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关注作者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个设计好么?

今天在朋友圈提了一个问题:不关注某一公众号,至多可以看该公众号10条消息。你觉得这个设计怎么样?

操作步骤是:未关注某一个公众号,上滑看发布的历史消息:


  • 若该公众号已发布历史消息超过10条,至多只能看到第10条,余下的占位提示:关注公众账号,接收更多消息;(PS:关注该公众号后,就可以看到全部消息了)

  • 若该公众号已发布历史不超过10条,则能看到全部消息,最末尾的占位提示:已无更多消息。


(注:展示的历史消息就是按照时间的降序排列)

还有一个例子,微博发布文章时,可以设置“仅粉丝读全文”还是“所有人”?如下图所示:

不关注作者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个设计好么?

同样,你觉得这个设计怎么样?

其实对于设计好坏的问题,其中需要有一个对象。针对谁来说,是好的设计?该文章有三个参与对象:


  • 平台方——展示文章;

  • 作者方——发布文章;

  • 读者方——阅读文章;


接下来从这三个参与对象来聊聊。(以微博发布文章,设置“仅粉丝读全文”来举例)

一、对于平台方来说

平台方默认选项为:仅粉丝读全文。所以平台方还是选择鼓励粉丝查看全文动作的。作者如果想要更改这个流程,需要点击【阅读权限】按钮切换选中“所有人”状态。

其实,这可以给平台方带来好处:


  • 作者的用户量上涨,可以反哺作者用心输出,相对于整个平台的内容丰富度和完整性,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 用户可以针对展示内容的质量选择关注作者,给用户选择。同时用户关注成本低,点击解锁全部,就可以完成剩余50%隐藏内容的解锁和关注作者的行为。对用户的操作阻碍很小。


关注者可以查看全文,其实意味着两件事:一是平台为作者筛选出认同他观点的人,二是让这类人可以无障碍观看文章。

当然,有利也有弊嘛。个人觉得最大的弊端就是:由于关注的过程太细微,以至于感觉不到。以至于关注该作者是平台操作我账户关注的。

整体来说,此设计方案对平台方来说,是利远远大于弊。

二、对作者来说

从作者的角度上来说,高质量的内容输出,直接诱因就是用户关注量的提升。同时也能筛选和你志同道合的一批人。

内容就是连接作者和用户的中间件。这里索性就多聊一点吧。John也算是一个业余写文的小作者。想要明白读者喜欢读什么,就需要把专业性的知识通过案例和平实的语言反哺出来,分发给读者。

不关注作者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个设计好么?

如果单纯以文章而影响用户的,给别人提供经验和视野的作者,我个人是很佩服的。如果仅仅是想获得用户量,劝别写了吧。疫情环境下的虚假文章太多。额……就说到这儿。

这个设计针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三、对用户(读者)来说

可以从用户体验上看待这个设计。看到一半突然发现需要让我解锁,肯定会阻碍用户阅读。而微博的这个功能设计流程对用户阻碍不大。更多的是从心理上,可能有种被强迫的感觉。

这里再说一个心理习惯:自主操作能获取信息(关注即可获取利益)往往在意愿上会远远强于让别人帮助(好友来助力)。所以在设计诱导时,是否可以从这方面去考虑。

这个设计对用户来说,利弊平衡。弊端从流程上去平衡。

做产品,如果一定要强迫用户去完成某事,请尽量减少用户操作。那么针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怎么做呢?

四、对产品经理来说

对于“幕后黑手”来说,需要考虑两个维度:


  • 是否能满足作者、用户(读者)、运营(平台)的需求?

  • 是否给作者、用户(读者)、平台方带来利益?


之前John也聊过,产品经理在辨别需求时,需要清晰的知道:(用一张图来解释下)

不关注作者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个设计好么?

之前二爷说过:让一个产品经理讲用户价值其实不难,天花乱坠说完美方案也不难,难的是在实际工程里做出合适的决定。做工程大部分时候都满身污垢,能在其中保持镇定,保持平衡并不容易。

对于大体量的平台,类似像微博、微信。针对于平台方、作者和用户的画像划分,肯定是需要更加精细化。进行分门别类的标签分布。

需求的发起到甄别,肯定是需要做足了功课,同时也要权衡多方利弊。也要灰度测试看数据,再决定是否全量发布。

也是考验产品经理的决策能力。

五、写在最后

需求的产生,加上人的影响,总是有利既有弊。而产品经理,就是动态平衡利弊。使其在多方都能做到倾向于利,产品继而正向发展。

否则,需要产品经理干啥呢?


本文由作者@John西瓜 在PMCAFF社区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