵有方也!

因為練兵有方鎮壓革命黨有功,張作霖被封為“關外練兵大臣”,快要爬上關外第一老大的位置了。

袁世凱稱帝后,念在關外全境一直“安定繁榮”,張作霖又發表了請袁世凱“速正大位”的公開態度。

張作霖被袁世凱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

自此開始,張作霖握住了關外的軍、民、政、警、財、稅等一切大權,成了事實上的東北王,因為他駐節奉天所以被稱為“奉系軍閥”。

從此登上了中華民國大舞臺,一度揮兵進北京,坐上了北洋政府國家元首之位。

後來在和日本人的鬥爭中,身死非命,再加上他兒子不爭氣,奉系軍閥抗日戰爭起的時候也就煙消雲散了。

但是呢,說起來,奉系軍閥的生命力還是要比北洋軍閥的生命力要頑強的,因為北洋軍閥系統太不團結了。

所謂北洋軍閥就是袁世凱的人馬系統了。

南洋是東南亞,西洋是白種人,東洋是日本人,北洋就是中國了。

當年大清政府準備“以夷制夷”,編練新軍,以圖和洋人們抗衡,屹立於北洋!新軍即是北洋軍,也即是袁世凱的軍閥起家本錢。

慈禧身死,攝政王載灃攝政,視袁世凱為大患,袁世凱也就放棄了所有本兼各軍政職務“病休”去了。

1911年,武昌事起,北洋軍消極怠工,大清無人可用,不得已請出了“足疾歸隱”的袁世凱領導北洋軍,三言兩語,幾聲炮響,把革命黨和大清政府摁在了談判桌上,談判的結果是“公推”袁世凱當家做主。

自此,開始了北洋政府時代,其實是“北洋軍政府時代。”

後來,袁世凱大腦發熱,悍然稱帝鬧得身死,他的手下們誰也不服誰,一分好幾堆,比如“皖系軍閥”呀,“直係軍閥”呀,“西北軍閥”呀,“舊桂系軍閥”呀,等等其他大小各地方性軍閥,其實都還是“北洋軍閥”分裂而成。

有人說,說上述的皖系,直系,西北,舊桂系等軍閥性質和張作霖不一樣可以接受,和閻錫山不一樣難以接受,都是北洋新軍出來的軍閥呀!為啥要把閻錫山單列出來?

北洋新軍固然都是北洋新軍系統,但是,閻錫山是不一樣的新軍。

因為在1911年10月份閻錫山曾經和袁世凱真刀真槍的戰鬥過,其他軍閥都唯袁世凱唯命是從。

閻錫山的新軍是經過閻錫山改造的新軍,所以他有資格和張作霖與袁世凱並列。

緊扣題目: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後,幾大軍閥勢力是如何形成的?

如上所述,在北洋政府時期,也就是如上三大軍閥系統了。

如果一定要加上這時候在南方的革命黨勢力的話,他們也算是一股小軍閥勢力。

不過要等到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崛起,揮兵北伐,一舉掃蕩盡北洋軍閥,國民黨才可以稱之為“大軍閥勢力”!

這就是另外的“國民政府”時期的故事了。

再後來的新桂系軍閥,川軍軍閥,滇軍軍閥,湘軍軍閥,粵軍軍閥等等,都是國民黨無能的體現,以及蔣介石領導無能的產物了,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無關,是國民政府的軍閥,不是北洋政府的軍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