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關注作者只能閱讀部分內容,這個設計好麼?

今天在朋友圈提了一個問題:不關注某一公眾號,至多可以看該公眾號10條消息。你覺得這個設計怎麼樣?

操作步驟是:未關注某一個公眾號,上滑看發佈的歷史消息:


  • 若該公眾號已發佈歷史消息超過10條,至多隻能看到第10條,餘下的佔位提示:關注公眾賬號,接收更多消息;(PS:關注該公眾號後,就可以看到全部消息了)

  • 若該公眾號已發佈歷史不超過10條,則能看到全部消息,最末尾的佔位提示:已無更多消息。


(注:展示的歷史消息就是按照時間的降序排列)

還有一個例子,微博發佈文章時,可以設置“僅粉絲讀全文”還是“所有人”?如下圖所示:

不關注作者只能閱讀部分內容,這個設計好麼?

同樣,你覺得這個設計怎麼樣?

其實對於設計好壞的問題,其中需要有一個對象。針對誰來說,是好的設計?該文章有三個參與對象:


  • 平臺方——展示文章;

  • 作者方——發佈文章;

  • 讀者方——閱讀文章;


接下來從這三個參與對象來聊聊。(以微博發佈文章,設置“僅粉絲讀全文”來舉例)

一、對於平臺方來說

平臺方默認選項為:僅粉絲讀全文。所以平臺方還是選擇鼓勵粉絲查看全文動作的。作者如果想要更改這個流程,需要點擊【閱讀權限】按鈕切換選中“所有人”狀態。

其實,這可以給平臺方帶來好處:


  • 作者的用戶量上漲,可以反哺作者用心輸出,相對於整個平臺的內容豐富度和完整性,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 用戶可以針對展示內容的質量選擇關注作者,給用戶選擇。同時用戶關注成本低,點擊解鎖全部,就可以完成剩餘50%隱藏內容的解鎖和關注作者的行為。對用戶的操作阻礙很小。


關注者可以查看全文,其實意味著兩件事:一是平臺為作者篩選出認同他觀點的人,二是讓這類人可以無障礙觀看文章。

當然,有利也有弊嘛。個人覺得最大的弊端就是:由於關注的過程太細微,以至於感覺不到。以至於關注該作者是平臺操作我賬戶關注的。

整體來說,此設計方案對平臺方來說,是利遠遠大於弊。

二、對作者來說

從作者的角度上來說,高質量的內容輸出,直接誘因就是用戶關注量的提升。同時也能篩選和你志同道合的一批人。

內容就是連接作者和用戶的中間件。這裡索性就多聊一點吧。John也算是一個業餘寫文的小作者。想要明白讀者喜歡讀什麼,就需要把專業性的知識通過案例和平實的語言反哺出來,分發給讀者。

不關注作者只能閱讀部分內容,這個設計好麼?

如果單純以文章而影響用戶的,給別人提供經驗和視野的作者,我個人是很佩服的。如果僅僅是想獲得用戶量,勸別寫了吧。疫情環境下的虛假文章太多。額……就說到這兒。

這個設計針對於作者來說,也是利遠遠大於弊的。

三、對用戶(讀者)來說

可以從用戶體驗上看待這個設計。看到一半突然發現需要讓我解鎖,肯定會阻礙用戶閱讀。而微博的這個功能設計流程對用戶阻礙不大。更多的是從心理上,可能有種被強迫的感覺。

這裡再說一個心理習慣:自主操作能獲取信息(關注即可獲取利益)往往在意願上會遠遠強於讓別人幫助(好友來助力)。所以在設計誘導時,是否可以從這方面去考慮。

這個設計對用戶來說,利弊平衡。弊端從流程上去平衡。

做產品,如果一定要強迫用戶去完成某事,請儘量減少用戶操作。那麼針對於產品經理來說怎麼做呢?

四、對產品經理來說

對於“幕後黑手”來說,需要考慮兩個維度:


  • 是否能滿足作者、用戶(讀者)、運營(平臺)的需求?

  • 是否給作者、用戶(讀者)、平臺方帶來利益?


之前John也聊過,產品經理在辨別需求時,需要清晰的知道:(用一張圖來解釋下)

不關注作者只能閱讀部分內容,這個設計好麼?

之前二爺說過:讓一個產品經理講用戶價值其實不難,天花亂墜說完美方案也不難,難的是在實際工程裡做出合適的決定。做工程大部分時候都滿身汙垢,能在其中保持鎮定,保持平衡並不容易。

對於大體量的平臺,類似像微博、微信。針對於平臺方、作者和用戶的畫像劃分,肯定是需要更加精細化。進行分門別類的標籤分佈。

需求的發起到甄別,肯定是需要做足了功課,同時也要權衡多方利弊。也要灰度測試看數據,再決定是否全量發佈。

也是考驗產品經理的決策能力。

五、寫在最後

需求的產生,加上人的影響,總是有利既有弊。而產品經理,就是動態平衡利弊。使其在多方都能做到傾向於利,產品繼而正向發展。

否則,需要產品經理幹啥呢?


本文由作者@John西瓜 在PMCAFF社區發佈,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